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职工养老保险,一种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农民缴纳的一般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达到15年,就可以办理退休按月领取养老金,不过,由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较少,所以相应地领取到的养老金也不多。根据人社部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城乡居民养老金的年人均水平是2088元,平均每人每月也就174元。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大家都希望养老金能够有所提高。
随着全国基础养老金的增加,各地也有所响应,积极增加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不过,农民基础养老金增加标准并不高,从2012年到2021年,居民基础养老金从82元上涨到179元。尽管一直在上涨,但是10年间也仅有97元,相比职工一年能上涨一两百,还是每年都能上涨,农民更需要多涨这300元。另外,各地农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不一,比如上海、北京基础养老金分别达到1300元、887元,而广西、贵州只有131元、113元。因此,有人建议,农民养老金统一上调,低于500涨300,高于500不涨,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养老金收入,还能缩小养老金差距,可谓一举两得,那么这样做是否可行呢?这里明确告诉大家,这样做并不可行!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不符合养老金“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的激励原则。
养老保险制度之所以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主要是依靠年轻的、在职的人们缴纳养老保险,使基金收入得以保障,才有足够的钱用于给现在正在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所以养老金要有投入才有回报,投入越多回报越大,并不是吃大锅饭,也不是平均主义,更不能一味地提低控高。
城乡居民养老金较高的退休人员,一方面是由于当地的基础养老金较高,另一方面,也是依靠自身缴费档次较高、缴费年限较长,比如北京的农民养老金虽高,其中一个原因也由于其缴费档次也不低,目前,北京最低缴费档次达到1000元每年,最高为9000元每年,比一些地区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标准还要高。而贵州最低缴费档次只有300元每年,最高3000元每年,部分困难特殊群体仍然可按照100元每年标准缴费。所以,虽然各地养老金有高有低,但也要看到缴费也有天壤之别。
试想一下,如果低于500元的每人每月上涨300元,高于500元的不再上涨。那么谁还愿意年轻在职的时候多缴费、长缴费呢?多缴费、长缴费的目的就是为了领取更高的养老金,享受更高的上涨标准。如果500元以上的不再上涨,500元以下的每人涨300元,那么通过上涨,养老金较低的退休人员就能追赶到养老金较高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这样一来就没有人愿意多缴费长缴费,都想着反正经过几年上涨都能够上涨到较高水平,这样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第二,养老基金难以负担。
根据人社部统计数据,截止2020年末,领取城乡居民养老金的人数为1.6亿人,比领取职工养老金的人数多出3000万人。所以,虽然农民养老金不高,但上涨难度较高。今年中央基础养老金从93元上调到98元,虽然只有5元钱,但平均的涨幅却超过5%,高于职工养老金人均上涨水平。
按照我国目前领取城乡居民养老金的人数和养老金水平,粗略估算有1亿农民养老金低于500元,如果都增发300元的基础养老金,总计要支出300亿元。在农民缴费较少,国家单项提高养老金的状态下,将出现的就是上百亿的养老金发放缺口,使养老基金难以负担。
第三,不符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工资水平、物价水平不同的实际。
《社会保险法》第十八条要求,养老金是根据物价和工资水平调整的。若给养老金500元以下的农民一次性上涨300元,最高涨幅甚至超过了300%,将引起巨大的通货膨胀。
此外,之所以目前各地基础养老金标准不同,也是由于各地发展水平、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不同,不同地区的农民生活成本不一样,所以如果全国农民养老金统一上调,低于500涨300,高于500不涨,将使部分地区农民养老金有所富余,部分地区农民则出现不够维持基本生活的情况。
综上所述,农民养老金统一上调,低于500涨300,高于500不涨,是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