七月流火,2024年各地养老金调整工作纷至沓来。目前陕西、吉林两省的养老金调整方案及落实发放工作已经落地完成。河南也公布了进行养老金调整的工作通知,未向大众公布细则,但承诺7月31日前会完成发放。陕西、吉林、河南成为2024年养老金调整工作效率方面的前三甲。
有些朋友不明白,2024年是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第一年,为什么退休职工养老金的调整细则没能彻底实现全国统一?有的朋友认为养老金贫富差距还在扩大,这是为什么?应该怎样理解呢?
老百姓的心理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希望缩小养老金贫富差距,希望养老金调整办法统一,缩小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要有现实的土壤和分寸。
坦率地讲,出于私心,谁都想少交多领,谁都想退休后每年多涨养老金,甚至有的朋友认为应该平均增加养老金,但钱从哪里来?
我国得有人交吧?得收大于支吧?都想少交多领,就会收不抵支,入不敷出,养老保障制度的资金链就会断裂,就无法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了。杀鸡取卵,到时候谁都没得领,不得不从长计议。
所以一定要鼓励在职人员多缴费,长缴费,这是唯一出路。但用嘴鼓励、用法律强制,用道德约束都是行不通的,真金白银的激励,才能鼓舞人心,才有持续的效率和效果。
所以国家必须建立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制度。在职时多缴费,退休时能多领养老金,退休后能多涨养老金,终生受益,良性循环,养老金存在一定的合理的贫富差距,养老保障制度才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并不会绝对化鼓励养老金贫富差距,只会鼓励合理适当的养老金贫富差距,还会采取组合政策,兼顾社会公平、稳定和谐及人文关怀。
但养老金毕竟不是救济金,期望养老金均等或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是不客观的。特困人群、残疾人士等老年弱势群体,可以申请社会救助,如低保、福利养老金、残疾人津贴,高龄补贴、失能补贴、特困人员补贴等,不能和养老金混为一谈。大多数正常人应该理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才是硬道理。
二、养老金调整细则为什么没能全国统一
因为还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涉及到政策的连续性和公平性,目前还不具备统一调整办法的客观性。要面对现实分步走,慢慢来。眼下只能一地一策。社会在进步,但要立足于现实。
2024年是实行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第一年,目前各地社保系统正在陆续接入国家统一平台,相关工作年底前完成。届时,养老保险各项事务的办理将更加简化、高效,缴费、转移归集、退休办理更加便捷、亲民。
全国统一了养老保险缴费办法,如单位缴费比例为16%左右,个人缴费比例为8%,也统一了缴费基数的上下限,下限为当地上一年度全口径社会平均工资的60%,缴费基数的上限为当地上一年度全口径社会平均工资的300%。
全国基本统一了养老保险待遇模式。众所周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养老保险累计缴费满15年,就可以办理退休手续,按月领取养老金。退休时养老金待遇的核算,基础性养老金待遇、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已经实现全国统一。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办法没有统一,自然过渡。什么时候,中人全部退休了,不存在过渡性养老金待遇了,养老金待遇的核算模式就彻底统一了。
全国退休职工的养老金调整模式基本实现了统一。如统一全国人均养老金增幅,统一采取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倾斜调整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调整,但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倾斜调整的细则或具体实施标准目前还无法统一,以各地政策为准,一地一策。
31省市人均养老金调整存在地区差异,不能统一,主要是由于各地经济水平不同、消费及通胀水平不同、社会平均工资不同,社保缴费水平不同,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盈余不同等情况造成的。
一般而言,经济水平越发达,消费及通胀水平越高、社会平均工资越高、缴费水平越高,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盈余越多的地区养老金水平越高,增加的养老金也越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2024年各地养老金会如何调整
2024年5月26日,国家人社局宣布,2024年继续增加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继续采取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倾斜调整进行调整。人均养老金增幅为4%。要求各地6月底前提交方案审批,7月底前完成发放。
由于每个省市调整前的人均养老金水平不同,同样是人均增加4%,基数不同,人均增加金额自然不同。如A省2021年人均养老金3000,今年的人均增加金额就是120元;B省2021年人均养老金3500,今年的人均增加金额就是140元。C省2021年人均养老金4000,今年的人均增加金额就是160元。
养老金调整存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人均增加金额不等于所有地区,不同个人每个人都同样增加相同的金额,毕竟在职时大家缴费年限不同,缴费水平不同,回报应该不同。所以需要以地区为单位,制定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养老金调整办法。
具体到个人,增加的金额有多有少,存在个体差异,也就存在养老金贫富差距。但如果缴费15年的和缴费30年的,退休后拿一样的养老金没有道理。在职时每月缴费基数为8000元的,和每月缴费基数为3000元的,退休后拿一样的养老金,也没有道理。合理的养老金差距是客观的。
31省市各自制定自己所在地区的养老金调整的细则,对照个人的缴费年限、养老金水平、年龄等情况,增加养老金。养老金人均增幅限定了增加的资金总额,也就是蛋糕的大小,蛋糕怎样切分,非常考验各地政府的大智慧。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社会激励原则是核心原则,这样才能鼓励在职人员多缴费,长缴费,促进养老保障制度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另外,还要兼顾社会公平,以缩小养老金贫富差距,保持社会和谐安定的基本原则。并且也要考虑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的更高保障需求,以体现人文关怀。
泱泱大国,每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缴费水平、历史遗留问题不同,各地承接历史,因地制宜,制定自己地区的调整方案是合理的。但必须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来,2024年各地养老金人均增幅不能高于4%,必须采取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倾斜调整三结合的原则进行调整。至于定额调整涨多少,挂钩调整什么标准,如何倾斜调整,就交给地方政府弹性考量了。
各地政府的主张是不同的,有的地区更注重社会效率,挂钩调整的力度就大一些,增加金额的占比就高一些,那么定额调整增加的金额占比就会少一些。如上海,2021年采取的只与养老金水平挂钩,不与缴费年限挂钩的单挂钩举措,就很激进,利好养老金高收入群体,更能激励在职人员多缴费。
有的地区更注重公平。定额调整的标准就高一些,增加金额的占比就高一些,那么挂钩调整增加的金额占比就会少一些。2024年陕西的定额调整标准为50元,和吉林的30元相比,高出20元,那么陕西低收入养老金群体就会更受益,更利于缩小养老金贫富差距。
各地对高龄倾斜调整的力度也有不同的考虑。说实话,如果这部分涨多了,就得降低定额调整和倾斜调整增加金额的占比,牺牲年轻老人的利益。但每人都有老的时候,给高龄老人多涨一些,满足生活、看病和护理需求, 少看儿女脸色,活着时更有安全感,死时更有尊严,也是人性的光辉。
2024年各地养老金到底会怎样调整,更注重公平,提高定额调整标准?还是更注重效率,加大挂钩调整的力度?亦或是更注重向特殊群体的倾斜?一定会各有千秋。各地政府如同老中医,如何开方抓药,让我们拭目以待。
结语
自2005年起,国家每年都会给退休职工增加养老金,至今年已实现18连涨。养老金的调整一直存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的,但怎样才能更公平合理,需要与时俱进,动态调整,很考验国家和各地政府高瞻远瞩的大智慧。
养老金调整的蛋糕分三块、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倾斜调整。其中的一块蛋糕切大了,那其它两块的蛋糕自然就小了。总的来说,不管怎样切,累计缴费年限长、缴费水平高,高龄老人、艰苦边远地区的退休人员都能多涨养老金。
如上所述,从个人角度讲,若想退休时多领养老金,退休后多涨养老金,在职时就得多缴费 、长缴费。从社会的角度讲,公平效率、稳定和谐及人文关怀一个不能少。从国家的角度讲,统筹兼顾,让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能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