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过程中的犯罪预备怎么判罚?

律师回答
摘要:本文探讨了犯罪预备的判决原则和表现形式。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而进行准备或者制造条件的行为,其形态则是指犯罪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滞在预备阶段的形态。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根据,犯罪预备行为也有其犯罪构成,它是一种具备修正的构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态。同时,犯罪预备行为虽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因而同样具有社会危害
一、关于犯罪预备的判决原则?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而进行准备或者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的形态则是指犯罪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滞在预备阶段的形态。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根据,犯罪预备行为也有其犯罪构成,它是一种具备修正的构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态。这是追究犯罪预备行为的刑事责任的法理根据。
犯罪预备行为虽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因而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犯罪预备行为同样具有可罚性。我国刑法第22条第2款认可了这一学说,规定对于预备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考虑到犯罪预备行为毕竟尚未着手实行犯罪,还没有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刑法又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二、犯罪预备的表现形式
1.为实施犯罪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犯罪预备行为最常见的形式
所谓犯罪工具,是指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活动所用的一切器械物品。其中包括:
(1)用以杀伤被害人或者排除被害人反抗的器械物品,如枪弹、刀棒、毒药、绳索等;
(2)用以破坏、分离犯罪对象物品或者破坏、排除犯罪障碍物的器械物品,如钳剪、刀斧、锯锉、爆炸物等;
(3)专用为达到或逃离犯罪现场或进行犯罪活动的交通工具,如汽车、摩托车等;
(4)用以排除障碍、接近犯罪对象的物品,如翻墙爬窗用的梯子或绳索等;
(5)用以掩护犯罪实施或者湮灭罪证的物品,如作案时戴的面罩、作案后灭迹用的化学药品等。犯罪工具本身危害性和复杂性可以反映出预备行为不同的危害程度。
所谓准备犯罪工具,包括制造犯罪工具、寻求犯罪工具及加工犯罪工具使之适合于犯罪的需要。
2.其他为实施犯罪制造条件的行为。这类犯罪预备行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为实施犯罪事先调查犯罪场所、时机和被害人行踪
(2)准备实施犯罪的手段,例如为实施入户盗窃而事先练习爬楼入窗技术
(3)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
(4)追踪被害人、守候被害人的到来或者进行其他接近被害人、接近犯罪对象物品的行为
(5)出发前往犯罪场所或者诱骗被害人赶赴预定犯罪地点
(6)勾引、集结共同犯罪人,进行犯罪预谋
(7)拟定实施犯罪和犯罪后逃避侦查追踪的计划,等等。
犯罪预备是一种犯罪形态,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犯罪预备的认定应当结合公安机关对当事人的调查取证情况来处理,特别是当事人在进行犯罪预备过程中的相关证据,必须在对相关情况进行认定后才可以作出合法判罚,避免法律适用错误的情况。
延伸阅读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其表现形式包括预备工具、制造条件等。对于犯罪预备的刑罚,我国《刑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同时,《刑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犯罪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此,犯罪预备的刑罚可以根据其预备行为所处的情况而有所不同。
结语:犯罪预备是具有犯罪构成的一种未完成形态,虽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因此具有社会危害性。我国刑法第22条第2款认可了犯罪预备学说,规定对于预备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刑法也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犯罪预备的表现形式包括为实施犯罪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和其他为实施犯罪制造条件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犯罪预备的认定应当结合公安机关对当事人的调查取证情况来处理,特别是当事人在进行犯罪预备过程中的相关证据,必须在对相关情况进行认定后才可以作出合法判罚,避免法律适用错误的情况。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6-01-11)\t第十二条\t行为人在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前后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只能依法追究其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后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刑事责任。
行为人在年满十八周岁前后实施了不同种犯罪行为,对其年满十八周岁以前实施的犯罪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行为人在年满十八周岁前后实施了同种犯罪行为,在量刑时应当考虑对年满十八周岁以前实施的犯罪,适当给予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1-04-13)\t第七条\t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掩饰、隐瞒,构成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的犯罪,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1-04-13)\t第十一条\t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是选择性罪名,审理此类案件,应当根据具体犯罪行为及其指向的对象,确定适用的罪名。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犯罪预备是犯罪过程吗

1.犯罪预备亦称预备犯。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故意犯罪中介于犯罪决意与着手实行犯罪之间的一个阶段。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2.在一般情况下,由于预备犯仅仅处于犯...查看全文

能否在预备犯罪过程中中止犯罪行为?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如果预备犯罪行为可以中止,那么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行为可以被视为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查看全文

犯罪过程包括犯罪预备吗

犯罪预备也是犯罪的过程之一,也可能会承担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犯罪过程包括犯罪预备吗

法律分析:犯罪过程包括犯罪预备。犯罪预备是犯罪过程中的一种犯罪形态,如果行为人在犯罪预备阶段就停止了犯罪行为,没有开展犯罪行为的,犯罪就会处于终局形态,停留在犯罪预备阶段。法律依据:《刑法》第二十二条_x0...查看全文

犯罪预备中止怎么处罚

法律分析:犯罪预备不存在犯罪中止,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所以只能构成单纯的犯罪预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查看全文

犯罪预备状态的中止怎么判

犯罪预备状态的中止如果没有造成损害的,一般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一般应当减轻处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本文关联的相关...查看全文

犯罪预备状态的中止怎么判

法律分析:犯罪预备状态的中止如果没有造成损害的,一般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一般应当减轻处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查看全文

犯罪预备怎么处罚?

律师分析: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构成犯罪预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犯罪分子主观上具有某种犯罪目的; (2)犯罪分子为实施某种犯罪而进行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犯罪预备行为; (3)犯罪预备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查看全文

预备犯罪怎么处罚?

预备犯罪会受到处罚。故意犯罪介于犯罪决心和犯罪开始之间的一个阶段,行为人在主观上有犯罪的直接意图,对预备犯追究刑事责任,考虑到犯罪预备行为尚未实施,尚未实际造成社会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和制造条...查看全文

犯罪预备判罚规定?

律师解答: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简记从、减、免)。显然,预备犯应当负刑事责任。但由于预备犯还没有着手实行犯罪,没有造成犯罪结果,其社会危害性通常小于“既遂犯”的社会危害性,故对于预备犯,可以从宽处罚。...查看全文

犯罪预备判罚规定?

法律解析: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简记从、减、免)。显然,预备犯应当负刑事责任。但由于预备犯还没有着手实行犯罪,没有造成犯罪结果,其社会危害性通常小于“既遂犯”的社会危害性,故对于预备犯,可以从宽处罚。...查看全文

犯罪预备判罚标准

法律分析:犯罪预备判罚标准: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预备亦称预备犯。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形态则是犯罪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预备阶段的停止形态。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犯罪预备怎么判决

法律解析: 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犯罪预备行为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法律规定对于预备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考虑到犯罪预备行为毕竟尚未着手实行犯罪,还没有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刑法又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查看全文

犯罪预备怎么判刑?

律师分析: 对于犯罪预备,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犯罪预备行为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形态则是犯罪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预备阶段的停止形态。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行为符合犯罪构...查看全文

犯罪预备怎么判刑

法律分析:对于犯罪预备,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犯罪预备行为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形态则是犯罪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预备阶段的停止形态。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行为符合...查看全文

犯罪预备怎么判刑

法律解析: 对于犯罪预备,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犯罪预备行为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形态则是犯罪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预备阶段的停止形态。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行为符合犯罪构...查看全文

犯罪预备怎么判决

法律解析: 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犯罪预备行为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法律规定对于预备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考虑到犯罪预备行为毕竟尚未着手实行犯罪,还没有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刑法又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查看全文

犯罪预备怎么判决?

律师分析: 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犯罪预备行为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法律规定对于预备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考虑到犯罪预备行为毕竟尚未着手实行犯罪,还没有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刑法又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查看全文

· 犯罪预备的中止应该怎么处罚

根据《刑法》第二十二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以及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查看全文

犯罪预备的中止算犯罪吗

算犯罪。犯罪预备阶段的中止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犯罪预备的中止即停止预备犯罪,犯罪人不再继续为实行犯罪做准备。二是犯罪预备阶段进行到犯罪实行阶段的中止,即没有按照预备的犯罪形式继续实施犯罪。当出现了以上这两种情形之一的时候,均可...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