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与合同公证的地点

律师回答
摘要:公证所要求申请人提供身份证、户口簿、财产所有权证明、共有权证明、赠与合同或赠与书原件等材料,并且申请人需亲自办理公证,委托代理需提供代理权证明。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需派代表到公证处,并提供代表权证件。
公证所。
1、申请人的身份证、户口簿。
2、所赠与财产的所有权证明。
3、赠与财产属于共有的,应提供共有权证明及共有人同意赠与的意见。
4、赠与合同或赠与书原件。
5、公证员认为其他应当提供的材料。
(1)申请人在赠与合同公证中指赠与人与受赠人双方,在赠与书公证中仅指赠与方。
(2)申请人申请此项公证应当亲自到公证处来办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第十六条当事人申请公证,应当亲自到公证处提出书面或口头申请。如果委托别人代理的,必须提出有代理权的证件。但申请公证证明委托、声明书、收养子女、遗嘱、签名印鉴的,不得委托别人代理,当事人确有困难时,公证员可到当事人所在地办理公证事务。
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申请办理公证,应当派代表到公证处。代表人应当提出有代表权的证件。
延伸阅读
赠与合同公证的地点选择与要点解析
赠与合同公证的地点选择是确保公证过程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在选择地点时,需要考虑以下要点。
首先,地点应选择在公证机构或公证处,这是公证行为的合法场所,能够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和专业服务。
其次,地点的选择应便于各方当事人的参与和签署,以确保公证的真实性和真实意思表示。
此外,地点的选择还应考虑到公证机构的信誉和专业水平,以确保公证过程的公正性和可靠性。
总结而言,赠与合同公证的地点选择应综合考虑法律规定、当事人的便利性和公证机构的信誉,以确保公证过程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保障当事人的权益,维护合同的正当性。
结语:赠与合同公证的地点选择是确保公证过程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在选择地点时,应考虑公证机构或公证处作为合法场所,能够提供法律保障和专业服务。同时,地点应方便各方当事人参与和签署,确保公证的真实性和真实意思表示。此外,还需考虑公证机构的信誉和专业水平,以确保公证过程的公正性和可靠性。综上所述,赠与合同公证的地点选择应综合法律规定、当事人便利性和公证机构信誉,以保障当事人权益,维护合同的正当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第一节 不动产登记 第二百一十二条 登记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验申请人提供的权属证明和其他必要材料;
(二)就有关登记事项询问申请人;
(三)如实、及时登记有关事项;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申请登记的不动产的有关情况需要进一步证明的,登记机构可以要求申请人补充材料,必要时可以实地查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第一节 不动产登记 第二百二十一条 当事人签订买卖房屋的协议或者签订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为保障将来实现物权,按照约定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
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或者自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九十日内未申请登记的,预告登记失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第一节 不动产登记 第二百一十八条 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查询、复制不动产登记资料,登记机构应当提供。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赠与合同的特点

法律解析: 赠与合同的特点如下:1.赠与合同是转移财产所有权的合同。2.赠与合同是无偿合同。3.赠与合同是单务合同。4.赠与合同既有诺成合同的特点,又有实践合同的特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五十七条 ...查看全文

赠与合同的特点?

律师分析: 赠与合同的特点如下:1.赠与合同是转移财产所有权的合同。2.赠与合同是无偿合同。3.赠与合同是单务合同。4.赠与合同既有诺成合同的特点,又有实践合同的特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五十七条 ...查看全文

赠与合同去什么地方公证

赠与合同应在赠与人住所地或赠与行为发生地的公证处进行公证。所需材料包括申请人的身份证、户口簿,赠与财产的所有权证明,若财产属于共有,还需共有权证明和共有人的赠与同意书。赠与合同或赠与书的原件也需提供。...查看全文

赠与合同去什么地方公证

赠与合同应在赠与人或赠与行为发生地的公证处公证。所需材料包括申请人的身份证、户口簿,所赠财产的所有权证明。如果财产为共有,还需提供共有权证明和共有人同意赠与的意见,以及赠与合同或赠与书的原件。...查看全文

赠与合同的公证效力

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无效的条件包括欺诈、胁迫、恶意串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等;赠与合同的生效并不以公证为要件,可以采用口头、书面、公证或登记形式。...查看全文

土地赠与合同必须要公证吗

法律分析:土地赠与合同不是必须要公证,公证与否不是赠与合同有效的前提条件,只要赠与人和被赠与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赠与合同定立的方式和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就是有效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查看全文

土地赠与合同必须要公证吗?

律师分析: 赠与合同不是必须公证,除非合同上特别约定合同经过公证才生效。土地赠与合同生效的条件,具体如下所述:土地赠与合同只要双方意思表示自愿真实,合同即有效成立。赠与合同不是必须公证,除非合同上特别约定合同经过公证才生效。 【...查看全文

土地赠与合同是否必须公证?

赠与合同不是必须公证,除非合同上特别约定合同经过公证才生效。土地赠与合同生效的条件,具体如下所述:1、土地赠与合同只要双方意思表示自愿真实,合同即有效成立。2、赠与合同不是必须公证,除非合同上特别约定合同经过公证才生效。 赠与合同...查看全文

土地赠与合同必须要公证吗?

法律解析: 赠与合同不是必须公证,除非合同上特别约定合同经过公证才生效。土地赠与合同生效的条件,具体如下所述:土地赠与合同只要双方意思表示自愿真实,合同即有效成立。赠与合同不是必须公证,除非合同上特别约定合同经过公证才生效。 【...查看全文

土地赠与合同必须要公证吗

法律分析: 土地赠与合同不是必须公证,但如果合同上有特别约定声明合同经过公证才生效就必须公证。法律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但是如果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是...查看全文

土地赠与合同必须要公证嘛?

律师解答: 赠与合同不是必须公证,除非合同上特别约定合同经过公证才生效。土地赠与合同生效的条件,具体如下所述:土地赠与合同只要双方意思表示自愿真实,合同即有效成立。赠与合同不是必须公证,除非合同上特别约定合同经过公证才生效。 【...查看全文

土地赠与合同必须要公证吗?

法律解析: 赠与合同不是必须公证,除非合同上特别约定合同经过公证才生效。土地赠与合同生效的条件,具体如下所述:土地赠与合同只要双方意思表示自愿真实,合同即有效成立。赠与合同不是必须公证,除非合同上特别约定合同经过公证才生效。 【...查看全文

赠与合同的特点及意义

赠与合同是一种无偿赠与财产的合同,具有无偿性和诺-成性。赠与人及其继承人、法定代理人有权撤销赠与。赠与合同属于不要式合同,可以采取口头或书面形式,不影响合同的成立和生效。赠与合同是双方行为,需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它吸收了诺诚合...查看全文

赠与合同的形式及特点

赠与合同的主旨是:赠与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口头或其他形式,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财产所有权转移时合同生效。赠与合同的基本条件包括财物合法性、自愿赠与、受赠人接受、动产交付或不动产过户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查看全文

赠与合同公证后的效力

赠与合同公证后有效。根据法律规定,合同双方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表达意思真实,内容不违反法律强制规定,也不违背公共道德等条件。只要满足这些条件,合同就具有法律效力。公证不一定影响合同效力,但赠与合同经过公证后,赠与人不能再随...查看全文

赠与合同公证后的效力

赠与合同公证后生效。根据法律规定,合同双方需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内容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等条件。合同应具有法律效力,公证与否并不必然影响合同效力。但赠与合同公证后,赠与人不能再随意撤销该赠与合同。...查看全文

赠与合同公证的必要性

现金赠与合同可以公证,但不是必须的。只要满足以下条件,订立的合同就是有效的:当事人双方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并在订立合同时真实表达意愿,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合同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同时不违反公序良俗。然而,经...查看全文

赠与合同的公证必要性

赠与合同不需要公证,但公证可以增加合同的法律效力。根据《民法典》规定,赠与合同只要双方意思一致,即使未公证也有效。父母赠与子女的财产也不需要公证,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就具有法律效力。公证可以确保合同的不可撤销性,但对于公益、道德义务性...查看全文

赠与合同如何公证

赠与合同办理公证的方式分别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办理公证,可以向住所地、经常居住地、行为地或事实发生地的公证机构提出;如实说明申请公证的事项的有关情况,提供真实、合法、充分的证明材料;公证机构受理公证申请后,应当告知当事人...查看全文

赠与合同要公证吗

法律分析:赠与合同不需要公证。我国法律并未强制要求赠与合同需要公证,但如果当事人向公证机构提出申请的,可以进行公证。并且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得随意撤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九...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