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的并存的债务承担有哪些,并存债务承担的特征

律师回答
摘要:民法典中关于并存债务承担的规定及特征。第三人可在通知债权人后加入债务,仅承担原债务范围内的连带债务。无需债权人同意,只需通知即可。第三人可对抗债权人的事由,但不得以与债务人的事由对抗债权人。债务消灭时可能产生第三人与债务人之间的求偿关系。并存债务需双方合同确定违约责任。
一、民法典的并存的债务承担有哪些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五十二条第三人与债务人约定加入债务并通知债权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表示愿意加入债务,债权人未在合理期限内明确拒绝的,债权人可以请求第三人在其愿意承担的债务范围内和债务人承担连带债务。
二、并存债务承担的特征
(1)以原已存在的有效债务为前提,且第三人所承担的债务仅限于原债务范围内,不会因债务的转移而增加或减少。
(2)第三人承担债务原则上不需取得债权人的同意,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发出债务承担的通知即可。
(3)第三人加入债的关系后,得以原债务人对抗债权人的事由对抗债权人,但不得以自己与债务人之间的事由作为抗辩理由对抗债权人。
(4)并存的债务承担成立后,债务因原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的全部清偿而消灭,债务的消灭因第三人的清偿发生时,在第三人与债务人之间可能发生求偿关系。
并存的债务主要是第三人和债务人协商之后,债权人确定其愿意加入共同债务的偿还,如果在债务关系中对方出现了按期不还款的情况下,债权人是可以找第三人或者是债务人承担相关的责任,违约责任的具体条款,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确定。
延伸阅读
并存债务承担的法律规定及适用范围
并存债务承担是指在民事关系中,当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存在多个债权债务关系时,债务人应当承担相应的债务责任。根据我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债务人在并存债务承担中需遵循以下原则:平等性原则、无差别性原则、无序性原则和相对性原则。并存债务承担的特征包括:共同的债务人、共同的债权人、共同的债务和共同的履行义务。适用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合同关系、侵权责任、婚姻家庭关系等。根据具体情况,法院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的权益进行综合考量,确保并存债务承担的公平合理性。
结语:并存的债务承担是指在民事关系中,当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存在多个债权债务关系时,债务人应当承担相应的债务责任。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债务人与第三人约定加入债务并通知债权人,或者第三人表示愿意加入债务且债权人未明确拒绝的情况下,债权人可以要求第三人在其愿意承担的债务范围内与债务人承担连带债务。并存债务承担的特征包括以原有有效债务为前提、不增减债务范围、不需债权人同意、可对抗债权人事由、债务消灭后可能发生求偿关系等。法院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当事人权益进行综合考量,确保并存债务承担的公平合理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2015修正):第一章 总则 第四条 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商业银行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2015修正):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 本法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2015修正):第七章 接管和终止 第六十七条 接管期限届满,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决定延期,但接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二年。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民法典的并存的债务承担有哪些

一、民法典的并存的债务承担有哪些      根据《民法典》     ...查看全文

什么是并存的债务承担,并存的债务承担的条件有哪些?

律师分析: 第三人与债务人约定加入债务并通知债权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表示愿意加入债务,债权人未在合理期限内明确拒绝的,债权人可以请求第三人在其愿意承担的债务范围内和债务人承担连带债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查看全文

什么是并存的债务承担,并存的债务承担的条件有哪些

法律解析: 第三人与债务人约定加入债务并通知债权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表示愿意加入债务,债权人未在合理期限内明确拒绝的,债权人可以请求第三人在其愿意承担的债务范围内和债务人承担连带债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查看全文

并存的债务承担

法律分析: 并存债务承担指的是债务人并不脱离合同关系,而由第三人加入到合同关系当中,与债务人共同承担合同义务的债务承担方式。一般包括连带债务承担和按份债务承担等形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一十九条 连带债务...查看全文

并存的债务承担

法律分析: 并存的债务承担,是指第三人与债务人共同向债权人承担履行债务的义务。即债务人在获得债权人的同意后,部分的转让其债务给第三人,从而形成并存的债务承担。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五十一条 债务人将债务的...查看全文

并存的债务承担如何承担债务

并存债务承担是指债务人并不脱离合同关系,而由第三人加入到合同关系当中,与债务人共同承担合同义务。在加入债务人时,无需债权人同意,因为新增债务人,对债权人多了一层保障,有利无弊。但是债务人应当通知债权人。第三人加入债务以后,即和原债...查看全文

并存债务承担法律特征具体有哪些

并存债务的特征是:(1)并存的债务承担成立后,债务因原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的全部清偿而消灭;(2)第三人加入债的关系后,得以原债务人对抗债权人的事由对抗债权人;(3)第三人承担债务原则上不需取得债权...查看全文

民法典并存债务承担法律特征是什么

法律分析:民法典中并存债务承担的法律特征是第三人与债务人约定加入债务,加入债务的第三人承担的债务在原来的债务范围内,不会因为债务转移增加或者减少,且原债务人依然要承担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查看全文

并存的债务承担的生效条件有哪些,并存的债务承担有哪些生效条件

并存的债务承担是指第三人加入债务关系,与原债务人一起对债权人承担债务。生效条件包括:债务人同意、债权人同意、第三人明确表示承担责任。同时,生效条件还包括:债务人同意加入、债权人同意加入、第三人明确表示承担责任。...查看全文

民法典并存债务承担指的是什么

法律解析: 并存的债务承担,又称债务加入,是指原债务人并没有脱离原债务的关系,而第三人又加入到原存的债务关系中来,并与原债务人共同向同一债权人承担债务。严格地讲,这并非债务主体变更,而是增加债务人的人数。由于第三人的加入,债务人增...查看全文

民法典并存债务承担指的是什么?

律师分析: 并存的债务承担,又称债务加入,是指原债务人并没有脱离原债务的关系,而第三人又加入到原存的债务关系中来,并与原债务人共同向同一债权人承担债务。严格地讲,这并非债务主体变更,而是增加债务人的人数。由于第三人的加入,债务人增...查看全文

民法典并存债务承担指的是什么

法律分析:民法典中并存债务承担指的是第三人与债务人约定加入债务,第三人成为新的债务人,承担的债务在原来的债务范围内,不会因为债务转移增加或者减少,且原债务人依然要承担债务。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查看全文

所以并存的债务承担

并存债务承担指的是债务人并不脱离合同关系,而由第三人加入到合同关系当中,与债务人共同承担合同义务的债务承担方式。一般包括连带债务承担和按份债务承担等形式。一、债权人许可债务人转让债务应符合哪些条件债权人许可...查看全文

并存债务承担的要件

并存的债务承担,在要件构成上大体与免责的债务承担相同,因而也包括:1.债务具有可转移性,也就是说债务是可以转移的,不能与人身相关,当事人不能约定不可转移,而且不能是不作为义务等;2.有效的债务承担合同,在此...查看全文

并存的债务承担问题

债务承担契约的并存形式分为两种:一是由承担人与债权人签订的契约,无需债务人同意即生效;二是由承担人与债务人签订的契约。并存的债务承担需满足契约成立要件、原债务有效并存、承担不超过原债务限度。...查看全文

并存的债务承担方式

并存的债务承担是指债务人与第三人共同承担债务,而不脱离合同关系。此时,债务人与第三人成为连带债务人。第三人承担债务无需债权人同意,只需通知债权人即可。...查看全文

并存的债务承担的条件

并存的债务承担,又称债务加入,指债务人并不脱离合同关系,而由第三人与债务人共同承担债务。并存的债务承担成立后,债务人与第三人成为连带债务人。第三人承担债务原则上不需取得债权人的同意,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发出债务承担的通知即可。...查看全文

并存的债务承担的条件?

律师分析: 并存的债务承担,又称债务加入,指债务人并不脱离合同关系,而由第三人与债务人共同承担债务。并存的债务承担成立后,债务人与第三人成为连带债务人。第三人承担债务原则上不需取得债权人的同意,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发出债务承担...查看全文

债务加入和并存的债务承担

并存债务承担是指债务人并不脱离合同关系,而由第三人加入到合同关系当中,与债务人共同承担合同义务。在加入债务人时,无需债权人同意,因为新增债务人,对债权人多了一层保障,有利无弊。但是债务人应当通知债权人。第三人加入债务以后,即和原债...查看全文

并存的债务承担与免责的债务承担区分

并存的债务承担与免责的债务承担的区分方法如下:在当事人未明示原债务人脱离债权债务关系时,通常情况下可推定当事人并无原债务人脱离债权债务关系的意思表示,即构成并存的债务承担。如果第三人实质上是以非沉默的积极作为方式向债权人表达了原债...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