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用他人名义招摇撞骗由冒用者承担刑事责任,具体的刑罚需要根据其在冒充期间实施的行为来确定,若是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危害,那么冒用他人的名义者,仅会被判处支付罚金、管制或者是拘役等。对于犯罪情节比较严重的,会被判处三年到十年的有期徒刑。
冒用他人名义招摇撞骗由冒用者承担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22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二、借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是否具有效力
我国《合同法》并未直接规定借用他人名义签署合同的效力问题,但是从法理上来看,如果有关合同的实质权利义务承受人认可并接受有关合同当事人的地位,则支持该合同的有效性更有助于有关纠纷的解决。
从代理关系角度看,我国《民法通则》第六十六条规定:“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由此可知,如果名义借款人知悉实际借款人用其名义向银行借款且不反对,则存在其“默认”的问题。我国《合同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 “当事人依法可以委托代理人订立合同。”第四十八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
我国法律规范明文规定,任何人不得冒充他人的名义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即使是当事人没有时间,想要他人代理的,也需要拿着代理委托书,才能以他人的名义实施一些合法行为,并且一旦代理关系结束,那么其将不再具有冒用他人名义行事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