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中房屋产权能否加共有人

律师回答
摘要:民法典规定,房屋产权可以加共有人,需办理物权登记。房产证上加名需先办理抵押变更手续或取得银行同意函。携带相关证件去房地产交易中心,提交材料并支付手续费,办理房产证增加配偶姓名事宜。夫妻双方共有房屋的,提供身份证明、结婚证、房屋所有权证、房屋登记申请书等材料,共同到房屋登记部门进行面签,办理房屋权属变更手续,免征契税,仅收取登记费。
一、民法典中房屋产权能否加共有人
民法典规定,房屋所有人可以在房屋上加共有人,在房屋上加共有人的,要向房屋管理部门办理物权登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百零九条【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效力】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
第二百一十条【不动产登记机构和不动产统一登记】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
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第二百九十七条【共有及其类型】不动产或者动产可以由两个以上组织、个人共有。共有包括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
第二百九十八条【按份共有】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按照其份额享有所有权。
第二百九十九条【共同共有】共同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共同享有所有权。
二、房产证上加名需要什么手续
现实中,在房产证上加名的手续因实际情况不同存在差异,但通常需要的手续如下:
1、如果房子还有贷款没有清偿,需要先去银行办理抵押变更手续或让银行出具同意变更所有权人的同意函。
2、然后带好相关证件。已结婚的,通常需携带三证(结婚证、身份证、房产证)正本及复印件;不具有婚姻关系的,通常需要身份证,房产证公证书等公证材料。
3、接着去房屋所在地区的房地产交易中心,先在预检窗口告知是来办理房产证增加配偶姓名事宜的,窗口工作人员会审核提交的材料,如果材料齐全就给一个号码,然后凭号码去相关窗口办理。
4、同时需支付手续费,包括工本费、地籍图费、贴花费。
5、最后房地产交易中心或房产局会告知一个新房产证的初始密码,之后可自行更改。
凡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房屋、土地权属原归夫妻一方所有变更为夫妻双方共有的,只需提供夫妻双方身份证明、《结婚证》、《房屋所有权证》、《房屋登记申请书》等申请材料,由夫妻双方共同到有管辖权的房屋登记部门进行面签后,即可办理相关房屋权属变更手续,免征契税,普通住宅仅收取房屋所有权登记费。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房屋所有人可以在房屋上加共有人,需要向房屋管理部门办理物权登记手续。对于在房产证上加名的手续,具体步骤包括办理抵押变更手续(如有贷款未清偿)、准备相关证件、前往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支付相应手续费等。对于夫妻双方共有房产的情况,只需提供夫妻双方身份证明、结婚证、房屋所有权证等申请材料,由夫妻双方共同到有管辖权的房屋登记部门进行面签后,即可办理房屋权属变更手续。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章 物权的保护 第二百三十五条 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第一节 不动产登记 第二百一十五条 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第一节 不动产登记 第二百一十八条 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查询、复制不动产登记资料,登记机构应当提供。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民法典中房屋产权能否加共有人

法律分析:民法典中房屋产权能加共有人。房屋产权证上的共有人是指共同拥有房屋相关义务和权利的人,可以对房屋共同共有或者按份共有,共同共有基于当事人的共同关系发生、按份共有基于当事人的意思发生。法律依据:《《中...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是否可以增加房屋产权共有人

能加。房屋产权人可以在房屋产权证上加共有人的名字,在房屋产权证上加共有人的名字的,要向房屋管理部门办理物权登记。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民法典中房屋...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房屋产权共同共有,一方能否抵押

一、民法典中房屋产权共同共有,一方能否抵押      房屋产权共同共有人能否抵押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共同共有的另一方表示同意抵押...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房屋产权共同共有,一方能否抵押

房屋产权共同共有人能否抵押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共同共有的另一方表示同意抵押就可以抵押,不同意则不能抵押。 因为法律规定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是不能进行抵押的。...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房屋产权人有房屋居住权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房屋产权人对房屋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不需要为自己设立居住权。居住权是在他人的房屋所有权上设立的物权,属于特定自然人,不可转让,一般具有长期性、终身性。居住权合同应采用书面形式,并包括当事...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房屋产权共有协议有效吗

《民法典》中房屋产权共有协议需进行房地产产权变更登记方有效。未登记的不动产物权不发生效力,但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可以不登记。确定房产中的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需根据约定,明确约定为共同共有或按份共有的按约定执行,无明确约定的推定为按份共...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共有份额算有房屋产权吗

法律分析:民法典中办理登记的共有份额算有房屋产权。我国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房产证上登记的共有权人可以对房屋共同共有或者按份共有,共同共有一般基于当事人的共同关系发生,按份共有一般基于当事人的意思发生。法...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房屋产权共同所有人如何变更

民法典中房屋产权共同所有人的变更方式包括直接添加、赠与和买卖。不动产登记费用为住宅类每件80元,非住宅类每件550元。办理不动产登记的时间根据不同业务压缩至20个工作日或10个工作日,政府组织的农村不动产登记和复杂的登记情形则需要...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抵押房产能否加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抵押期间房产可以转让,但抵押权不受影响。房产证上加名的手续通常包括办理抵押变更手续、提供相关证件、支付手续费等。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可共同办理房屋权属变更手续,免征契税,仅收取房屋所有权登记费。...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抵押房产能否加名

一、民法典中抵押房产能否加名      可以。房产抵押期间可以转让抵押财产但是抵押权不受影响。  ...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房屋产权到期后能否买卖

办理土地使用权续期手续后,仍然可以买卖的。房屋产权到期后,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的,自动续期。续期费用的缴纳或者减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后的续期,依照法律规定办理。该土地上的房屋以及其他...查看全文

民法典规定婚后房屋产权是否共有

法律分析:婚后购买的房屋,一般情况下产权归夫妻共有,双方有特殊约定的除外。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房屋等财产,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查看全文

《民法典》规定婚后房屋产权是否共有

婚后购房产权归夫妻共有,除非有特殊约定。婚后收入属夫妻共同财产。男方婚前付40%房款,婚后还贷60%,则这60%为夫妻共同财产,女方可分一半。加女方名字,则女方为产权人之一,离婚时能分一半房产。...查看全文

民法典规定婚后房屋产权是否共有

婚后购买房屋产权归夫妻共有,除非特殊约定。若男方婚前付40%房款,婚后还贷60%,则这60%为共同财产,无论女方名字是否在房产证上,离婚时女方可分一半。若加女方名字,则女方为共有产权人之一,离婚时可分一半房产。...查看全文

民法典无房产权房屋能否公证

法律分析:民法典无产权房屋能公证。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申请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无产权证的房屋只能对交易行为进行公证,不能对房屋合法性进行公证。法律依据:《《中...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居住权房屋能否买卖

法律分析:一、民法典中居住权房屋能否买卖民法典规定,设立了居住权的房屋可以买卖,但买卖设立居住权房屋时,要告知买受人房屋设立了居住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四十条【所有权的定义】所有权人...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居住权房屋能否买卖

民法典规定,设立了居住权的房屋可以买卖,但需告知买受人。房地产转让必须依法登记并取得权证书,不能转让的包括未登记取得证书、共有未经同意、权属有争议、被限制权利、被收回土地使用权、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等情形。...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房屋不动产权证书能否抵押

法律分析:房屋不动产权证书能抵押。产权人可以携带身份证、户口本、房屋不动产权证书向银行提出书面抵押贷款申请,银行对借款人进行资质审核,审核通过签订贷款合同开立账户,到房管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后支用贷款。法律...查看全文

房屋产权人在民法典中有哪些居住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房屋产权人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房屋的权利,无需设立居住权。居住权是在他人房屋所有权上设立的物权,且仅限于自然人,不可转让。居住权一般具有长期性、终身性。...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房产权属能否约定

法律分析:民法典中房产权属不能约定,私下约定不发生物权效力。我国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取得、变更不动产所有权以不动产登记为准,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发生效力。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零九...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