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技术成果归属应如何处理?

律师回答

《专利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未专利权人。”《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规定:“专利法第六条所称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是指:(一)在本职工作中做出的发明创造;(二)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三)退休、调离原单位后或者劳动、人事关系终止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专利法第六条所称本单位,包括临时工作单位;专利法第六条所称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指本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据此,乙在甲公司的本职工作任务是开发节能新技术,乙辞职后一年内在丙公司开发出的节能新技术仍属于甲公司的任务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因此,专利申请权属于甲公司。

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如何决定

《著作权法》第十六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给予作者奖励:(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

如何确定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于谁

《著作权法》第十六条 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给予作者奖励:(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

技术成果和专利的区别是什么

技术成果是指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和经验做出的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等技术方案。技术成果本身具有技术性、成果性、实用性和相对进步性的特征。因此,技术成果所产生的权益属于知识产权。技术成果从其权利化程度可以分为专利技术成果和非专利技术成果。专利技术成果是指享有专利权的技术成果。专利权是一种财产权,因此,这种技术成果财产权的归属还要根据专利法的有关规定来划分。技术成果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如何确定一般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一般职务作品的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可优先使用。在其作品完成后一定期限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职务发明专利权归属 法律依据

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专利被授权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发明专利的职工是专利的发明人,享有署名权,另外可按照约定获得公司奖励,没有约定的,可以按照专利法实施细则的规定获得奖励。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职务技术成果应如何归属?

法律分析:职务技术成果归属的确认方式:若发明创造人主要依赖于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而完成的,则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若不是主要依赖公司条件而创造的,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查看全文

职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归属于谁?

单位拥有职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和转让权,即经济和财产权利,可与个人签订技术合同。然而,完成该技术成果的个人保留署名权和荣誉权等人身权利,不归单位所有。...查看全文

职务技术成果的财产权归谁享有

根据《民法典》第八百四十七条规定,职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属于法人或非法人组织,但完成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受让的权利。职务技术成果是指在执行工作任务或利用组织条件完成的技术成果。(《民法典》生效时间:2021年1月1日)...查看全文

职务技术成果的财产权归谁享有

法律分析:归属专利权人。技术成果,是指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和经验作出的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等技术方案。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第六条 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查看全文

什么是非职务技术成果

法律分析:非职务技术成果是指职务技术成果以外的技术成果,即完成技术成果的个人自行研究开发,并主要不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成果。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第六条 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查看全文

技术成果后续归属权问题应由谁解决?

根据《民法典》第八百七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按照互利的原则,在合同中约定实施专利、使用技术秘密后续改进的技术成果的分享办法;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一方后续改进的技术成果,其他各方无权分享...查看全文

技术开发合同中技术成果的归属权问题研究

技术开发合同中的发明创造权归属原则:合作开发完成的发明创造权属于当事人共有,转让优先权归其他合作方;委托开发完成的发明创造权属于研究开发人,委托人有权实施专利。技术秘密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和收益分配需约定,无约定时当事人有权使用和...查看全文

合同技术成果的归属权是什么?

技术咨询合同中的新技术成果归属原则:1)谁完成谁拥有,受托人用委托人资料完成的归受托人,委托人用受托人工作成果完成的归委托人;2)允许特别约定,按合同约定确定归属。...查看全文

技术合同纠纷应如何处理?

技术合同纠纷当事人可以和解、调解处理,当事人不愿和解、调解或者和解、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技术合同中的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没有订立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技术合同纠纷怎么处理 技术合同纠纷的处...查看全文

谁是职务技术成果的财产权人?

律师分析: 职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属于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可以就该项职务技术成果订立技术合同。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订立技术合同转让职务技术成果时,职务技术成果的完成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受让的权利。 【法律...查看全文

技术参数虚假应标如何处理?

律师分析: 投标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于《招标投标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情节严重行为,由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取消其1年至3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 (一)伪造、变造资格、资质证书或者其他许可证件骗取中标; (二)3年内...查看全文

技术秘密成果权属的确立

技术秘密成果的权属和约定: 委托或合作开发的技术秘密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和收益分配需当事人约定; 合同缺乏约定或不明确,可协议补充; 无法达成补充协议,按合同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查看全文

哪些成果和技术不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

符合不属于下面几项国家秘密: 1、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事项。 2、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 3、外交或外交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事项。 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 5、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 6、...查看全文

合作开发合同的技术成果应该归谁所有

法律分析:合作开发合同的技术成果,应该归合作开发的当事人共有;如果当事人一方转让其共有的专利申请权的,其他各方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受让的权利。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查看全文

民法典的非职务技术成果的财产权权属有哪些

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非职务技术成果的财产权权属和技术开发合同的概念和特征。非职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属于完成技术成果的个人,并可以订立技术合同。技术开发合同是指当事人就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研究开发所...查看全文

后续技术成果应由谁享有?

根据《民法典》第八百七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按照互利的原则,在合同中约定实施专利、使用技术秘密后续改进的技术成果的分享办法;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一方后续改进的技术成果,其他各方无权分享...查看全文

员工离职时带走技术成果是否构成职务侵占?

一般不认为构成职务侵占,但可以构成侵犯商业秘密。一般认为企业的技术成果属于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源,其是否公开公布,对于企业运营有重大影响。企业作为一项技术成果的开发、维护、修正的主体,享有技术成果的全部收益,也需要为技术成果付出各项成...查看全文

如何处理技术合同纠纷?

技术合同纠纷解决的办法有3种:第一是和解,当事人在尊重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就争议的事项协商达成和解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第二是调解,双方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通过运用说服教育等方法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合同纠纷。双方当事人接受调解达成...查看全文

技术合同纠纷如何处理

合同纠纷可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解决。协商指双方自愿互谅,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达成和解。调解是由第三方主持下进行说明和劝导,促使双方互谅互让。仲裁是由第三方按合同或自愿协议进行裁决。诉讼是最终解决合同纠纷的方式,由法院审理并解决...查看全文

如何处理技术参数虚假?

投标人弄虚作假骗取中标、伪造证件或以他人名义投标等严重行为将被取消1-3年的投标资格;如果在3年内再次有违法行为或情节特别严重,将被吊销营业执照。...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