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伙作案,是共同犯罪,公安机关就抓获到案的犯罪嫌疑人立案侦查,向检察院移送审查起诉,检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作出判决,主犯从重处罚,从犯从轻处罚,或者不区分主从犯,作为共同主犯一并判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三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就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不受上诉或者抗诉范围的限制。共同犯罪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诉的,应当对全案进行审查,一并处理。一、上海市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司法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对上海市认定诈骗罪具体数额标准作如下规定:(一)个人诈骗公私财物在4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在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单位诈骗公私财物在1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单位诈骗公私财物在3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二)本《意见》下发之前已经受理的诈骗案件中,对个人诈骗数额在2000元以上不满4000元,单位诈骗数额在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仍可追究刑事责任,但可依法从轻、减轻或免予处罚。二、诈骗罪单位犯罪的意义有哪些诈骗罪增设单位犯罪的实质意义是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实施严重社会危害性、符合诈骗罪客观形态的行为,是否需要追究单位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一)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实施的诈骗行为具有应受刑法惩罚性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具有刑罚当罚性,取决于二点:一是该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二是该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实施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能因为其是以单位名义、为了单位利益就能消除其严重社会危害性。从实践看,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实施的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已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在刑法未将此行为规定为单位犯罪的情况下完全具备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刑事责任的条件。其次,犯罪的本质是侵犯法益而不是行为人取得利益。就对法益的侵犯来说,单位集体实施的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与单纯自然人实施的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没有质的区别。(二)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实施诈骗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为了单位利益、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行为,虽然单位诈骗的事实的存在,但单位实施了诈骗行为不等于刑法意义上的单位犯罪。我国《刑法》第三十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中可以看出,并非一切单位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犯罪,只有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才是单位犯罪。既然刑法没有规定单位可以成为诈骗罪、故意杀人罪等罪名的主体,因此不能认定类似案件属于单位犯罪,因此也就不能对单位进行刑事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