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获得子女抚养权?

律师回答
摘要:本文讲述了在抚养孩子时,法院会根据父母双方的情况和条件进行判断,抚养权通常会倾向于母亲。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女方患有传染性疾病、男方有不良嗜好等,抚养权可能会倾向于父亲。
一、在哪些情况下,孩子被判归女方抚养的可能性较大:
1. 两周岁以下的子女通常随母亲生活,因为此时孩子尚处于婴儿期,需要母亲的哺乳。
2. 如果女方已做绝育手术,而男方尚未做,那么孩子通常会随母亲生活。
3. 如果孩子一直随母亲或外祖父母生活,离婚后随父亲生活对孩子生活习惯的改变较大,那么不利于孩子成长。
4. 离婚时男女双方的抚养条件差别不大,但证据证明离婚的原因是由男方婚外情导致的,那么孩子通常会随母亲生活。
5. 如果男方有赌博、酗酒等不良嗜好,或性情暴躁,缺乏耐心等不利于与孩子共同生活的品质问题,那么孩子通常会随母亲生活。
6. 十周岁以上的孩子愿意随母方生活,那么孩子通常会随母亲生活。
二、在哪些情况下,孩子被判归男方抚养的可能性较大:
1. 如果女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那么孩子通常会随母亲生活。
2. 如果女方不尽抚养义务,比如长期在外不回家,或无法实际尽到抚养义务,如工作性质的原因等,那么孩子通常会随父亲生活。
3. 如果男方已做绝育手术,或丧失生育能力,那么孩子通常会随父亲生活。
4. 如果男方年纪偏大,再次生育的几率较小,而女方尚处较好的生育期,那么孩子通常会随女方生活。
5. 如果女方有不良嗜好或其他品质问题,可能会影响孩子成长,那么孩子通常会随父亲生活。
6. 如果女方收入较低,且工作不稳定,没有固定住所,那么孩子通常会随父亲生活。
延伸阅读
结语: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父母的抚养条件、孩子的意愿以及离婚的原因等。根据上述情况,可以判断出在哪些情况下,孩子被判归女方抚养的可能性较大,而在哪些情况下,孩子被判归男方抚养的可能性较大。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应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七十六条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
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
第一千零七十九条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第一千零八十五条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前款规定的协议或者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者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第一千零八十七条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离婚后,谁将获得孩子的抚养权?

家暴导致离婚,孩子归女方。根据我国法律,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权以保障其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为原则。法院在判决孩子抚养权时会考虑家暴行为。离婚程序包括起诉、立案、答辩、开庭和判决等步骤。离婚后,父母仍有抚养、教育、保护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对...查看全文

谁有权获得孩子抚养权?

离婚后孩子抚养权归母方,离婚争议需要请律师,有抚养权后可以改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离婚案件可自行参与诉讼,律师非必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抚养权者可变更孩子姓氏。...查看全文

如何获得子女抚养权?

离婚后父母一方或子女可通过谈判或诉讼改变抚养权。根据相关法律解释,父母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权或子女要求增加抚养费,需提起诉讼。法院应支持以下情形:抚养人患重病或残疾无法继续抚养孩子、虐待子女、8岁以上孩子希望与另一方生活。法院应协...查看全文

女方获得孩子抚养权

离婚后,若男方不同意未成年子女跟随女方生活,可先协商,如协商不成,应向法院提起诉讼,争取子女归属权。无论协议离婚还是诉讼离婚,子女抚养权问题都需解决。协议离婚时,可根据子女意愿和经济能力达成离婚协议。如子女确实愿意跟随女方,男方仍...查看全文

离婚后,2岁的孩子将由谁获得抚养权?

离婚后,女方通常有更大的机会获得孩子的抚养权。但如果母方患有传染性疾病、不履行抚养义务或其他原因导致孩子无法与母方生活,父方可以要求孩子与其生活。...查看全文

谁有权获得孩子的抚养权

《民法典》规定,2周岁以内的孩子一般由母亲抚养。在离婚案件中,女方获得抚养权的可能性较大,尤其是在孩子处于幼儿期或女孩子接近青春期时。此外,法院还考虑父母收入、孩子与爷爷奶奶的关系以及孩子的生活环境等因素。协议离婚的条件包括双方常...查看全文

谁能获得孩子的抚养权

无论抚养权归于哪一方,孩子仍然是父母双方的孩子。根据法律规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会因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男方可以争孩子的抚养权,双方...查看全文

女方怎么获得子女抚养权

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妇女获得监护权:1、两岁以下的孩子一般和母亲住在一起;2、如果孩子八岁以上,为了获得孩子的监护权,必须得到孩子的认可,让孩子更愿意和母亲生活在一起;3、对于两岁以上的孩子,要争...查看全文

离婚后,谁将获得抑郁症患孩子的抚养权?

离婚时,法律会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和孩子的需要,判决抚养权给适合孩子身心健康的一方,并要求支付抚养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离婚后父母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不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子女仍是双方的子女。对于不满两周岁...查看全文

获得子女抚养权的途径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从保障子女权益出发,结合父母的抚养能力和条件等具体情况,妥善解决子女抚养问题。对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原则上由母亲直接抚养;对于已满两周岁的子女,如父母无法达成协议,法院将根据最有利于子女的原则进行判决;对于...查看全文

谁有权获得离婚女儿的抚养权

离婚后女儿的归属安排和原则。离婚女儿的归属判决通常以母亲抚养为原则,但考虑子女的利益和意见。离婚后,父母仍有抚养、教育、保护子女的权利和义务。离婚后子女归属的原则是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结合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条件妥善解决。哺乳期内孩子归...查看全文

七岁离婚判决结果:谁将获得孩子的抚养权?

离婚后,孩子七岁可以判给父亲,但需考虑父亲提供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归属问题应由父母协商,如无法达成一致,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判决。法院在考虑抚养权归属时,坚持以孩子成长为原则。...查看全文

谁有权获得离婚孩子的抚养权

我国《民法典》规定离婚抚养权可协商,协商不成可向法院起诉。法院以母亲直接抚养不满两周岁子女为原则,满两周岁子女以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为准则,满八周岁子女应尊重其真实意愿。...查看全文

谁有权获得离婚孩子的抚养权?

孩子抚养权判定原则:不满两周岁的子女由母亲直接抚养,但父亲也可协商抚养。如果母亲有特殊情况,父亲可以请求抚养。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均要求抚养时,特殊情况下可优先考虑一方。已满八周岁的子女应尊重其意愿。如果父母条件相同,但子女与祖...查看全文

父母如何获得子女抚养权?

子女抚养权的归属原则是以有利于子女成长为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两周岁以下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但在特定情况下可随父方生活。两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权争夺中,考虑绝育、生活环境、其他子女等因素,也要考虑子女的意见。双方条件相同时,考...查看全文

如何才能获得子女抚养权

获得子女抚养权需证明适合子女成长。两周岁以下子女原则由母亲抚养。两周岁以上子女,父母协议不成,法院根据最有利于子女原则判决。八周岁以上子女应尊重其真实意愿。...查看全文

女性如何获得孩子抚养权?

女方争夺孩子抚养权需要满足多个条件,包括子女年龄、母亲哺乳能力,父母抚养条件、感情破裂过错等。而变更孩子抚养权的情况包括一方患病或伤残、不履行抚养义务、虐待子女、子女愿意随另一方生活等。离婚后孩子抚育应从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考虑,...查看全文

黑户能否获得子女抚养权

黑户符合抚养孩子的条件可获得抚养权,条件包括绝育手术、子女生活环境不利、无传染病或恶习。对于被扶养人,没有具体条件要求,但有做绝育手术或生活环境不利等情况可优先考虑。离婚时,如双方就孩子抚养权达成一致且对孩子生活无不利,按约定确定...查看全文

子女一岁半离婚,子女抚养权将被判给谁,抚养权归谁?

小孩抚养权的判定标准是根据子女年龄和双方协商情况来确定,法院会考虑子女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离婚后,父母仍有抚养、教育、保护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一般由母亲直接抚养,已满两周岁的...查看全文

未婚子女的抚养权将归谁?

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权利,抚养权归属可协商一致或诉诸法院,判决会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生育能力、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等,但两周岁以下一般判给母亲,八周岁以上优先考虑孩子意愿。...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