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逃出资罪不适用认缴制公司吗

律师回答
摘要:注册资本认缴制公司不适用抽逃出资罪。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将先主管部门审批后工商登记改为先照后证,激发市场活力。公司实缴制要求注册资金一开始就缴清,有利于解决债务纠纷。而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允许分期缴纳,适合初期创业资金不足的人。公司出资方式包括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
抽逃出资罪不适用于注册资本认缴制公司。
注册资本认缴制是工商登记制度的一项改革措施,对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需要取得前置许可的事项,除涉及国家安全、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外,不再实行先主管部门审批、再工商登记的制度。商事主体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一般生产经营活动;对从事需要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持营业执照和有关材料向主管部门申请许可。
工商登记制度将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新政透出“宽进+严管”的政策导向,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公司实缴制和认缴制的区别
1、公司注册资本实缴制是指公司的银行验资账户和公司的营业执照注册资金具有相等的金额,实缴制占用的资金包括在企业运营成本当中。由于公司的注册资金一开始就已缴清,所以后续出现债务纠纷可以及时解决。(实际的注册资金)
2、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是指注册公司时将认定的注册资本设定一个期限分段缴清,不需要一开始就缴全,这个制度改革对初期创业却资金不足的人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一开始不需要投入很多的资金,只需要在章程期限内缴清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公司在未缴清阶段发生债务纠纷,那也需要将剩余资金全部缴清。(相当于分期缴费)
公司实缴制和认缴制的出资方式
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其他公司股权等
延伸阅读
结语:注册资本认缴制是一项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措施,对于注册资本认缴制公司,抽逃出资罪不适用。该制度改革采用了先照后证的方式,减少了企业前置审批的环节,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公司实缴制和认缴制的区别在于资金缴纳方式,实缴制要求一开始就缴清注册资金,而认缴制则允许分期缴纳。不论是实缴制还是认缴制,出资方式可以包括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以及其他公司股权等。这一改革为初期创业资金不足的人提供了便利,同时也要求在缴纳注册资金的过程中遵守相关法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18修正):第十二章 法 律 责 任 第一百九十九条 公司的发起人、股东虚假出资,未交付或者未按期交付作为出资的货币或者非货币财产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处以虚假出资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18修正):第四章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 第一节 设 立 第八十条 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发起设立方式设立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在发起人认购的股份缴足前,不得向他人募集股份。
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募集方式设立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实收股本总额。
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实缴、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18修正):第四章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 第一节 设 立 第七十六条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
(二)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或者募集的实收股本总额;
(三)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
(四)发起人制订公司章程,采用募集方式设立的经创立大会通过;
(五)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六)有公司住所。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认缴制还有抽逃出资罪吗

法律分析: 认缴制没有抽逃出资罪。抽逃出资一般在进行实缴之后才可能构成犯罪。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假出资金额或...查看全文

认缴制还有抽逃出资罪吗

法律分析:在认缴制的公司里一般没有抽逃出资罪,抽逃出资罪主要适用于实缴注册资本制度下的抽逃出资的犯罪行为。根据刑法规定,犯此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假出资金额或者抽逃出资金额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十以下...查看全文

认缴制下抽逃出资罪的司法实践

抽逃出资构成刑事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59条的规定,公司发起人或股东在公司成立后将出资抽逃的行为,若数额巨大且后果严重,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公司发起人是指筹办股份有限公司事务的人,股东是公司的出资人,无论是自然人、法人还是...查看全文

抽逃出资罪是否与认缴制有关?

认缴制是一种注册资本认缴的公司制度,其特点是在注册资本中预先缴纳部分或全部出资,而非在实际缴纳资本后进行。在这种制度下,抽逃出资罪不适用,因为抽逃出资只有在实缴资本后才能进行。认缴制适用于需要取得前置许可的事项,且涉及国家安全、公...查看全文

认缴制下的出资抽逃问题

认缴制公司不适用抽逃出资罪,该罪适用于实缴注册资本制度下的抽逃出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违反公司法的发起人、股东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处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单位犯罪的,可判处罚金,并对直接...查看全文

抽逃出资罪的适用对象是实缴股东吗?

抽逃出资罪只针对实缴股东。抽逃出资罪只适用于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的公司,不适用于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的公司。 抽逃出资罪,是指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查看全文

抽逃出资罪在有限责任公司中的适用性

有限责任公司法人可构成抽逃出资罪。抽逃出资罪是指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查看全文

公司抽逃出资什么罪

违反公司法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款。单位犯罪者将被判罚金,直接负责的主管及其他责任人员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查看全文

公司抽逃出资什么罪

法律分析:公司抽逃出资涉嫌抽逃出资罪。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其出资,情节严重的,构成抽逃出资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查看全文

公司借款是抽逃出资罪吗

法律分析:公司借款如果假借借款之名,为抽逃出资之实的并符合抽逃出资罪的构成要件的,一般会是抽逃出资罪。犯此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假出资金额或者抽逃出资金额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罚金。...查看全文

公司股东抽逃出资的认定

法律分析:以下情形认定公司股东抽逃出资:通过虚构债权债务关系将其出资转出;利用关联交易将出资转出;将出资款项转入公司账户验资后又转出;制作虚假财务会计报表虚增利润进行分配;其他未经法定程序将出资抽回的行为。...查看全文

抽逃出资罪的定义及法律适用

抽逃出资罪的处罚标准:若公司发起人、股东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其他严重情节,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虚假出资金额或抽逃出资金额2%-10%的罚金。...查看全文

抽逃出资罪如何认定

法律分析:根据法律规定,抽逃出资的认定是: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抽逃出资罪怎么认定

法律分析:我国对于抽逃出资罪的犯罪构成要件规定为: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公司发起人或者股东;主观方面为故意;所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工商管理制度以及债权人、股东的合法权益;客观方面则表现为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虚假出...查看全文

如何认定抽逃出资罪?

符合下列条件认定构成抽逃出资罪: 1.本罪的犯罪客体是国家的工商管理制度以及债权人、其他发起人、股东的合法权益。 2.本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公司发起人或者股东。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查看全文

公司借款是抽逃出资罪么

公司借款可能会构成抽逃出资罪。利用公司账户将资金以借款名义借给股东,然后以股东名义作为投资追加注册资本,但实际未将资金交付给借款的股东,借款的股东也未办理资金转移手续,而是公司将股东所借资金在该公司银行账户之间内部转账,股东本身并...查看全文

不认定为抽逃出资罪的情形

法律分析:不认定为抽逃出资罪的情形:主体不是公司的发起人或者股东;侵害的客体不是国家对公司资本的管理制度;主观方面不是故意;或者客观方面不是实施了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查看全文

不认定为抽逃出资罪的情形?

律师分析: 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抽逃出资罪是有一定构成要件的,如果不符合抽逃出资罪的构成要件,就不会被认定为抽逃出资罪的情形。抽逃出资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一)客体要件,本罪的客体是侵犯了国家公司资本管理制度;(二)客观要件,本罪在...查看全文

抽逃出资罪的认定原则

抽逃出资罪的主旨是指公司发起人或股东故意违反公司法规定,未履行出资义务或将出资转移,且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侵害国家工商管理制度及债权人、发起人、股东的合法权益。...查看全文

抽逃出资罪抽逃后归还还构罪吗

法律分析:抽逃出资罪抽逃后归还还构罪,抽逃出资后归还的行为可以视为酌定量刑情节,不可以免除处罚。只要公司股东抽逃出资涉嫌法律规定情况的,就涉嫌抽逃出资罪,应当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法律依据:《中华人民...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