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与恐吓的区别在于是否带有暴力或非法成分

律师回答
摘要:寻衅滋事罪更适用于恐吓威胁罪,行为包括殴打、辱骂、恐吓、损毁财物等,破坏社会秩序。根据刑法第293条,犯罪行为可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纠集他人严重破坏秩序可处以5-10年有期徒刑并罚金。
恐吓威胁罪的说法不准确,比较接近的罪名有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延伸阅读
威胁与恐吓:了解两者之间的法律界限
威胁与恐吓是两个在法律上具有明确界限的概念。威胁通常指的是以言辞或行为表达出对他人造成伤害、损失或不利后果的意愿,而恐吓则更进一步,涉及到实际的暴力或非法行为。在法律上,威胁通常被视为一种言论自由的表达方式,但当威胁涉及到实际的暴力或非法行为时,就会被视为恐吓。因此,判断威胁与恐吓之间的界限在于是否存在实质性的暴力或非法成分。了解这一界限对于维护公共安全、保护个人权益以及确保法律公正至关重要。
结语:威胁与恐吓在法律上具有明确的界限。威胁是指通过言辞或行为表达对他人造成不利后果的意愿,而恐吓则涉及实际的暴力或非法行为。在法律中,威胁通常被视为言论自由,但涉及实质性暴力或非法成分时则被视为恐吓。了解这一界限对于维护公共安全、保护个人权益和确保法律公正至关重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七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猥亵儿童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一)猥亵儿童多人或者多次的;
(二)聚众猥亵儿童的,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猥亵儿童,情节恶劣的;
(三)造成儿童伤害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四)猥亵手段恶劣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暴力催收威胁恐吓是否犯法

法律分析:暴力催收威胁恐吓是违法行为。根据法律规定,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法律依据:《《中华...查看全文

暴力催收威胁恐吓是否犯法

法律分析:一、暴力催收威胁恐吓是否犯法暴力催收威胁恐吓是违法行为。根据法律规定,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查看全文

恐吓与威胁是否违法?

针对恐吓或威胁的不同目的和行为,可能构成敲诈勒索、抢劫罪、强奸罪、故意伤害罪的预备等刑事犯罪。如果是签订不平等的合同,可以撤销该合同。如果仅是口头行为,难以追究法律责任。对于恐吓威胁行为,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进...查看全文

恐吓与威胁的法律分析

恐吓威胁他人行为将受到治安处罚或触犯刑法寻衅滋事罪。写恐吓信或以其他方式威胁人身安全,对证人及其亲属威胁、侮辱、殴打或打击报复,将受到拘留或罚款。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将受到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查看全文

恐吓威胁是否犯法?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了一系列严重犯法行为,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恐吓、侮辱、诽谤、诬告陷害、威胁证人、发送不良信息、侵犯隐私等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可处以拘留或罚款。...查看全文

威胁恐吓是否有效?

合理争取孩子抚养权是离婚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但威胁、恐吓等非法手段是不能采取的。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双方可先协商,协商不成可向法院起诉,依法判决孩子的抚养权。...查看全文

口头威胁恐吓他人是否构成恐吓罪

法律分析:如果行为人只是单纯口头威胁恐吓,没有造成严重影响的,是不会构成刑事犯罪的。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但如果有恐吓他人的行为,情节恶劣的,涉嫌寻衅滋事罪。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恐吓与威胁的法律后果

威胁恐吓行为的法律后果包括:轻微情节处罚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严重情节处罚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罚款五百元以下。威胁恐吓构成犯罪的,可构成寻衅滋事罪,可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查看全文

应对恐吓与威胁的方法

《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了多种行为的处罚标准,包括写恐吓信、侮辱他人、捏造诬告、威胁证人等。对于这些行为,法律明确规定了拘留和罚款的处罚措施。这些规定的目的是保护人身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以及打击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行为,如发送淫秽信息...查看全文

应对威胁与恐吓的方法

对于恐吓威胁他人的处理,应根据行为危害程度和具体情况来决定。若未构成犯罪,违反治安管理法可受行政处罚。构成犯罪者可能涉嫌寻衅滋事罪或敲诈勒索罪,需承担刑事责任,影响社会秩序。...查看全文

口头威胁是否属于恐吓罪?

口头威胁不构成恐吓罪,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随意殴打、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等行为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威胁恐吓罪可以通过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等取证。...查看全文

口头威胁是否构成恐吓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并无以“威胁恐吓罪”命名的刑法条文,威胁恐吓他人的,会构成寻衅滋事罪。威胁恐吓他人情节较轻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查看全文

威胁恐吓多次是否合法?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恐吓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有轻重之分,较轻情节不构成犯罪,处罚为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较重情节则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查看全文

威胁恐吓多次是否构成犯罪?

多次威胁恐吓的构成犯罪与情节严重程度有关,轻微情节不构成犯罪,可警告罚款或治安拘留;严重情节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3条,殴打、追逐、辱骂他人、强拿硬要、闹事等行为若...查看全文

言语威胁恐吓是否构成犯罪?

本文介绍了寻衅滋事罪的定义及其具体的处罚规定。如果行为人采取言语威胁或恐吓他人的方式,并且这种行为已经达到了严重程度,那么他们通常会被认定为寻衅滋事罪的罪犯。具体的处罚规定为:有寻衅滋事行为,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查看全文

网络暴力威胁恐吓他人犯什么罪?

律师分析: 网络威胁别人,情节恶劣的,构成寻衅滋事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如果是一般的恐吓威胁他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查看全文

网络威胁与恐吓的法律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了网络威胁恐吓的法律责任。对于发送恐吓信或以其他方式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可处以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者,可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查看全文

违反威胁或恐吓规定的法律后果

恐吓威胁行为构成治安违法,可受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写恐吓信、威胁人身安全、侮辱他人、恐吓他人等行为将受到拘留、罚款、有期徒刑等处罚。如果行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罚。纠集他人实施...查看全文

口头威胁是否属于恐吓罪范畴?

我国法律上没有恐吓罪,口头威胁不算恐吓罪,但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可报警处理,公安机关有权处以拘留和罚款。寻衅滋事罪包括恐吓行为,情节严重者可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查看全文

口头威胁是否属于严重恐吓罪?

口头威胁一般不算恐吓罪,但如果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则构成犯罪。恐吓罪,是指以加害生命、身体、自由、名誉、财产恐吓他人,对他人的安全产生危险的犯罪行为。 口头威胁算不算恐吓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并无以“威胁恐吓...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甘贵宾

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

专职律师劳动纠纷、劳动纠纷

已服务105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