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币犯罪及其法律后果

律师回答
摘要:使用假钱是违法的,明知伪造货币且数额较大者构成持有、使用假币罪,可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者可被判处较长有期徒刑,并处较高罚金。
使用假钱是违法的。若行为人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数额较大的,会构成持有、使用假币罪,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延伸阅读
假币犯罪:打击与预防措施
假币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民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打击和预防假币犯罪,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明确假币犯罪的定义和处罚标准。其次,加强执法机构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他们对假币的辨别能力和侦查手段。此外,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假币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发现和阻止假币的传播。同时,加强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假币的认识和警惕性。最后,加强技术手段的研发和应用,如使用先进的防伪技术和设备,加强货币的防伪能力。通过综合施策,我们可以有效打击和预防假币犯罪,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和人民的财产安全。
结语:打击假币犯罪,维护社会安全。加强法律执行,明确处罚标准;提高执法能力,侦查假币;加强合作,共享信息;公众宣传,提高警惕;技术研发,增强防伪能力。共同努力,保护经济秩序和财产安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四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一百七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伪造、变造汇票、本票、支票的;
(二)伪造、变造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等其他银行结算凭证的;
(三)伪造、变造信用证或者附随的单据、文件的;
(四)伪造信用卡的。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六节 危害税收征管罪 第二百零八条 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又虚开或者出售的,分别依照本法第二百零五条、第二百零六条、第二百零七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2004修正):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零二条 【票据欺诈行为的刑事责任】有下列票据欺诈行为之一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变造票据的;
(二)故意使用伪造、变造的票据的;
(三)签发空头支票或者故意签发与其预留的本名签名式样或者印鉴不符的支票,骗取财物的;
(四)签发无可靠资金来源的汇票、本票,骗取资金的;
(五)汇票、本票的出票人在出票时作虚假记载,骗取财物的;
(六)冒用他人的票据,或者故意使用过期或者作废的票据,骗取财物的;
(七)付款人同出票人、持票人恶意串通,实施前六项所列行为之一的。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假币犯罪及其刑罚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与伪造货币同罪,伪造货币者将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和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的处罚,情节严重者可能面临更严厉的刑罚和罚金。...查看全文

假币犯罪及其条件

根据中国刑法的规定,持有、使用假币罪是指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故意持有或者使用,数额较大的行为。若持有、使用的货币总面额达到四千元或以上,或者币量达到四百张(枚)以上,则可被立案追诉。犯有伪造货币罪的人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查看全文

教唆犯罪及其法律后果

教唆犯罪应根据其在共同犯罪中的角色受到处罚,教唆未满18岁的人犯罪应加重处罚,如被教唆者未实施犯罪,则对教唆犯可从轻或减轻处罚。教唆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应按主犯处罚,起次要作用则按从犯处罚。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应从重处罚,因其辨别...查看全文

吸毒犯罪及其法律后果

吸毒行为不构成犯罪,可能面临十五天拘留,警方可强制戒毒。容留他人吸毒需判刑,最高三年有期徒刑。非法持有毒品,少则行政拘留,重则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查看全文

共同犯罪及其法律后果

多人共同犯罪时,根据各自的罪行分别处罚,而不是将其视为共同犯罪。对于诈骗案件,根据被骗财物的金额,分别划分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并由地方高级法院和检察院结合当地情况确定具体的金额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查看全文

毒品犯罪及其法律后果

涉毒犯罪包括走私贩毒、非法持有毒品和引诱他人吸毒等行为。根据我国刑法,走私贩毒者无论数量多少,都将受到刑事处罚,包括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等。非法持有毒品的刑罚根据数量的大小而定,情节严重者将处以有期徒刑和罚金。引诱他人吸...查看全文

虚假发票犯罪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刑法》第二百零五条规定了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发票的刑罚。根据税款数额和情节严重程度的不同,犯罪者可能被判处不同的刑期和罚金。单位犯罪者也将面临罚金和主管人员及其他责任人员可能被判处的刑罚。虚开发票...查看全文

受胁迫犯罪及其法律后果

胁从犯是指被胁迫参加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但被诱骗参与犯罪不属于胁从犯。被胁迫者并非完全丧失意志自由,可视为不完全自愿。对于胁从犯的处罚原则是减轻或免除处罚。被胁迫者发展为积极参与犯罪者可能被视为主犯。...查看全文

传销犯罪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传销组织领导和组织者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和非法拘禁罪,量刑根据犯罪情节确定;非法拘禁罪的量刑标准:非法剥夺他人自由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殴打、侮辱从重处罚,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查看全文

"预备犯罪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预备犯罪行为的主旨是为犯罪准备工具、练习犯罪手段、进行犯罪前的调查、排除实行犯罪的障碍、前往犯罪现场或诱骗被害人去犯罪现场、尾随和守候行为、勾引共犯等,这些行为被称为犯罪预备。...查看全文

商业秘密犯罪及其法律后果

商业秘密罪的刑事责任及立案标准:侵犯商业秘密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罚金,情节特别严重者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罚金。立案标准包括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违法所得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致使权利人破产或造成重大损失等情况。侵犯商...查看全文

吸毒犯罪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吸毒犯法将面临行政拘留或强制隔离戒毒的处罚,根据不同情况可能会并处罚款。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持有少量毒品、向他人提供毒品、吸食或注射毒品等行为会被处以拘留和罚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吸毒成瘾人员拒绝接受社区戒毒、在戒...查看全文

酒驾犯罪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本文介绍了醉酒驾车和饮酒驾车的处罚措施。醉酒驾车是指血液酒精含量达到或超过80mg/100ml的驾驶行为,构成刑事犯罪行为,需要承担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包括吊销驾照、罚款、记分等。饮酒驾车是指血液酒精含量超过20mg/100ml,...查看全文

网络欺诈犯罪及其法律后果

网络诈骗金额超过3000元就可能面临刑事处罚,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数额较大的网络诈骗行为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严重情节者可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特...查看全文

盗窃罪及其法律后果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财物的刑事责任根据数额大小和情节严重程度的不同,分别处以不同刑期和罚金,最严重情况下可判处无期徒刑并没收财产。...查看全文

洗黑钱犯罪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对于涉及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如果有掩饰、隐瞒来源和性质的行为,将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刑罚和罚款。这些行为包括提供资金账户、协助财产转换为现金或金融票据、通过转账或其他结...查看全文

非法炼油犯罪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不同种类的油,如汽油、煤油、柴油等,根据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归省一级商务主管部门管理。而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等也属于同类油品。食用油则归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同时工商部门和质监部门也有相关管理权力,参考食品安全法。...查看全文

私刻公章犯罪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私刻公章构成伪造印章罪,侵犯公司等正常活动声誉和社会公共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0条,伪造公司印章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和罚金。伪造、变造、买卖身份证等证件也构成犯罪,处罚相应。...查看全文

网络诈骗犯罪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单位和个人犯罪的数额不同,对应的刑罚也有所区别。单位犯罪数额较大的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的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的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个人犯罪数额较大的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的判处三...查看全文

网络赌博犯罪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网络赌博的刑罚依据《刑法》第303条,一般处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从重处罚的情况包括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组织工作人员赴境外赌博、组织未成年人参与赌博等。赌博罪的犯罪情形包括设立圈套诱骗他人参与、抢夺赌博所得、引...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王笛

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

认证律师公司事务、公司事务

已服务166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