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让银行债权债务

律师回答

银行债权是不能随便转让给企业的。第一,银行转让债权不属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被认定合同有效。第二,商业银行可以将贷款债权转让给自然人、其他组织,以及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法人。第三,转让具体贷款债权的行为属于债权人将合同的权利转让给第三人,并非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的经营性活动,不涉及从事贷款业务的资格问题,受让主体无须具备从事贷款业务的资格。同时,该行为也不是一种规避“非金融企业之间不得借贷”的行为。第四,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必须操作规范:要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相应的制度和内部批准程序;对转让的贷款债权,应当采取拍卖等公开形式,以形成公允的价格,接受社会监督;转让贷款债权的,应当向银监会或者派出机构报告,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一)目前对商业银行能否向非金融机构转让债权,没有明确法律规定,已有的一些部门文件相互冲突,案例也不统一。(二)如果商业银行确有必要向非金融机构转让债权的,应至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该债权转让应事先取得省级以上银监会的同意批复。2、签订债权转让协议时,最好是由银行、受让人(包括担保人在内)、债务人及担保人几方共同签署,同时对抵押权等担保权利同时转让也一并作出约定。3、如果能够办理抵押权人变更登记的(比如内蒙古就不允许将矿业权抵押给除银行等金融机构之外的主体,因此,就无法办理抵押权变更登记),一定要确保尽快去办理变更登记。4、因为债权转让而需要受让人(受让人为担保人的情况下)支付对价的,受让人支付债权转让对价的时间一定要确保至少是在各方签订完毕债权转让协议(抵押权等担保权利同时转让并办理完毕变更登记)之后。
一、转让合同有几种形式
合同的转让包括债权转让、债务转让和债权债务既括转让:
(一)债权转让。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庆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权人转让权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受让人取得与债权有关的从权利,但该从权利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除外。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债务人对让与人的抗辩,可以向受让人主张。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并且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者同时到期的,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
(二)债务转让。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不经债权人同意,转让合同无儿。债务人转移义务的,新债务人可以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债务人转移义务的,新债务人应当承担与主债务有关的从债务,但该从债务专属于原债务人自身的除外。
(三)债权债务概括转让。当事人一方经对方同意,可以将自己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给第三人。当事人订立合后合并的,由合并后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使合同权利,履行合同义务。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分立的,除债权人和债务人另有约定的以外,由分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四十五条债权人可以将债权的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根据债权性质不得转让;
(二)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
(三)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
当事人约定非金钱债权不得转让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当事人约定金钱债权不得转让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如何转让银行债权债务

法律分析:转让银行债权债务的办法:银行在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后,可以与有资质的受让人进行协商,依法订立书面的转让协议,并及时取得各债权人的同意,通知各债务人,就可以依法办理转移手续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查看全文

民法典如何转让银行债权债务

法律分析:根据民法典规定银行转让债权债务应当通知债务人以及取得债权人的同意,对于转让债权如果没有通知债务人则该转让对债务人无效,转让债务没有取得债权人的同意也同样无效。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查看全文

如何让银行同意债务转让?

律师分析: 债务责任就由接受债务的人完全负责,债务人变为接受债务的人,也由接受债务的人来负责偿还债务。代偿的话,是由接受债务的人来负责偿还债务,但是债务的主体仍然是原来的债务人,如果出现问题,诉讼的对方当事人仍然是原来的债务人。 ...查看全文

银行贷款债务如何转让

法律分析:银行贷款债务在符合下列条件时可以转让:存在合法有效的贷款债务;该债务属于可转移的债务;债务人与受让人达成转让的协议;债务人取得了债权人的同意。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五十四条_...查看全文

银行债权债务转让合法吗?

法律解析: 银行债权债务转让是合法的,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当视为有效。商业银行可以将贷款债权转让给自然人、其他组织、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法人,特定贷款债权的转让行为,属于债权人将合同权利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商业银行向社...查看全文

银行债权债务转让合法吗?

律师分析: 银行债权债务转让是合法的,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当视为有效。商业银行可以将贷款债权转让给自然人、其他组织、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法人,特定贷款债权的转让行为,属于债权人将合同权利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商业银行向社...查看全文

银行债权债务转让合法吗

法律分析:银行债权债务转让是合法的,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当视为有效。商业银行可以将贷款债权转让给自然人、其他组织、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法人,特定贷款债权的转让行为,属于债权人将合同权利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商业银...查看全文

银行债权债务转让合法吗

法律分析: 银行债权债务转让合法。法律规定,债权人转让债权,未通知债务人的,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权转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是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因此,只要银行转让的债权债务属于符合法律规定的,即为合法的。 法律依据 《民法典...查看全文

银行债权债务转让合法嘛?

律师解答: 银行债权债务转让是合法的,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当视为有效。商业银行可以将贷款债权转让给自然人、其他组织、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法人,特定贷款债权的转让行为,属于债权人将合同权利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商业银行向社...查看全文

银行债权债务转让合法吗?

法律解析: 银行债权债务转让是合法的,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当视为有效。商业银行可以将贷款债权转让给自然人、其他组织、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法人,特定贷款债权的转让行为,属于债权人将合同权利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商业银行向社...查看全文

转让债权债务应如何转让

法律分析:转让债权债务应当与受让人签订转让协议,转让债权的需要通知债务人,转让债务的需要取得债权人的同意,债权转让的其从权利也一并转让,债务转让的其从债务也一并转让。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查看全文

如何转让债权债务

法律分析:债权债务转让的生效条件是:须存在有效的债权债务;被转移的债权债务确实可移转;第三人须与债权人或者债务人就债务的转让达成一致的意见;最后,债务转让要经债权人同意,债权转让需通知债务人。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银行债权转让?

律师分析: 债权转让又称“债权让与”,是指在不改变合同内容的合同转让,债权人通过债权转让第三人订立合同将债权的全部或部分转移于第三人。但是银行债权是不能随便转让给企业的,第一,银行转让债权不属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被...查看全文

债权转让后债务人该如何履行债务

法律解析: 债权转让后债务人应当向新的债务人履行债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四十五条 债权人可以将债权的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根据债权性质不得转让; (二)按照当...查看全文

银行贷款债务应如何进行转让?

1、由贷款而形成的债权及其他权利只能在具有贷款业务资格的金融机构之间转让。未经许可,商业银行不得将其债权转让给非金融企业。2、银行通常先将债权转让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其受让银行债权后再通过债权转让或以整体资产包的形式将债权转让予非...查看全文

银行的债权债务转让是怎样的

法律分析:银行转让债权债务不属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被认定合同有效。商业银行可以将贷款债权转让给自然人、其他组织,以及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法人。转让具体贷款债权的行为属于债权人将合同的权利转让给第三人,并非向...查看全文

债权转让执行如何通知债务人?

我国法律对债权转让通知的具体形式并未具体规定,但采用书面形式通知并由债务人签字认可是最佳形式。因此,在债权转让时,债权人最好采取书面通知形式,以减少诉讼纠纷。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四十六条规定,债权人转让债权,未通知债务人的,该转让...查看全文

债权债务转让如何生效

法律分析:债权债务转让行为如果符合下列条件的就能生效:该债权债务是合法有效存在的、可以进行转让的权利和义务;转让人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的;且意思表示真实合法的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五十...查看全文

债权债务转让如何处理

法律分析:转让债权债务的处理方式为,如果转让债权的,需要及时通知债务人,如果转让债务的,需要获得债权人的同意,并且要与第三人依法订立转让合同,连同从债权债务一并转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查看全文

债务转让如何进行

法律分析:债务转让可以通过当事人签订转让协议的方式进行,债务转让应当取得债权人的同意,债权人不同意的,则该债务不得转让,且债务转让的其从权利也一并转让。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五十一条_x0...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