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挪用公款潜逃行为?

律师回答
摘要:挪用公款后潜逃的行为,根据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应按贪污罪定罪处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者也应被定罪处罚。
挪用公款后潜逃的,按照贪污罪定罪处罚。按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其携带挪用款潜逃的,客观上表现为挪用公款后逃避处罚,携款潜逃;主观上表现为想长期占有,不准备归还,所以对其携带的挪用款部分,应定贪污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按照贪污罪定罪处罚的。
延伸阅读
挪用公款潜逃行为的法律界定及应对措施
挪用公款潜逃行为是指个人或组织以非法手段获取公共财产,并通过逃离国境的方式逃避法律追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挪用公款潜逃行为属于严重的经济犯罪,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为了界定这一行为,法律通常会考虑资金来源的合法性、行为的目的和手段等因素。针对挪用公款潜逃行为,应对措施包括加强资金监管、完善司法合作机制、加大打击力度等。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追逃追赃工作也是应对挪用公款潜逃行为的重要举措。通过综合施策,可以更好地界定这一行为,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
结语:对于挪用公款后潜逃的行为,根据贪污罪的定罪处罚原则进行处理。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携带挪用款潜逃客观上表现为逃避处罚,主观上表现为长期占有且不准备归还。根据相关法律解释,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应被定为贪污罪。挪用公款潜逃行为严重损害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因此应加强资金监管、完善司法合作机制、加大打击力度等措施。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信息共享和追逃追赃工作也是重要举措。通过综合施策,可以更好地界定这一行为,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
第三百八十四条【挪用公款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第三百八十二条【贪污罪】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如何认定挪用公款潜逃行为?

挪用公款罪的定罪与量刑,取决于是否有意长期占有并无力归还挪用款项。携带的挪用款项认定为贪污罪,未携带但超过三个月未还的则为挪用公款罪。区分不归还与无力归还的情况,是判断挪用公款罪的关键。...查看全文

如何判定挪用公款潜逃的行为?

行为人携带全部挪用款潜逃的,可按贪污罪定罪,数额为全部挪用款;但如只携带部分挪用款潜逃,对携带的部分挪用款按贪污罪定罪处罚。主观上有占有故意的行为人应以贪污罪定罪处罚。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的解释,携带挪用公款潜逃的依法...查看全文

如何确定挪用公款并潜逃的行为

根据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对于携带挪用款潜逃的行为,应视为贪污罪;对于未携带的部分,如果无力归还,应按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若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有能力归还但拒不归还,并隐瞒挪用公款去向,转移、隐匿挪用款的,对其潜逃未携带的部分挪用款,仍应...查看全文

如何判断挪用公款潜逃的行为

行为人挪用公款并携带潜逃构成贪污罪,而非挪用公款罪。根据刑法和最高院解释,行为人的目的转化为占有,已构成贪污罪。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据为己有目的。...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潜逃如何判定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挪用公款潜逃不构成挪用公款罪,而是构成了贪污罪。首先这两个罪都是身份犯,犯罪主体均是国家工作人员。但国家工作人员在触犯挪用公款罪时,主观上有规范的意思,只是暂时挪用,日后归还;但贪污罪强调的是非法占有,及国家工作...查看全文

潜逃者挪用公款如何定罪?

挪用公款罪的主要内容包括:挪用公款的刑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界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特殊情况处理、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的处理、挪用公款用于非法活动的处理、以及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罪。...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潜逃要如何认定

挪用公款后潜逃的,按照贪污罪定罪处罚。挪用公款后潜逃的可以推断出其具有非法占有共有财产的目的,自然就会按照贪污罪来定罪处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的规定,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按照贪...查看全文

携带挪用公款潜逃如何认定

携带挪用公款潜逃指行为人发觉犯罪事实将要暴露或者已经暴露,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携带公款潜伏和逃跑的行为。从“携带”与“潜逃”的关系、“公款”的范围、正确理解“携带”的内涵这三个方面认定。1、“携带”与“潜逃”的关系。所谓...查看全文

2023挪用公款潜逃要如何认定

本文介绍了关于挪用公款后潜逃的定罪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的规定,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按照贪污罪定罪处罚。因此,挪用公款后潜逃的可以推断出其具有非法占有共有财产的目的,自然就会...查看全文

携带挪用公款潜逃如何判定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需注意三点:1.携带与潜逃相伴相生,缺一不可;2.公款范围包括现金、有价证券、金银首饰等;3.携带不仅指随身携带,还包括实际控制公款的行为。...查看全文

携带挪用公款潜逃如何认定

法律分析:携带挪用公款潜逃的认定:所谓潜逃是指行为人发觉犯罪事实将要暴露或者已经暴露,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潜伏和逃跑的行为。携带与潜逃是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的,没有携带认定潜逃则没有意义;携带贯穿于潜逃的整个过程中,二者缺一不...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潜逃应该如何认定

构成贪污罪。行为人挪用公款的行为原本构成挪用公款罪,但挪用后还携带公款潜逃,表明其主观上不止有挪用的目的,并且转化成占有目的。依据《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关于贪污罪以及最高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罪案件的解释,该行为已经构成贪污罪。挪用公...查看全文

携带挪用公款潜逃如何认定?

认定行为人携带挪用的公款进行潜逃的相关标准为:所谓潜逃是指行为人发觉犯罪事实将要暴露或者已经暴露,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潜伏和逃跑的行为。这里的公款还包括可以变现的有价证券、金银首饰等。此时的“携带”理解为行为人能够实际控制公款。 挪...查看全文

如何认定携带挪用公款潜逃罪

法律分析:认定挪用公款罪可以依据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主观方面为故意;侵犯的客体为公共财产的所有权以及国家的财经管理制度;客观方面则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查看全文

如何认定携带挪用公款潜逃罪

携带不能仅指随身带着,即不能简单理解为款物在行为人的身上,而应该作扩大解释,即理解为行为人能够实际控制到此公款。公款不能仅仅理解为现金,还包括可以变现的有价证券、金银首饰等。潜逃是指行为人发觉犯罪事实将要暴露或者已经暴露,为了逃避...查看全文

该如何认定携带挪用公款潜逃

这里的公款不能仅仅理解为现金,还包括可以变现的有价证券、金银首饰等。实践中有的行为人用公款炒股、公款私存,案发后携带这些股票、存折、借记卡等逃跑;还有的为了潜逃和携带方便,用公款购买金银首饰、将公款存入银行卡等,逃跑时携带银行卡或...查看全文

如何认定职工携带挪用公款潜逃?

挪用公款潜逃行为有两种认定情况: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贪污罪是公职人员或受其委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挪用公款罪则是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从事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查看全文

如何判定职工携带挪用公款潜逃?

挪用公款潜逃行为的主旨是:挪用公款罪和贪污罪是两种认定情况,前者是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后者是指公职人员或受其委托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两者都属于挪用公款行为。...查看全文

20年挪用公款潜逃,如何判刑?

挪用公款潜逃18年的刑罚判定取决于行为人的主观态度和行为目的。如果行为人打算归还但无能力归还并担心被追究罪责而潜逃,属于挪用公款罪;如果行为人根本不打算归还并潜逃,行为转化为贪污罪。贪污罪的成立取决于财物脱离单位管理并由行为人实际...查看全文

如何确定挪用公款潜逃的认定方式

挪用公款后潜逃的行为,按照贪污罪定罪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按照贪污罪定罪处罚,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将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