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反专利法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律师回答
摘要:假冒他人专利行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的不同,可能构成犯罪或仅为民事责任,且假冒专利与专利侵权有所区别,前者是冒充他人专利产品或技术,后者是未经许可擅自使用他人专利行为,根据《专利法》,任何单位或个人实施他人专利必须与专利权人订立书面实施许可合同,否则构成专利侵权。
假冒专利行为是构成犯罪吗
看实际情况,严重情况下会构成犯罪,一般只是违法,属于民事责任,犯罪属于刑事责任类。
什么是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
1、行为人有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即行为人在自己产品上加上他人的专利标记和专利号,或者使自己的产品与专利产品相类似,使公众认为该产品是他人的专利产品,以假乱真,侵害他人合法权利的行为。
在实践中要注意区分假冒专利与专利侵权的区别:假冒专利是以非专利产品或非专利技术冒充他人的专利产品或专利技术。而专利侵权,主要是指未经专利权人许可,擅自使用专利权人的专利行为。“专利权人”是指专利权的所有人、持有人,包括单位和个人,也包括在我国申请专利的国外的个人和单位。
根据《专利法》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实施他人专利,必须与专利权人订立书面实施许可合同,向专利权人支付专利使用费。被许可人无权允许合同规定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实施该专利。这里规定的“许可”不是一般的口头同意,而是要签订专利许可合同。专利许可意味着专利权人允许被许可人有权在专利权期限内,在其效力所及的范围内对该发明创造加以利用。如果行为人未得到专利权人同意,就使用他人专利,就是专利侵权行为。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而专利侵权属于民事侵权行为,不构成犯罪。
2、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犯罪。这是罪与非罪的界限。“情节严重”主要是指非法所得数额较大;给专利权人造成重大损失等情况。
延伸阅读
结语:假冒他人专利行为的构成与犯罪与否取决于实际情况。一般而言,假冒他人专利属于民事责任,只构成违法行为;但在严重情况下,如非法所得数额较大或给专利权人造成重大损失等,可构成犯罪行为。因此,在实践中应注意区分假冒专利与专利侵权的区别。专利侵权是指未经专利权人许可擅自使用专利,而假冒专利是以非专利产品或技术冒充他人的专利产品或技术。根据《专利法》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实施他人专利必须与专利权人订立书面实施许可合同,并支付专利使用费。未经许可而使用他人专利即构成专利侵权,而假冒他人专利行为情节严重的则构成犯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20修正):第七章 专利权的保护 第八十条 从事专利管理工作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20修正):第七章 专利权的保护 第六十八条 假冒专利的,除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外,由负责专利执法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在五万元以下的,可以处二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20修正):第七章 专利权的保护 第六十七条 在专利侵权纠纷中,被控侵权人有证据证明其实施的技术或者设计属于现有技术或者现有设计的,不构成侵犯专利权。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法律分析: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不一定会构成犯罪。假冒他人专利,需要达到情节严重,才会构成假冒专利罪,对犯罪的行为人一般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一十六条_x000...查看全文

假冒专利的行为构成犯罪吗

法律分析:假冒专利的行为,如果情节严重,构成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六条,假冒专利罪,应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_x0...查看全文

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能否构成犯罪?

律师分析: 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可能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查看全文

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能否构成犯罪?

法律分析: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能构成犯罪。如果是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属于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会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查看全文

集资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本文讲述了单位涉及非法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时,员工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单位犯罪时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述的规定处罚。因此,...查看全文

逃税行为是否构成违法犯罪?

偷税漏税是违法犯罪。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查看全文

高利贷是否构成犯罪行为?

放高利贷不属于犯罪行为,民间借贷中的高利贷仅是利息的约定违反了法律规定,不构成犯罪。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 放高利贷是否属于犯罪行为 不属于。民间借贷中的高利贷仅是利息的约定违反了法律规定,不构成犯罪。需要注意的是放高...查看全文

违反女友意愿进行性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刑法》第236条规定了强奸罪的刑罚,对于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犯罪行为,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奸淫不满14周岁的幼女,将以强奸论,并从重处罚。而对于强奸妇女、奸淫幼女的情节恶劣、多人参与、在公共场所当众、二...查看全文

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是不是构成犯罪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假冒他人专利且情节严重构成犯罪。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专利,即侵犯其专利权,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管理专...查看全文

违反婚姻誓言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

婚外性行为不违法,只有重婚才是犯罪。重婚包括两种情况:未解除婚姻再与他人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或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即使未登记结婚,也可能构成重婚罪。...查看全文

假冒专利的哪些行为能构成犯罪?

律师分析: 以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的行为。属违反专利法的行为。在未被授予专利权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后或者终止后继续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或者未经许可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查看全文

假冒专利的哪些行为能构成犯罪

法律分析:以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的行为。属违反专利法的行为。在未被授予专利权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后或者终止后继续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或者未经许可在产品或者产...查看全文

性骚扰是否构成违法行为或犯罪行为?

性骚扰既可以被视为违法行为,也可以构成犯罪行为。一般性骚扰属于违法行为,最长可被行政拘留15天;严重性骚扰可构成犯罪,涉嫌者可能被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在于危害程度、触犯的法律法规和处罚方式不同。犯罪...查看全文

是否违反法律或犯罪行为?

围标是违法的,涉嫌刑事犯罪,罪名为串通投标罪。情节严重的串通投标罪的立案标准包括经济损失、违法所得、中标金额等。处罚包括中标无效、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取消投标资格、赔偿责任、有期徒刑或拘役。围标是招投标中的非法行为,通过限制竞争谋...查看全文

高利转贷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高利转贷可能构成犯罪,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时,将构成高利转贷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5条,对高利转贷罪的定罪处罚规定,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可处三年以上七...查看全文

哪些行为会构成假冒专利犯罪?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八十四条规定:下列行为属于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 (一)未经许可,在其制造或者销售的产品、产品的包装上标注他人的专利号; (二)未经许可,在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材料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所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的...查看全文

怎么处理违反消防法构成犯罪的行为?

违反消防法构成犯罪的处理方式:1、依法追究刑责,停止施工、使用或停产停业,并罚款三万至三十万;2、违反消防管理法规,造成严重后果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特别严重者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3、不报或谎报事故导致抢救受阻者,...查看全文

偷税漏税是否构成违法行为或犯罪行为?

偷税漏税是犯罪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销毁帐簿、虚假申报或不申报、少缴税款都属于偷税。刑法对逃税罪的处罚如下:自然人逃税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者处三年以上...查看全文

村委会章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假冒村委会公章违法犯罪,侵犯印章管理制度,可能构成诈骗罪。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等行为将受到处罚,最高可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查看全文

债务违约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逃债行为不构成犯罪,但恶意逃避债务可能构成妨害清算罪。妨害清算罪指公司在清算时隐匿财产、虚假记载财产清单,或在未清偿债务前擅自分配财产,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