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确定的被告是否具有债务关系,原告能否起诉?

律师回答
摘要:诉讼中债务人死亡后,原告需明确被告身份。原告起诉时,已死债务人不得列为被告,需通知原告变更。遗产未分割时,多个继承人(放弃者除外)均应列为被告。遗产分割结束后,继承人按份额清偿债务,共同参与诉讼。放弃继承者在共有财产分割前作为第三人参与诉讼。若无继承人或放弃权益者,遗产保管人为被告。债务人死亡期间,原告应申请变更被告,否则法院驳回起诉,需重新起诉。
如果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是需要有明确的被告的,如果原告不清楚谁是债务人的,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债务人死亡后去法院起诉怎样确定被告
(一)原告起诉时,已经死亡的债务人不能列为被告。债务人死亡后,已丧失民事权利能力,丧失民事主体资格。起诉时,原告将死亡的债务人列为被告的,人民法院应依法通知原告变更适格的主体,原告拒绝变更的,依法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
(二)原告起诉时,遗产未分割的,数个继承人均应列为被告参加诉讼(放弃继承的除外)。被继承人死亡之时起到遗产分割前先对被继承人的债务进行全部清偿,如有剩余,继承人才能进行继承。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明确表示放弃继承的,不负担清偿被继承人所欠的债务,所以不能成为被告。
(三)原告起诉时,如果遗产分割结束,各继承人对被继承人债务清偿原则按其继承份额按比例清偿,所有参加分割遗产的继承人作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
(四)放弃继承的继承人对被继承人与其共同共有财产析产前,对共同共有财产中被继承人的遗产实施保管的,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其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五)债务人死亡后,虽有继承人、受遗赠人,但他们都放弃继承权、受遗赠权,或者没有继承人、受遗赠人。存有遗产的遗产保管人为被告。
(六)在诉讼期间,债务人死亡的,原告应当申请变更被告,如果原告不申请变更,法院应主动行使释明权,避免当事人的诉累,如果原告不变更,则应驳回起诉,让原告另行起诉。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以上情况,对于债务人死亡后去法院起诉的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被告。如果原告起诉时,已经死亡的债务人不能列为被告,法院应通知原告变更适格的主体,如原告拒绝变更,则法院将驳回起诉。如果遗产未分割,数个继承人均应列为被告参加诉讼,除非有继承人明确放弃继承。遗产分割结束后,各继承人按继承份额按比例清偿债务,作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放弃继承的继承人在共同共有财产析产前对遗产实施保管的,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如果没有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遗产保管人为被告。在诉讼期间,债务人死亡,原告应申请变更被告,如未变更,法院应主动行使释明权,避免诉累。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七条民间借贷纠纷的基本案件事实必须以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该刑事案件尚未审结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载明的借款金额,一般认定为本金。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实际出借的金额认定为本金。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原告能否起诉被告?

反诉是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本诉被告可以向本诉原告提起的诉讼。反诉必须适用同种诉讼程序,向受理本诉的法院提起,并且与本诉有事实或法律上的牵连。原告可以放弃或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反驳诉讼请求,并有权提起反诉。...查看全文

原告起诉被告,被告能否反诉?

一审法院裁定驳回原告起诉后,原告可以上诉,被告一般不能上诉。《民事诉讼法》规定,裁定适用于不予受理、管辖权异议和驳回起诉等事项,对这些裁定可以上诉。...查看全文

无法确定被告身份时,能否起诉?

起诉时提供被告明确信息可起诉,如信息不足法院可要求补正;补正后仍不明确被告,法院不予受理。法律依据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209条。...查看全文

原告不清楚谁是债务人可否起诉要求法院确定被告

如果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是需要有明确的被告的,如果原告不清楚谁是债务人的,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债务人死亡后去法院起诉怎样确定被告(一)原告起诉时,已经死亡的债务人不能列为被告。债务人死亡后,已丧失民...查看全文

原告是否有权被被告起诉?

被告可起诉原告,上诉权是民事诉讼中的基本权利。不服一审判决的当事人可在法定期限内向上级法院上诉。被告不服地方法院一审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后15日内向上级法院上诉。不服地方法院一审判决裁定的当事人也可在法定期限内向上级法院提起诉讼。...查看全文

被告拒不偿还债务,原告可否起诉?

债权人可以向法院起诉债务人,无论债务金额大小。起诉需满足条件:原告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明确被告,具体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法院受理范围。起诉需递交起诉状,难以书写可口头起诉,由法院记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查看全文

是否法律规定被告可以起诉原告?

被告可以提起诉讼,不需理会原告的起诉或法院是否合并审理。被告不出庭或委托代理出庭应诉可能导致不利判决。被告可上诉一审判决,原告应准备瑕疵判决、解决方案、新证据等,并按时出庭。原告是提起诉讼维护权益的人,被告是被指控或指明侵犯原告利...查看全文

原告能否向被告提起诉讼?

被告可以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向原告提起反诉,条件包括反诉只能是本诉被告向本诉原告提起,只能向受理本诉的法院提起,适用同种诉讼程序,且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有牵连。...查看全文

被告能否对原告提起诉讼?

本文介绍了反诉的条件和被告如何反驳原告的诉讼请求。反诉是指本诉被告向本诉原告提起的独立的反请求,但需满足一定条件,如反诉与本诉必须是适用同种诉讼程序,且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必须在事实或者法律上有牵连。被告可向本诉的原告提起反诉,也...查看全文

原告所在地是否有效?债务纠纷案件起诉被告

原告所在地的法院是否具有管辖权决定了债务纠纷在原告所在地起诉被告的有效性。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和第三十四条,如果原告所在地是债务履行地、当事人约定由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未约定合同履行地且未达成协议,按照合同条款或交易习惯无...查看全文

被告能否反诉原告?

反诉是指本诉被告向本诉原告提起的诉讼请求,必须在同一法院受理,适用同种诉讼程序,并与本诉有牵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一条,原告可以放弃或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反驳诉讼请求,并有权提起反诉。...查看全文

原告无法偿还被告的债务时

被告无力偿还债务的处理方法和债务人长期不还债的应对措施。对于无力偿还的情况,债权人可协商分期偿还或法院终结执行;对于长期不还债务的情况,债权人应注意催讨并及时起诉,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及时起诉可避免诉讼时效过期,可通过让借款人写...查看全文

原告能否在被告所在地法院起诉?

原告和被告不在同一地域时,一般情况下原告应到被告所在地法院起诉。但对于不动产案件,应在不动产所在地法院起诉;侵权案件可在侵权行为地起诉;合同纠纷可在合同履行地起诉等。...查看全文

被告反诉原告能否应诉?

原告开庭不到庭能否再次起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原告开庭不到庭可以再次起诉。如果原告没有正当理由不到庭,可以按撤诉处理;如果被告反诉的话,法院可以缺席判决。如果原告有正当理由,可以申请延期开庭。在现代社会,原告...查看全文

被告是否有权起诉原告的污蔑指控?

我国法律没有规定污蔑罪名,但侮辱诽谤可能构成诽谤罪,即故意散布虚假事实贬损他人名誉的行为。民事诉讼中诬告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但可能要支付诉讼费;刑事自诉案中,明显的诬告一般不受理,若受理并立案,无惩罚则问题不大,但若提供伪造证据,...查看全文

被告拖欠债务,原告起诉求偿

对方欠钱起诉没有对方身份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取身份信息、提供其他借款情况材料等方式向法院起诉,但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诉讼请求。同时,律师在民事诉讼中的好处包括帮助分析案情、调查证据以及代理诉讼等。欠钱不还可以起诉,需要准备起...查看全文

胜诉的被告是否可以起诉原告诬告陷害

关键看主观意图。如果主观上存在“故意恶意性”,其目的就是想采取非法手段使受害人得到刑事处罚,就涉嫌诬告陷害罪。如果只是因为证据不足、或者错告,不属于诬告陷害。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查看全文

原告提起离婚诉讼,被告是否有义务出庭应诉?

离婚案件调解必要,一方缺席需慎重处理,除公告送达外不宜缺席判决。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离婚案件有代理人应出庭,特殊情况需提供书面意见。...查看全文

原告起诉被告,被告无钱可还

法院起诉欠款人后,债权人可以通过申请强制执行对方财产来追讨债务。在欠款诉讼中,债权人需要注意收集证据、遵守诉讼时效,并正确书写起诉状。欠款起诉的程序包括提交起诉状、法院审查、调解和审理等步骤。...查看全文

异地债务能否在原告所在地起诉?

异地货款需在被告住所地起诉。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时,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欠款不还不会坐牢,需起诉至被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法院。胜诉后,法院可强制执行,调查财产并采取措施。...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