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期间,如何应对孩子抚养权争夺中的电话恐吓和威胁?

律师回答
摘要:法院判决抚养权的主旨是以孩子的健康成长、经济条件等为依据,条件相等时女方通常获得抚养权。做绝育手术拥有抚养权的可能性高,但风险大且影响幸福。胜诉的可能性大,需收集父亲无抚养能力、不良嗜好的证据。
1、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法院判决抚养权归谁的依据都是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经济条件,生活空间,有没有人看孩子,抚养人有没有不可治愈的传染性疾病等,但是如果双方条件同等,不满2周岁的孩子一般会判给女方抚养。
2、法官判决时会优先考虑到做了绝育手术的一方拥有孩子的抚养权,但是我不建议你这样做,这样做风险太大,人人都知道,法律是人定的,那么也是人在操作,所以考虑到万一你争取不到孩子的抚养权,你不能再生育,那么对你以后的幸福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再者,即使你拿到孩子的抚养权,如果你再次组建家庭,如果对方是初婚,你还是再可以生一个孩子的,所以绝育手术千万不能随便做。
3、从你目前叙述的情况看,你的胜诉可能性很大,当前主要尽力收集孩子父亲没有抚养能力,有不良嗜好的证据,以便到法庭上支持你的诉讼请求。
延伸阅读
应对离婚期间电话恐吓和威胁的有效策略
在离婚期间,面对电话恐吓和威胁,采取一些有效策略可以帮助您应对这种困境。首先,保持冷静和理智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轻易被对方的恐吓和威胁所影响,保持稳定的情绪有助于做出明智的决策。其次,与律师进行沟通和咨询,寻求法律支持和建议。律师可以帮助您了解您在这种情况下的权益和法律保护措施。此外,保留相关证据也非常重要。保存电话记录、短信、邮件等证据,以便在需要时提供给法庭。还可以考虑申请保护令,以确保您和孩子的安全。最重要的是,不要独自承担这种压力,寻求家人、朋友和专业心理咨询的支持,他们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您度过这个困难时期。
结语: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法院判决抚养权归谁的依据都是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经济条件,生活空间,有没有人看孩子,抚养人有没有不可治愈的传染性疾病等,但如果双方条件同等,不满2周岁的孩子一般会判给女方抚养。法官判决时会优先考虑到做了绝育手术的一方拥有孩子的抚养权,但我不建议你这样做,风险太大。从你目前叙述的情况看,你的胜诉可能性很大,主要收集孩子父亲没有抚养能力、有不良嗜好的证据,以支持你的诉讼请求。在离婚期间,面对电话恐吓和威胁,保持冷静和理智,寻求律师的支持和建议,保留相关证据,并考虑申请保护令。不要独自承担压力,寻求家人、朋友和专业心理咨询的支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三章 家庭暴力的处置 第二十一条 监护人实施家庭暴力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被监护人的近亲属、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等有关人员或者单位的申请,依法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
被撤销监护人资格的加害人,应当继续负担相应的赡养、扶养、抚养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章 收养 第三节 收养关系的解除 第一千一百一十四条 收养人在被收养人成年以前,不得解除收养关系,但是收养人、送养人双方协议解除的除外。养子女八周岁以上的,应当征得本人同意。
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有虐待、遗弃等侵害未成年养子女合法权益行为的,送养人有权要求解除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收养关系。送养人、收养人不能达成解除收养关系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自然人 第二节 监护 第三十七条 依法负担被监护人抚养费、赡养费、扶养费的父母、子女、配偶等,被人民法院撤销监护人资格后,应当继续履行负担的义务。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如何应对威胁恐吓电话?

保留证据,报警处理,公安机关可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对方采取行政拘留措施,情节严重者会追究刑事责任,包括恐吓、侮辱、诽谤、诬告、威胁、侵犯隐私等行为。...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恐吓威胁电话?

遭受电话恐吓时,保持冷静,根据身份和目的做出反应。若是同学恐吓,上报老师或学校领导;若涉及威胁生命或敲诈大笔金钱,报警。接到恐吓电话时,选择录音留下证据。公安机关可根据法律规定对对方采取行政拘留措施,严重情节可追究刑事责任。恐吓行...查看全文

应对恐吓威胁电话,如何应对?

如何应对电话恐吓:保持冷静,根据身份和目的做出反应,选择录音留下证据。报警后,公安机关可采取行政拘留措施,严重者可追究刑事责任。电话恐吓干扰正常生活且威胁人身安全,公安机关应调查核实并处罚违法责任人。恐吓行为属违法,治安处罚为拘留...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恐吓和威胁?

处理恐吓威胁他人的方式:1、轻微的可调解处理,达成协议不予处罚;2、调解未达成协议或不履行的,公安机关可处罚并告知可提起民事诉讼;3、恶劣行为可处拘留或罚款;4、威胁他人的行为如写恐吓信、侮辱、诬告陷害等,可能构成犯罪需承担刑事责...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恐吓和威胁?

恐吓威胁他人行为可报警,公安机关可采取行政拘留措施,严重者可追究刑事责任。恐吓威胁行为处罚: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者: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罚款。构成犯罪者可定罪,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恶劣者:五年以上十年...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威胁和恐吓?

受到威胁恐吓的办法:当事人可以立刻报警处理。受理案件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展开调查,确认情况属实的,应当对行为人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查看全文

应对恐吓威胁电话的方法

骚扰是治安案件,警方应受理并处理,否则可投诉警方不作为,投诉电话:12389。威胁他人安全属违法行为,受害人可报案,要求追究违法嫌疑人责任。...查看全文

能否用威胁恐吓争取孩子抚养权?

子女抚养权主要取决于抚养条件,原则包括:一岁以下判给母亲,哺乳期内原则上判给母亲,自幼由祖父母看护的判给父亲,自幼由外祖父母看护的判给母亲,收入多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原则,有过错或家庭暴力倾向的不抚养,有不可治愈传染病或无法自理疾病的...查看全文

面对威胁和恐吓,如何应对?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对于收到严重威胁恐吓的骚扰短信,当事人可以报警处理。公安机关将根据具体情况依法处罚,包括拘留和罚款。根据该法,写恐吓信、侮辱他人、捏造事实诬告他人、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或打击报复、多次发送...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威胁恐吓

恐吓威胁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会受到拘留或罚款处罚。恐吓威胁包括写恐吓信、侮辱他人、捏造事实诬告他人、威胁证人及其近亲属、发送恶意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等行为。...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恐吓威胁?

遭受恐吓威胁应报警解决,警方可根据情节轻重进行治安处罚,如警告、罚款、拘留。构成犯罪需追究法律责任,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可判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纠集他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者可判有期徒刑并罚金。...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言语威胁和恐吓?

当受到严重骚扰短信威胁时,当事人可报警。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可处以拘留等行政处罚。具体行为包括写恐吓信、侮辱他人、捏造事实诬告他人、对证人及其亲属威胁、多次发送干扰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等。...查看全文

威胁恐吓能争取子女抚养权吗?

律师解答: 子女抚养权,主要取决于抚养条件。主要有这样几条原则: 1、一周岁以下的子女,判给母亲抚养; 2、哺乳期内的子女原则上判给母亲抚养; 3、自幼由祖父母看护的,原则上判给父亲抚养;自幼由外祖父母看护的,原则上判给母亲抚养;...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威胁与恐吓?

本文讲述了威胁恐吓的处理方式。根据威胁恐吓的程度不同,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果收到的威胁恐吓是为了强迫签订合同,那么被威胁恐吓人可以以受胁迫为由向法院请求撤销该合同。这种情况下,属于民事胁迫领域的处理。如果威胁恐吓达到了刑事犯罪的...查看全文

面对恐吓威胁,如何应对?

被人恐吓威胁时,当事人可立即报警,公安机关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进行处理。违法行为包括写恐吓信、威胁人身安全、侮辱他人、捏造诽谤、诬告陷害他人、对证人及其亲属进行威胁、发送干扰信息、侵犯隐私等。这些行为将受到拘留、罚款等处...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婚外情恐吓威胁

威胁、恐吓行为违法,可报警处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威胁、侮辱、诬告、打击报复等行为可处拘留或罚款;严重者构成寻衅滋事罪,可处有期徒刑。威胁恐吓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法,可报警处理,对方可能面临拘留和罚款;严重情况下构成寻...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村干部的威胁和恐吓?

当遭受轻微威胁恐吓且不构成犯罪时,建议保护个人安全并向当地警方报案。骂人行为可能导致法律后果,需承担法律责任。当众辱骂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可报案追究其治安行政责任。...查看全文

应对威胁和恐吓的方法

被恐吓威胁时,受害者可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部门将根据情节严重程度进行处理,轻者拘留或罚款,重者涉及刑事罪名。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恐吓行为者可能面临拘留或罚款,包括写恐吓信、侮辱、诽谤、诬告陷害、威胁、干扰他人生活、侵犯隐私等行...查看全文

应对恐吓和威胁的方法

被恐吓威胁了应该如何处理? 被威胁者可搜集证据向公安机关提起刑事控告,涉嫌犯罪者可能面临寻衅滋事罪或敲诈勒索罪等指控; 轻微情节可向公安机关报警处理,最高可处10日拘留和500元罚款; 威胁恐吓他人的刑罚根据情节轻重,可处拘留或罚...查看全文

威胁恐吓能否影响孩子的抚养权?

子女抚养权主要取决于抚养条件。原则包括:一岁以下判给母亲,哺乳期内优先母亲,自幼由祖父母抚养判给父亲,收入多有利于孩子成长,有过错或家暴不抚养,有传染病或无自理能力不抚养,十岁以上征求孩子意见。...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