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关系子女抚养法律规定

律师回答
摘要: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父母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应负担其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独立生活。同居关系所生子女享有同等权利,抚养纠纷处理与婚生子女相同。不满两周岁的子女原则上跟随母方生活,父方支付子女抚养费。抚养费根据子女实际需要、父母负担能力和当地生活水平确定,固定收入按月总收入的20%-30%计算,无固定收入参照同行业年平均收入确定。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加,抚养费可一次性支付。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一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因此,同居关系所生子女为费婚生子女,但是与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权利,其抚养纠纷的处理与一般的婚生子女抚养权纠纷一样。
不满两周岁原则上跟随女方生活(特殊情况除外)取得子女抚养监护权,对方支付子女抚养费,主要包括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以及其他必要性费用;
抚养费标准:
子女抚育费的数额,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①子女的实际需要;
②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
③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
不和子女一起生活的父/母一方,根据收入状况分为:
①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数目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20%-30%。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收入的50%。
这里的“月总收入”指工资总额,包括工资、奖金等。可申请法院调查令来调查。
②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目可依当年的收入或同行业的年平均收入,参照①确定。一般参照《道路交通事故赔偿项目参照标准》来确定的年平均人收入、年平均生活费来作为依据。
③有特殊情况的,如子女长期患有重大疾病、或子女残疾的,可适当增加。
抚养费可要求一次性支付。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一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同居关系所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抚养纠纷处理与一般的婚生子女一样。不满两周岁的子女原则上跟随女方生活,对方需支付子女抚养费。抚养费的数额应考虑子女实际需要、父母双方负担能力和当地实际生活水平。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一方,可参考年平均收入或同行业的年平均收入来确定抚养费数目。有特殊情况的,如子女患有重大疾病或残疾,可适当增加抚养费。抚养费也可要求一次性支付。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章 收养 第二节 收养的效力 第一千一百一十三条 有本法第一编关于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规定情形或者违反本编规定的收养行为无效。
无效的收养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章 收养 第二节 收养的效力 第一千一百一十一条 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本法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本法关于子女与父母的近亲属关系的规定。
养子女与生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章 收养 第三节 收养关系的解除 第一千一百一十八条 收养关系解除后,经养父母抚养的成年养子女,对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养父母,应当给付生活费。因养子女成年后虐待、遗弃养父母而解除收养关系的,养父母可以要求养子女补偿收养期间支出的抚养费。
生父母要求解除收养关系的,养父母可以要求生父母适当补偿收养期间支出的抚养费;但是,因养父母虐待、遗弃养子女而解除收养关系的除外。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同居关系解除后,子女抚养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变化?

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在解除同居关系时享有相同的权利,抚养权判定规则如下:不满两周岁的子女由母亲直接抚养;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协商不成时,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判决最有利于子女的原则;满八周岁的子女应尊重其真实意愿。...查看全文

子女抚养关系的法律规定

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二条和第一千一百零三条规定了继子女抚养关系,包括禁止虐待或遗弃,以及适用父母子女关系规定。根据第一千一百零三条规定,经生父母同意,继父或继母可以收养继子女,并不受相关限制。...查看全文

民法典规定同居关系子女如何抚养?

律师分析: 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者生母,应当负担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的抚养费。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承担非婚生子女子女...查看全文

民法典规定同居关系子女如何抚养

法律解析: 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者生母,应当负担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的抚养费。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承担非婚生子女子女...查看全文

民法典规定同居关系子女如何抚养

法律解析: 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者生母,应当负担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的抚养费。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承担非婚生子女子女...查看全文

调整子女抚养关系的法律规定

子女抚养关系可变更的情形包括:一方因疾病或伤残无力抚养、不履行抚养义务或虐待子女、对子女有不利影响、子女自愿与另一方生活且该方有抚养能力,以及其他正当理由。...查看全文

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法律规定

(1)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应另行起诉。 离婚后,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或者子女长到有识别能力时,主动提出与另一方一起生活时,应另行起诉。离婚后,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请求,不涉及原离婚案件,不是对原离婚案件子女抚养问题的判决、...查看全文

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

同居关系解除需自愿协商,法院不受理解除同居关系的诉讼请求。纠纷涉及子女抚养可起诉法院,要求财产分割和抚养判决。起诉状需明确原告、被告的个人或组织信息,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以及证据来源和证人信息。...查看全文

形成继子女抚养关系的法律规定

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只是因为生父(母)再婚而产生的亲属关系;另一种是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即继父(母)与继子女共同生活并承担抚养教育责任。国家法律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继父...查看全文

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规定是怎样的

法律分析:一、同居子女归谁抚养 1、两周岁以内的子女由母亲抚养为原则。 如果母亲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也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查看全文

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管辖权

法律分析: (一)原告就被告   一般去被告住所地法院。这是由于我国的管辖一般采取“原告就被告”原则,也就是原告应当向被告住所地(户口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诉,被告住所地的法院就是离婚管辖的法院。   (二)经常居住地   但...查看全文

同居关系子女抚养协议书有法律效应吗?

非婚同居关系子女抚养协议书有效,双方可协商子女抚养问题,协商不成时法院会以子女利益为重,原则上哺乳期内的子女由母方抚养。非婚子女享有同等权利义务。...查看全文

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请什么律师

同居生子,如出现抚养纠纷,可协商解决。无法协商可向法院起诉,法院会根据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原则作出判决。当事人可自行选择律师并到当地律所咨询。...查看全文

同居期间子女抚养的法律法规

同居期间所生子女抚养需协商解决,非婚生子女享有同等权利,需支付抚养费。未婚同居财产分割需协议处理,否则法院依据具体情况判决。同居关系中的赠与可撤销,但需满足条件,如侵害赠与人权益等。...查看全文

同居关系期间子女如何抚养

1、两周岁以内的子女由母亲抚养为原则。如果母亲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也可随父方生活:(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3)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查看全文

同居关系中子女的抚养问题

同居子女归谁抚养:两周岁以内的子女原则上由母亲抚养,但母亲有特殊情况可由父方抚养。两周岁以后的子女由父母协商确定,若协商不成,法院根据双方情况判决。父方或母方若满足特殊条件,可优先考虑抚养权。...查看全文

同居关系子女抚养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意义

同居关系子女抚养协议书的法律效力及同居关系解除案件受理条件。非婚生子女抚养协议书在符合《民法典》条件下具有法律效力。父母可协商解决非婚生子女抚养权纠纷,否则需向法院起诉解决。同居关系解除一般不受理,但若涉及财产分割或子女抚养纠纷,...查看全文

关于子女抚养费的法律规定?

关于子女抚养费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当承担一部分或者全部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关于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抚养子女法律规定

律师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规定,“父母应当履行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并维护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其中,抚养包括伙食、住宿、衣物、交通、通讯、医疗等费用,以及文化娱乐和日常生活用品费用等。对...查看全文

同居关系的法律规定?

律师分析: 同居关系法律规定有:1、同居期间的个人收入依然是个人财产,不属于共同所有;2、其同居关系不受法律所保护;3、其同居期间的共同财产在分手时可以协商分割或者请求法院判决分割等。 【法律依据】: 《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