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救济办法有哪些?

律师回答
摘要:家庭暴力的救助与惩罚:受害人可以通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进行劝阻和调解,并可要求行政处罚;受害人还可以在离婚诉讼中要求施暴者赔偿;若家庭暴力构成犯罪,公安机关应立案侦查,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1、社会救助
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
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这是对家庭暴力、虐待的受害人的一般救助方法。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发生在家庭成员间的暴力和虐待,往往是因为家庭中的一些琐事、小事产生的。家庭成员间的争吵打骂往往是在气头上,由于是一时的冲动所为。在这种情形下,由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做一些说服调解工作,让当事人消消气,冷静下来,多考虑纠纷的严重后果。实施家庭暴力、虐待家庭成员在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可向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人民调解组织可具体负责此类行为的劝阻和调解工作,其具体工作范围、程序可依《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和《民间纠纷处理办法》的规定进行。
2、行政处罚
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
家庭暴力通常伴随着拳脚、棍棒武力,如果不及时制止行为人的暴力行为,对被害人有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或者损失,甚至导致被害人的重伤,死亡。
如果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根据《民法典》第43条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受害人要求依法处理的,公安机关才能受理,受害人未向公安机关要求处理的,公安机关不予处置。
3、民事救济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条的内容,受害人可以在离婚诉讼中向施暴者要求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与精神损害两个方面。
4、刑事惩罚
若实施家庭暴力构成犯罪的,如故意伤害罪、虐待罪、强奸罪等,应当依照刑法有关规定给予制裁。对于受害者的报案,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
延伸阅读
结语:家庭暴力和虐待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受害者造成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针对这一问题,社会救助、行政处罚、民事救济和刑事惩罚等多种手段可以采取。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积极劝阻和调解家庭暴力,公安机关有责任制止正在发生的暴力行为。对于不构成犯罪的家庭暴力,受害人可以向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人民调解组织提出请求,进行劝阻和调解工作。另外,受害人可以在离婚诉讼中要求施暴者赔偿损害,并且对于构成犯罪的家庭暴力行为,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多方合力,我们可以共同努力,为受害者提供必要的救助与保护,维护社会的安宁与公正。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三章 家庭暴力的处置 第十九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缓收、减收或者免收诉讼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三章 家庭暴力的处置 第十八条 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可以单独或者依托救助管理机构设立临时庇护场所,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临时生活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章 家庭暴力的预防 第十二条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以文明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依法履行监护和教育职责,不得实施家庭暴力。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家庭暴力救济途径有哪些

受害人有权要求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家庭成员,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单位应当予以劝阻和调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受害人有权要求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查看全文

家庭暴力的救济途径有哪些

法律解析: 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第十三条 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查看全文

对家庭暴力的救济措施有哪些

法律分析:对家庭暴力的救济措施有及时的向公安机关报警,请求公安机关的帮助;也可以向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三...查看全文

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救济方法有哪些?

家庭暴力受害者可以通过投诉、报案、寻求庇护、法律援助、申请保护令等多种途径寻求帮助,包括向单位、公安机关、庇护场所、法律援助机构、法院等机构求助,甚至可以撤销监护人资格。...查看全文

家庭暴力救济途径

法律分析:家庭暴力救济途径有及时的向公安机关报警,请求公安机关的帮助;受害人也可以向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三条...查看全文

家庭暴力的救助方法有哪些

家庭暴力的救助方法如下:1、向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及其所在单位提出请求;2、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3、受害人可以在离婚诉讼中向施暴者要求损害赔偿;等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查看全文

对家庭暴力的救济措施

法律分析:对家庭暴力的救济措施有:及时的向公安机关报警,寻求公安机关的法律救助;被家暴人也可以向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查看全文

家庭暴力定义及救济方法概述

家庭暴力援助方式包括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救助、所在单位的救助以及国家机关的救助。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劝阻、调解家庭暴力,妇联组织也有义务救助妇女。所在单位应在受害者提出请求时实施救助。国家机关,特别是公安机关,应制止正在实施的家庭...查看全文

离婚:家庭暴力的法律救济途径

如何起诉离婚并进行法庭审理,包括准备起诉状和证据,前往法院立案,等待通知,法院送达副本和传票,进行调解或开庭审理,最终法院根据证据和请求判决是否准予离婚。...查看全文

家庭暴力定义与救济方法概述

家庭暴力援助方式包括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所在单位和国家机关的救助措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劝阻、调解家庭暴力,妇联组织也有义务救助妇女。所在单位的救助必须在受害者请求下进行,不能自行介入。国家机关,特别是公安机关,应制止正在发生的...查看全文

家庭暴力有哪些法律

对家庭暴力的救济措施:一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二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安...查看全文

家庭暴力面临的救助措施有哪些

家庭暴力救助如下:1、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有权要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所在单位进行调解;2、受害者有权要求停止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3、家...查看全文

遭遇家庭暴力的救助途径有哪些

法律分析:遭遇家庭暴力的救助途径如下:_x000D_ 1、社会救助: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_x000D_ 2、行政处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_x000D_...查看全文

遭遇家庭暴力的救助途径有哪些

法律分析: 遭遇家庭暴力的救助途径如下: 1、社会救助: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 2、行政处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 3、民事救济:受害人可以在离婚诉讼中向施暴者要...查看全文

法规规定对家庭暴力的救济措施?

律师解答: 对家庭暴力的救济措施: 一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 二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安机关应当...查看全文

家庭暴力及救济措施的解析

家庭暴力是一种违法行为,对人权造成侵犯,对社会造成危害。解决途径包括受害人有权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单位应予以劝阻、调解。受害人可以在离婚诉讼中要求损害赔偿,并可报警处理。经调解无效后,法院会判决离婚,受害方还可以主张一定...查看全文

遭受家庭暴力的救济措施有什么

遭受家庭暴力的救济措施如下:1、遭受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有权要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及其所在单位劝阻和调解;2、公安机关接到受害人报警求救电话,应当及时报警制止;3、长期或者多次遭受家庭暴力的一方...查看全文

家庭冷暴力有哪些?

家庭冷暴力的表现形式包括冷嘲热讽;提醒惩罚;不管不顾;听之任之。家庭冷暴力更多的是通过暗示威胁、语言攻击、经济和性方面的控制等方式,达到用精神折磨摧残对方一、家暴法律如何认定家暴的认定如下:1、...查看全文

遭遇家暴有哪些救济途径

法律分析:遭遇家庭暴力存在以下救济途径:_x000D_ 1、社会救助:受害人可以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劝阻、调解;_x000D_ 2、行政处罚: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并给予行政处罚;_x000D_ 3、民事救济:离婚并索要...查看全文

家庭暴力有哪些类型家庭暴力有什么法律后果

法律分析:家庭暴力的类型有:人格障碍型家庭暴力、情感障碍中的躁狂症病人的家庭暴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暴力以及更年期精神病的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法律依据:《《中华...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