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私犯罪既遂的刑罚规定

律师回答
摘要: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物品的罪行,包括走私珍稀植物及其制品等,根据刑法第151条,行为人将被处以有期徒刑或拘役,以及罚金。情节严重者将面临更严厉的刑罚。单位犯罪将受到罚金处罚,且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也将受到相应处罚。走私贵重金属罪和走私文物罪有界限,但当走私金银质地的文物时,行为人既符合走私贵重金属罪又符合走私文物罪,应按照走私文物罪处理。
一、一般走私国家物品罪既遂是怎么处罚
1、行为人走私珍稀植物及其制品等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其他物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述规定处罚。
2、法律依据:《刑法》
第一百五十一条
走私珍稀植物及其制品等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其他货物、物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本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条各款的规定处罚。
二、私贵重金属罪与走私文物罪的界限
1、走私贵重金属罪和走私文物罪都被规定在《刑法》第151条第2款。走私文物罪,是指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邮寄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出国(边)境或者在内海、领海、界河、界湖运输、收购、贩卖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的行为。两罪主要的区别是犯罪对象不同。
2、从表面上看,这两种犯罪由于犯罪对象的不同很容易进行区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有很多文物中含有金银或其他贵重金属,当走私金银质地的文物时,行为人的行为既符合走私贵重金属罪的特征又符合走私文物罪的特征,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定罪?根据《金银管理条例》第2条的规定,属于金银质地的文物,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管理。因此,对走私金银质地文物的行为应该按照走私文物罪处理。
延伸阅读
结语:走私国家物品罪的处罚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而定。对于走私珍稀植物及其制品等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其他物品的行为人,一般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者,将被处以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罪的,将被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进行处罚。走私贵重金属罪和走私文物罪在《刑法》中规定,两者的区别在于犯罪对象不同。然而,对于含有金银等贵重金属的文物的走私行为,应根据《金银管理条例》和《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将其定性为走私文物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二节 走私罪 第一百五十六条 与走私罪犯通谋,为其提供贷款、资金、帐号、发票、证明,或者为其提供运输、保管、邮寄或者其他方便的,以走私罪的共犯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五章 禁毒国际合作 第五十五条 涉及追究毒品犯罪的司法协助,由司法机关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办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二节 走私罪 第一百五十五条 下列行为,以走私罪论处,依照本节的有关规定处罚:
(一)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国家禁止进口物品的,或者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走私进口的其他货物、物品,数额较大的;
(二)在内海、领海、界河、界湖运输、收购、贩卖国家禁止进出口物品的,或者运输、收购、贩卖国家限制进出口货物、物品,数额较大,没有合法证明的。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走私犯罪既遂刑罚规定

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物品罪的处罚标准:个人走私珍稀植物等禁止物品,可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同时处罚金;情节严重者,可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同时处罚金。单位犯罪者,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处罚。...查看全文

走私文物罪既遂刑罚规定

走私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构成走私文物罪,处罚严厉。根据刑法规定,走私文物者可被判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者可被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情节较轻者可被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查看全文

走私犯罪既遂的刑罚标准

该文章主要内容是关于对于犯有某一特定罪行的自然人和单位的处罚规定。自然人犯罪的处罚是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可能处罚金;情节严重者则可能处以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罪的处罚是罚金,并且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查看全文

走私核材料罪既遂的刑罚规定

走私核材料罪既遂的量刑标准:构成罪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情节较轻处3-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查看全文

走私贵重金属罪既遂的刑罚规定

走私国家明令禁止物品罪是走私犯罪中的一种,其具体的量刑标准如下: 1.走私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黄金、白银和其他贵重金属或者国家禁止进出口的珍贵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走私珍稀植物及其制品的国家禁...查看全文

走私国家物品罪既遂的刑罚规定

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物品的刑罚根据物品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走私武器、弹药、核材料或伪造货币最高可判无期徒刑,走私文物、黄金、珍贵动物等最高可判无期徒刑,走私其他禁止进出口物品最高可判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查看全文

走私制毒物品罪既遂的刑罚规定

根据《刑法》第三百五十条,非法生产、买卖、运输毒品原料的犯罪嫌疑人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刑罚和罚金,情节越严重,刑罚越重,单位犯罪将对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员分别处罚。...查看全文

走私废物罪既遂的刑罚规定是什么?

走私废物罪的主旨是对违反海关法规和国家禁止固体废物、液态废物和气态废物进境制度的行为进行惩罚。该罪行的刑罚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可处以单处罚金。对单位犯罪的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本罪侵犯的...查看全文

走私犯罪既遂刑罚及其影响

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物品罪的主要处罚是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走私行为严重的将受到更严厉的刑罚。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的数量或数额超过规定标准,或属于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并造成环境严重污染或引发重大疫情等...查看全文

走私罪从犯的刑罚规定

走私电子产品案属于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违反海关法规,非法运输、携带、邮寄禁止出口物品,偷逃关税,情节严重。从犯应从轻处罚。量刑标准: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逃应缴税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查看全文

走私废物罪既遂量刑规定?

律师解答: 走私废物罪是指违反海关法规和国家关于固体废物、液态废物、气态废物管理的规定,逃避海关监管,将境外固体废物、液态废物、气态废物运输进境的行为。犯本罪的,具体量刑标准如下:1、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查看全文

中国对走私核材料罪既遂的刑罚规定

走私核材料罪是指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或邮寄国家禁止、限制进出口的核材料,以及破坏国家对外贸易管理的行为。该罪行的处罚标准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和犯罪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自然人犯此罪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查看全文

刑法对走私核材料罪既遂的处罚规定?

法律分析:刑法对走私核材料罪既遂的处罚规定为:犯此罪的,一般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所谓核材料,是指可以用来制造...查看全文

走私犯罪所得罪既遂刑罚是多少?

隐瞒犯罪所得罪既遂判刑:明知犯罪所得而隐瞒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者,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单位犯罪者,对单位判罚金,并追究责任人员刑责。...查看全文

走私核材料罪既遂处罚规定?

法律分析:走私核材料罪既遂处罚规定为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个人犯本罪的规定处罚。武装掩护走私的,从重处罚。法...查看全文

走私犯罪刑法裁量规定及既遂标准

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物品的刑罚和处罚规定,包括文物、贵重金属、珍贵动物等。走私数量或价值超过规定标准或属于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使用特种车辆从事走私活动,造成环境严重污染或引发重大疫情等情况将被认定为“情节严重”。根据情节轻重,刑罚可...查看全文

走私珍稀动物罪既遂刑罚规定概述

走私稀有珍贵动物罪的刑罚,根据《刑法》规定,行为人可被判处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单位犯罪者将面临罚金,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将受到相应处罚。...查看全文

走私废物罪既遂刑罚规定及其含义

走私废物罪的刑罚根据情节严重程度而定,一般情况下可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特别严重情况下可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罪的,可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相应处罚。...查看全文

刑法对放纵走私罪既遂的定罪规定?

律师解答: 刑法对放纵走私罪既遂的定罪标准:犯本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是指放纵重大的走私犯罪分子;放纵走私给国家造成特别巨大的经济损失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查看全文

走私制毒物品罪既遂刑罚的刑法适用规定?

非法走私制毒物品罪既遂的刑法裁量规定:犯罪者可被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者可被判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罪者可被判罚金,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则按个人犯罪处罚。...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