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后的二审判决结果

律师回答
摘要:二审后多久执行死刑时间难以确定,因为死刑复核需要最高院的复核,而复核的结果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核准或核准或不核准死刑的裁定。在复核死刑案件过程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见,并且最高人民法院也应当将死刑复核结果通报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二审后多久执行死刑时间无法确定。
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在二审后,还需要经过最高院的复核,才能确定具体的执行时间。因此,二审后多久执行死刑时间难以确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九条,死刑复核的合议庭应由审判员三人组成,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刑缓期执行的案件,也应由合议庭组成。第二百五十条中,死刑复核的结果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核准或核准或不核准死刑的裁定。对于不核准死刑的,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发回重新审判或予以改判。第二百五十一条中,最高人民法院在复核死刑案件时,应讯问被告人,并且,如果辩护律师提出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应听取其意见。在复核死刑案件过程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见。最高人民法院也应当将死刑复核结果通报最高人民检察院。
法律客观: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第四百二十五条报请复核的死刑、死刑缓期执行案件,应当一案一报。报送的材料包括报请复核的报告,第一、二审裁判文书,案件综合报告各五份以及全部案卷、证据。案件综合报告,第一、二审裁判文书和审理报告应当附送电子文本。同案审理的案件应当报送全案案卷、证据。曾经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原第一、二审案卷应当一并报送。
延伸阅读
结语:二审后多久执行死刑时间难以确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需要经过最高院的复核,才能确定具体的执行时间。死刑复核的合议庭应由审判员三人组成,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刑缓期执行的案件也应由合议庭组成。复核结果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核准或核准或不核准死刑的裁定。对于不核准死刑的,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发回重新审判或予以改判。在复核死刑案件过程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见。最高人民法院也应当将死刑复核结果通报最高人民检察院。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五章 审判监督程序 第二百六十一条 最高人民法院判处和核准的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执行死刑的命令。
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应当予以减刑的,由执行机关提出书面意见,报请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查证属实,应当执行死刑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对于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重新计算,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三章 刑罚 第五节 死刑 第五十一条 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四章 死刑复核程序 第二百五十条 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应当作出核准或者不核准死刑的裁定。对于不核准死刑的,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发回重新审判或者予以改判。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审查结果有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进行死刑审查的结果有以下情况:1、原判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诉讼程序合法的,裁定予以批准;2、原判被告死刑适当,但具体事实或者引用的法律条款不完全准确、规范的,可以在纠正后作出批准死...查看全文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报警什么核准

律师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在我国,死刑判决必须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死刑案件外,其他死刑案件必须经过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准,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备案。具体而言,一般情况下,死刑判...查看全文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报警什么核准?

律师解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在我国,死刑判决必须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死刑案件外,其他死刑案件必须经过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准,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备案。具体而言,一般情况下,死刑判...查看全文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报警什么核准?

法律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在我国,死刑判决必须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死刑案件外,其他死刑案件必须经过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准,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备案。具体而言,一般情况下,死刑判...查看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流程

律师分析: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死刑是最严厉的刑罚之一,需要经过严格的审判程序。当地人民法院对被控犯有罪行的被告人进行一审和二审后,如果依然作出死刑判决,被告人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上诉或抗诉。最高人民法院将会对案件进行立案,并由合...查看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流程?

律师解答: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死刑是最严厉的刑罚之一,需要经过严格的审判程序。当地人民法院对被控犯有罪行的被告人进行一审和二审后,如果依然作出死刑判决,被告人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上诉或抗诉。最高人民法院将会对案件进行立案,并由合...查看全文

死刑是否需要经过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死刑必须经过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只适用于极其严重的罪行。对于应判死刑的犯罪分子,可宣告缓期执行。除最高人民法院判决外,死刑需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缓期执行可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核准。...查看全文

哪一级人民法院核准判决死刑的案件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判决死刑的案件。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不上诉的,和判处死刑的第二审案件,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七条对此有相关规定。法律依...查看全文

哪一级人民法院核准判决死刑的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判决死刑的案件,包括高级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不上诉和判处死刑的第二审案件。停止执行死刑的情形包括发现裁判错误、罪犯揭发重大犯罪事实或有重大立功表现可能需要改判、罪犯怀孕以及执行前发现刑事诉讼法第211条规定...查看全文

死刑需要最高法院核准吗?

律师分析: 死刑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八条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查看全文

死刑需要最高法院核准嘛?

律师解答: 死刑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八条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查看全文

死刑需要最高法院核准吗

死刑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八条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查看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程序概述

死刑复核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对于不上诉或抗诉、或上诉抗诉不针对事实认定的案件,法院可采用非开庭审理;二是对于上诉或抗诉针对事实认定的案件,法院应采用开庭审理。...查看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要多少天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要几周,几个月甚至一年,个别案件复核期限长达数年,具体由法院视案件情况决定。死刑复核是一个特殊程序,我国法律对死刑复核程序的期限没有明确规定。法律依据:_x000D_ ...查看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应当由谁审查

死刑复核权由哪级法院掌握 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死刑复核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核准,核准通过后才能执行死刑。 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第二百四十七条中级人民法院...查看全文

被判死刑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审批吗

死刑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八条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查看全文

判决死刑的案件由哪一级人民法院核准

法律分析: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核准通过后才能执行死刑。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查看全文

对判决死刑的案件由什么人民法院核准

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刑法》 第四十八条 【死刑、死缓的适用对象及核准程序】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查看全文

判决死刑的案件由哪一级人民法院核准

法律分析:死刑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死刑由...查看全文

哪一级人民法院核准判决死刑的案件呢?

律师分析: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有些案件的核准权依法经最高人民法院授权也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行使。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