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信息虚假是否构成骗贷罪?

律师回答

网贷信息虚假可以认定为骗贷。骗取贷款罪是指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网贷逾期骗贷立案标准是什么

1、《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五十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 (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 (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网贷逾期骗贷立案标准是怎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1、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2、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传播虚假信息构成犯罪吗

1

、传播虚假信息情节轻微的,违法但不构成犯罪,按《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处5

日以上10

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

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

日以下拘留或者500

元以下罚款。

2

、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犯罪,按《刑法》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处刑。

网络散布虚假信息罪

明知是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等信息而故意在网络上散布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其量刑标准是:

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明知是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等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发布虚假恐怖信息的刑罚是什么

发布虚假恐怖信息可能会构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相关法律内容如下:《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网贷信息虚假是骗贷吗

法律分析:网贷信息虚假,且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和非法占有的目的的,是骗贷。如果骗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给银行等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构成骗取贷款罪。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查看全文

网络借贷平台发布虚假信息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罪?

《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了集资诈骗罪,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构成集资诈骗罪。集资诈骗罪构成要件包括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以欺骗手段非法集资。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公...查看全文

传播虚假信息是否构成犯罪

传播虚假信息轻微情节按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构成犯罪按刑法处刑。 传播虚假信息违法轻微处罚拘留和罚款,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构成犯罪按刑法处刑。 传播虚假信息违法轻微处罚拘留和罚款,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构成犯罪按刑法处刑。...查看全文

入职虚假信息是否构成犯罪?

虚假信息入职触犯行政法律法规,属于犯法。劳动合同应真实表达双方意思,否则无效。无效合同可被解除,无需补偿,还可追偿损失。虚假诉讼包括出借人能力不足、事实不符常理、凭证伪造、多次参与诉讼等情形。个人信息权不同于隐私权,个人信息是能识...查看全文

网贷不还是否构成诈骗罪

一般情况下网贷不还不会构成诈骗罪,但是如果贷款者是以非法占有为目进行贷款,并且从一开始就不会想要还贷的话,就有可能会构成诈骗罪。借款人由于某种原因,长期拖欠不还的,或者编造谎言或隐瞒真相而骗取款物,到期不能偿还的,只要...查看全文

网贷不还是否会构成诈骗罪

单纯的欠钱不还的,不会构成诈骗罪。借款后无力偿还的,这是民事纠纷。欠钱不还若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则定性为诈骗罪。 网贷6000不还是否是诈骗 网贷600...查看全文

传播虚假信息构成犯罪吗?

律师分析: 1、传播虚假信息情节轻微的,违法但不构成犯罪,按《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2、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犯罪,按《刑法》...查看全文

传播虚假信息构成犯罪吗?

法律解析: 1、传播虚假信息情节轻微的,违法但不构成犯罪,按《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2、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犯罪,按《刑法》...查看全文

传播虚假信息构成犯罪吗

法律分析:犯罪嫌疑人有传播虚假信息,情节严重的,是可以构成犯罪的,具体的处罚规定为: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查看全文

传播虚假信息构成犯罪吗

传播虚假信息属犯罪,编造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的可被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被判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查看全文

传播虚假信息构成犯罪嘛?

律师解答: 1、传播虚假信息情节轻微的,违法但不构成犯罪,按《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2、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犯罪,按《刑法》...查看全文

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构成?

法律分析: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构成要件为:_x000D_ 1、客体是正常的社会秩序;_x000D_ 2、客观方面表现为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_x...查看全文

提供虚假信息构成什么罪

我国的刑法规定,通常情况下,提供虚假信息构成诈骗罪。金额较大的,会被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骗取金额巨大的,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徙刑,并被处罚金。骗取金额特别巨大的,会被判处十年以上的有期徒...查看全文

传播虚假信息构成犯罪吗?

法律解析: 1、传播虚假信息情节轻微的,违法但不构成犯罪,按《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2、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犯罪,按《刑法》...查看全文

利用伪造的身份信息贷款是否构成诈骗罪?

利用他人身份信息贷款可能构成贷款诈骗罪,根据《刑法》第193条,情节严重者可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借款诈骗罪的立案条件包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个人涉案金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上,单位涉案金额在5万元至20万元以上。...查看全文

冒用他人信息贷款是否构成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贷款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查看全文

疫情期间上报虚假信息是否构成犯罪?

构成。疫情期间上报虚假信息,涉嫌瞒报疫情,可能构成传染病防治失职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1)《刑法》第四百零九条:从事传染病防治的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流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查看全文

疫情期间登记虚假信息是否构成犯罪

法律分析:首先应当视相关人员情节严重程度,承担相应的行政直至刑事法律责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七十七条 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查看全文

疫情期间登记虚假信息是否构成犯罪

法律解析: 首先应当视相关人员情节严重程度,承担相应的行政直至刑事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七十七条 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查看全文

虚假承诺是否构成诈骗罪?

一般虚假承诺不构成。 1、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2、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