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规定

律师回答
摘要:用人单位必须在劳动者入职后一个月内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否则需要在第2个月至第12个月期间按月支付二倍工资。劳动合同应包含用人单位的信息、劳动者的信息、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必备条款,也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但不能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劳动合同法》为此提供了法律依据。
一、用人单位多长时间之内必须签订劳动合同
1、用人单位应当自入职之日起1个月内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2、未签订的,第2个月至第12个月且劳动者有工作的期间,应当按月支付二倍工资。
3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
第七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二、劳动合同应包含哪些内容
(一)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包括:
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2、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3、劳动合同期限;
4、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5、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6、劳动报酬;
7、社会保险;
8、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8、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二)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但是,约定其他条款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应在劳动者入职后的一个月内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若未能及时签订,从第二个月至第十二个月期间,用人单位应按月支付劳动者二倍的工资。劳动合同应包含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劳动者的个人信息、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地点、工作时间和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内容。此外,双方可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事项,但不能违反法律法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五章 特别规定 第二节 劳务派遣 第六十四条 【被派遣劳动者参加或者组织工会】被派遣劳动者有权在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依法参加或者组织工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二十七条 【劳动合同部分无效】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五章 特别规定 第三节 非全日制用工 第七十二条 【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报酬】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入职一个月之内,用人单位是应当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如果超过一个月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从第二个月开始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入职的第2个月开始,最多11个月),从劳动者离职开始算,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查看全文

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律师分析: 入职一个月之内,用人单位是应当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如果超过一个月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从第二个月开始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入职的第2个月开始,最多11个月),从劳动者离职开始算,劳动仲...查看全文

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律师分析: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劳动合同产生法律约束力的前提,但是如果签订的劳动合同不合法,那么求职者的权益保护就会遇到困难。因此,求职者一定要先确认自己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具备产生法律约束力的条件,包括:用人单位这一劳动合同主体须符...查看全文

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中应明确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法人代表、单位地址和电话等信息。工作内容和地点也要具体明确,避免因约定不清引发纠纷。劳动报酬方面,应约定基本工资、绩效工资、计算方式、发放时间和支付方式等,并不要轻信口头承诺。双面合同是不可签署...查看全文

未签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

法律分析:一、 未签劳动合同需赔双倍工资根据《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因此企业在时应支付双倍工资。若未支付,职工可申请。 二...查看全文

用人单位签订假劳动合同

法律分析:发现用人单位制造假劳动合同的,可以到劳动局投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十条 【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查看全文

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法律分析: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劳动合同产生法律约束力的前提,但是如果签订的劳动合同不合法,那么求职者的权益保护就会遇到困难。因此,求职者一定要先确认自己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具备产生法律约束力的条件,包括:用人单位这一劳动合同主...查看全文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法律分析:1、签订劳动合同应当合法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劳动合同产生法律约束力的前提,但是如果签订的劳动合同不合法,那么求职者的权益保护就会遇到困难。因此,求职者一定要先确认自己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具备产生法律约束力的条件,包括:用...查看全文

用人单位怎么签订劳动合同

法律分析: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应采用书面形式,写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法...查看全文

用人单位怎样签订劳动合同

一、用人单位怎样签订劳动合同 入职一个月之内,用人单位是应当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如果超过一个月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从第二个月开始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入职的第2个月开始,最多11个月),从劳动者...查看全文

用人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可以要求签订劳动合同,要求赔偿。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查看全文

用人单位怎么签订劳动合同

一、用人单位怎么签订劳动合同 入职一个月之内,用人单位是应当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如果超过一个月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从第二个月开始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入职的第2个月开始,最多11个月),从劳动者...查看全文

用人单位怎样签订劳动合同

法律分析: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签订:审查劳动者与其他用人单位是否还存有劳动关系;劳动者学历、资格及工作经历的审查;双方履行告知义务;劳动合同文本应该提前一天时间交给劳动者看阅;双方协商签订劳动合同。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用人单位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1、第三十三条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2、第三十四条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3、第三十五条用人单位与...查看全文

用人单位如何签订劳动合同

一、用人单位如何签订劳动合同 入职一个月之内,用人单位是应当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如果超过一个月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从第二个月开始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未签劳动合同双倍薪资(入职的第2个月开始,最多11个月),从劳动者...查看全文

用人单位如何签订劳动合同

法律分析: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应当注意以下事项:向劳动者履行告知义务;自用工之日起签订劳动合同,最迟不能超过一个月;除了非全日制用工外,签订劳动合同采用书面形式;出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是否真实的意思表示;其他。...查看全文

用人单位如何签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如何签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自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查看全文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共同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的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与其他合同关系的主体不同。劳动合同的主体具有特定性,不具备法律资格的公民和没有用工权的组织不能签订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后,劳动者必须服从用人单位的行政管理。根据劳动合同制度改革要求,需要签订劳动...查看全文

劳动者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法律分析: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要求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支付双倍工资:与用人单位协商;向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申请调解;调解...查看全文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未签订劳动合同

法律保护劳动者权益,即使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仍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或支付双倍工资。离职时,劳动者可要求经济补偿和双倍工资,补偿标准根据工作年限确定。证明劳动关系及拖欠工资的证据包括合同、工资发放证明等,恶意拖欠还需支付经济...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