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死亡抚恤金的相关政策规定

律师回答
摘要:工伤死亡职工的亲属可享受抚恤金,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抚恤金包括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按一定比例发放,不得超过职工生前工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职工因工伤死亡,职工所供养的亲属可以享受抚恤金,具体包括该职工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只要存在供养关系就可以依法享受抚恤金。法律依据:职工因工伤死亡,职工所供养的亲属可以享受抚恤金,具体包括该职工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只要存在供养关系就可以依法享受抚恤金。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延伸阅读
工伤死亡抚恤金的申领条件与程序
工伤死亡抚恤金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导致劳动者死亡,由其家属申领的一种经济补偿。根据相关政策规定,申领工伤死亡抚恤金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按照特定的程序进行操作。首先,申请人必须是劳动者的合法继承人,如配偶、子女等。其次,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包括劳动者的身份证明、工伤事故的证明、医疗鉴定报告等。申请人还需要填写申请表格,并提交给所在地的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劳动保障部门将根据政策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计算并支付相应的抚恤金给申请人。申领工伤死亡抚恤金是一项重要的权益保障措施,旨在帮助劳动者家属度过困难时期。
结语:工伤死亡抚恤金是对因工作意外导致职工死亡的家属提供的经济赔偿。申领抚恤金需要满足条件并按程序操作。申请人必须是合法继承人,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并填写申请表格。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通过后,按政策标准支付抚恤金。这一措施旨在帮助劳动者家属度过困难时期,保障其权益。
法律依据
烈士褒扬条例(2019第二次修订):第三章 烈士褒扬金和烈士遗属的抚恤优待 第二十条 烈士遗属不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享受定期抚恤金条件的,应当注销其定期抚恤金领取证,停发定期抚恤金。
享受定期抚恤金的烈士遗属死亡的,增发6个月其原享受的定期抚恤金作为丧葬补助费,同时注销其定期抚恤金领取证,停发定期抚恤金。
烈士褒扬条例(2019第二次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四条 烈士褒扬和烈士遗属抚恤优待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烈士褒扬和烈士遗属抚恤优待经费应当专款专用,接受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的监督。
烈士褒扬条例(2019第二次修订):第三章 烈士褒扬金和烈士遗属的抚恤优待 第二十一条 烈士遗属享受相应的医疗优惠待遇,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死亡抚恤金的相关政策

死亡抚恤金发放标准:工亡补助金为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20倍;病亡抚恤金为本人10个月基本工资;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统筹地区职工月平均工资。...查看全文

企业职工死亡抚恤金的相关政策是什么?

企业职工死亡抚恤金标准根据死亡原因和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确定,同时亲属抚恤金标准也有所不同,申请抚恤金需要递交相应的证明材料。一次性抚恤金的计发基数根据不同人员身份的工资或离退休费确定,不同情况下申请抚恤金的材料也有所差别。...查看全文

社保死亡抚恤金的相关政策是什么?

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和工伤职工的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的金额根据职工工资和供养亲属的关系确定,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标准为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查看全文

工伤死亡供养亲属抚恤金的相关法律规定?

律师分析: 具体计算标准为: 配偶每月可获得职工本人工资的40%,其条件是配偶依靠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并且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工伤死亡职工配偶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 其计算公式为:供养亲属抚恤金赔偿金额=...查看全文

工伤死亡家属的抚恤金规定

工伤死亡职工家属的生活补助金标准为: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供养亲属抚恤金按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给无劳动能力的亲属,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发放。...查看全文

工伤死亡抚恤金发放规定?

律师解答: 通常来说,因公牺牲干部的死亡抚恤金是本人生前四十个月的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病故干部的死亡抚恤金是本人生前二十个月的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烈士的抚恤待遇,按国家规定执行。 【法律依据】: 《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查看全文

工伤赔偿抚恤金的相关规定

工伤赔偿抚恤金计算年限规定如下:未满16周岁的计算到满16周岁;年满16周岁但无劳动能力的支付20年抚恤金;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查看全文

工伤死亡抚恤金

1、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2、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3、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查看全文

工伤死亡抚恤金?

律师分析: 1、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2、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3、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查看全文

死亡抚恤金的规定

死亡抚恤金发放标准及先销户还是先取丧葬费的问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工伤死亡的近亲属可领取丧葬补助金和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对于老人的死亡,需先注销户口再办理丧葬费,具...查看全文

非正常死亡抚恤金政策

企业职工非工死亡应享受三项待遇,包括丧葬费、一次性救济金和供养直系亲属生活困难补助。其中,丧葬费为职工两个月平均工资,救济金根据供养直系亲属人数而定,而困难补助则根据企业所在地的五类标准进行调整。在非因工死亡案件发生时,建议企业方...查看全文

有关工伤死亡抚恤金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工伤死亡赔偿标准:配偶40%,其他亲属30%,孤寡老人或孤儿加10%。停止享受抚恤金条件:18周岁且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就业或参军的;工亡职工配偶再婚的;被他人或组织收养的;死亡的。...查看全文

工亡亲属抚恤金的相关规定是什么?

工亡亲属抚恤金的标准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包括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平均工资,供养亲属抚恤金按比例发放,具体范围由社会保险部门规定。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查看全文

非工伤死亡抚恤金规定是怎样的?

律师解答: 非工伤死亡抚恤金的标准: 1、丧葬费。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2个月; 2、一次性救济金。其供养直系亲属1人者,为死者本人工资6个月;2人者,为死者本人工资9个月; 3、供养直系亲属生活困难补助。 【法律依据】: 《工伤保...查看全文

非工伤死亡抚恤金规定是怎样的?

法律解析: 非工伤死亡抚恤金的标准: 1、丧葬费。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2个月; 2、一次性救济金。其供养直系亲属1人者,为死者本人工资6个月;2人者,为死者本人工资9个月; 3、供养直系亲属生活困难补助。 【法律依据】: 《工伤保...查看全文

有关工伤死亡的相关规定

工伤死亡需立即向工伤保险机构报告,待认定后进行后续流程。用人单位购买工伤保险可享受一次性费用,否则由用工单位承担。如无购买工伤保险,可与家属协商参照人身损害赔偿规定处理。工伤认定流程包括申请、补正材料、受理和决定。事故发生后需立即...查看全文

退休人员死亡抚恤金的相关规定有哪些?

退职养老后死亡的,根据劳动保险条例第十四条乙款的规定,除由劳动保险基金项下付给本企业的平均工资二个月作为丧葬补助费外,并按下列规定由劳动保险基金项下一次付给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其供养直系亲属一人者,为死者本人工资六个月;二人者,为...查看全文

工伤死亡供养亲属抚恤金的相关法律标准?

律师解答: 具体计算标准为: 配偶每月可获得职工本人工资的40%,其条件是配偶依靠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并且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工伤死亡职工配偶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 其计算公式为:供养亲属抚恤金赔偿金额=...查看全文

工伤死亡供养亲属抚恤金的相关法律标准?

法律解析: 具体计算标准为: 配偶每月可获得职工本人工资的40%,其条件是配偶依靠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并且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工伤死亡职工配偶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 其计算公式为:供养亲属抚恤金赔偿金额=...查看全文

独生子女死亡抚恤金政策

根据《中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补助新规》,独生子女家庭可获得特别扶助,包括每人每月80元或100元的扶助金,并提供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帮助。申请人需向户籍所在地的村(居)委会提出申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