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股东可以起诉要求公司分红吗

律师回答

一、隐名股东可以起诉要求公司分红吗
股权具有财产权和人身权的双重法律属性,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应当在公司章程上签名、盖章,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股东姓名及出资额,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有权向公司主张行使股东权利。选择隐名出资方式而由他人代持股权的出资人,无权向公司主张行使股东权利。
隐名股东是为了规避法律或出于其他原因,借用他人名义设立公司或者以他人名义出资,但在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中却记载为他人的出资人。与此相对应,显名股东(或挂名股东)是指记载于工商登记资料上而没有实际出资的股东。隐名股东并不是实际出资人,也不是公司挂名的股东,一般来说隐名股东是不可以主张股东权利的,在公司中根本查不到对方的相应信息,所以说要做事情的话只能通过挂名股东来进行操作。只有公司股东才能要求公司在盈利情况下直接要求分红,在亏损的情况下直接承担亏损。
二、隐名股东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隐名股东,又称隐名投资人,是指实际向有限责任公司出资或认购出资,但基于规避法律规定或其它原因,对其股东身份并未进行工商登记及公司内部记载,从而不具备股东资格形式特征的出资人。因"股份有限公司强调的资本的紧密结合,其人合性被弱化,股东持有的股份一般情况下可以自由流通,有关隐名股东的争议一般很少发生",本文所指的隐名股东,仅适用于有限公司,并不涉及股份有限公司。
与隐名股东相对应的概念是显名股东,即将隐名股东向公司的投资所对应的股权登记在自己名下,对外公示其为出资人的股东。具体可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并未实际出资,而将隐名股东的出资份额公示在其名下;第二种情况,虽实际出资,但公示在其名下的股权中有部分份额实际为隐名股东出资。隐名股东存在的基础是隐名投资行为,在这种行为中,隐名投资人实际出资设立公司或向已设立的公司认购出资,但基于以下原因,公司章程、股东名册或其他工商登记资料却显示为他人,即显名股东。
三、隐名股东的基本特征
(一)隐名股东依合法行为而产生。隐名股东的产生是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在遵守现行法律的前提下依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而产生,不包含为规避法律而借用他人名义出资的情形。如隐名股东并不包含利用国家对下岗职工投资经营的优惠政策,约定用下岗职工的名义对公司出资的人。
(二)隐名股东依隐名出资人与显名人之间的合同关系而产生。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隐名股东问题所涉及的实质是一种合同,二是隐名股东涉及的直接当事人为显名股东和隐名股东
(三)隐名股东合同为双务合同、有偿合同。隐名股东负出资义务,显名股东负营业及分派利益的义务,双方互负有义务,且互为对价,任何一方都不能无偿从他方取得利益,故隐名股东合同为双务合同、有偿合同。
(四)隐名股东合同为诺成合同及不要式合同。隐名股东合同因当事人双方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并不以隐名股东的实际出资为成立要件,隐名股东的实际出资则为合同的实际履行,故为诺成合同。对隐名股东合同,现行法律并没有明确以某种特定形式成立,故为不要式合同。
(五)隐名股东出资的标的主要为货币、不以登记为产权转移形式要件的实物、权利、技术等。中国现行公司法规定的出资标的囊括了货币、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同时又规定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或者土地使用权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而隐名股东隐名出资的目的在于不暴露真实身份的前提下进行资本的营利活动。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股东起诉公司要求分红

律师分析: 股东起诉公司要求分红是指股东因为公司未按照规定分配利润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行为。在我国股份有限公司法律法规中,对于公司利润的分配做出了明确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股东应在公司经营年度终了后1...查看全文

股东起诉公司要求分红?

律师解答: 股东起诉公司要求分红是指股东因为公司未按照规定分配利润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行为。在我国股份有限公司法律法规中,对于公司利润的分配做出了明确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股东应在公司经营年度终了后1...查看全文

隐名股东可以直接起诉公司吗

法律分析:隐名股东不能直接起诉公司。 隐名股东既非登记股东,又缺乏直接证据证明其已依昭法定程序取得了股东身份,直接起诉公司的,法院不支持隐名股东需要先通过诉讼确认其股东身份,再提起损害股东利益责任诉讼。即隐名股东在显名化后才有资格...查看全文

隐名股东可以直接起诉公司吗

法律分析:隐名股东不可以直接起诉公司。起诉公司应当通过显名股东。隐名股东的风险有,名义股东可能会私自转让股权,此时属于无权处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代持股协议受到法律保护的。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查看全文

隐名股东可以起诉名义股东吗?

法律解析: 出现投资收益归属等纠纷,隐名股东可以起诉名义股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规定,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以其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为由向名义股东主...查看全文

隐名股东可以起诉名义股东吗?

法律解析: 出现投资收益归属等纠纷,隐名股东可以起诉名义股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规定,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以其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为由向名义股东主...查看全文

隐名股东可以起诉名义股东吗?

律师分析: 出现投资收益归属等纠纷,隐名股东可以起诉名义股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规定,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以其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为由向名义股东主...查看全文

隐名股东可以起诉名义股东吗

法律解析: 出现投资收益归属等纠纷,隐名股东可以起诉名义股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规定,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以其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为由向名义股东主...查看全文

隐名股东可以起诉名义股东吗

法律分析:隐名股东可以起诉名义股东。如果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依法订立了合同,约定由隐名股东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的,因投资权益的归属而发生争议的,实际已出资的隐名股东可以向法院起诉。法律依据:_x000D...查看全文

隐名股东可以起诉名义股东吗

法律分析: 隐名股东可以起诉名义股东。如果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依法订立了合同,约定由隐名股东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的,因投资权益的归属而发生争议的,实际已出资的隐名股东可以向法院起诉。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查看全文

可以起诉隐名股东吗

法律分析: 是否可以起诉隐名股东,要看情况。如果公司或者其债权人对隐名股东的身份知情的,在隐名股东未按约定履行出资义务,经催告仍不履行时;或者与其有其他纠纷的,可以起诉隐名股东。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查看全文

可以起诉隐名股东吗

法律分析:起诉隐名股东是可以的。如果公司或者其债权人对隐名股东的身份知情的,则在隐名股东未按约定履行出资义务,经催告其仍不履行时;或者具有其他纠纷的,可以起诉隐名股东。法律依据:_x000D_ 《最...查看全文

股东可以要求分红吗?

法律解析: 股东分红的基本条件:只要企业的收益大于支出,也就是盈利,股东便可以分红,这是基本条件。另外,还有一个是事先约定,有的企业为了发展需要或者对于股东回本诉求,也有约定了3年没有现金分红的情况。还有的企业,以股票增发的形式分...查看全文

股东可以要求分红吗?

律师分析: 股东分红的基本条件:只要企业的收益大于支出,也就是盈利,股东便可以分红,这是基本条件。另外,还有一个是事先约定,有的企业为了发展需要或者对于股东回本诉求,也有约定了3年没有现金分红的情况。还有的企业,以股票增发的形式分...查看全文

隐名股东可以起诉名义股东嘛?

律师解答: 出现投资收益归属等纠纷,隐名股东可以起诉名义股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规定,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以其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为由向名义股东主...查看全文

隐名股东是否可以直接起诉公司

隐名股东是不可以直接起诉公司的。起诉公司应当通过显名股东。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隐名股东可以先通过诉讼确认其股东身份,再提起损害股东利益责任诉讼。...查看全文

隐名股东可以代表公司诉讼吗

法律分析:隐名股东不可以代表公司诉讼,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实际出资人为隐名股东,名义股东为显名股东,隐名股东若想显名,需要按照股权转让的程序,书面通知其他股东。法律依据:_x000D_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查看全文

隐名股东可以提起诉讼吗

法律分析:隐名股东可以提起诉讼。如果名义股东损害隐名股东的权益,擅自将其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的,则隐名股东可以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确认该行为无效,或者请求判决由名义股东承担赔偿责任。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股东可以起诉公司要求解散公司吗

法律分析:股东可以起诉公司要求解散公司。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以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为事由提起解散公司诉讼,符合法律规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查看全文

隐名股东怎么分红

法律分析:隐名股东分红是根据与名义股东的代持股协议决定。当二者因为利润分配发生纠纷时,人民法院支持实际投资人的利益。隐名股东若想显名需要经过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法律依据:_x000D_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