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首的罪犯如何定罪?

律师回答
摘要:自首在我国刑法中被视为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然而,自首并非绝对从宽原则,而是相对从宽原则。根据刑法规定,自首犯罪分子可以免除处罚,但对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即使有自首情节也不一定会从轻处罚。犯罪较轻的情况下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免除处罚,但较重的犯罪则不适用。自首是指犯罪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的行为,必须在犯罪人尚未归案之前自愿投案,并向司法机关或个人承认犯罪行为,并自愿待在其控制下等待进一步调查。
我国《刑法》第67条第1款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是我国《刑法》对自首处罚的一般规定。应当注意,我国《刑法》对自首采取的是相对从宽原则而非绝对从宽原则。绝对从宽原则是指应当从宽,而相对从宽原则是指可以从宽。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在一般情况下都要予以人轻或者减轻处罚。但在个别情况下,犯罪分子罪大恶极,虽然具有自首情节,但将自首情节放到整个犯罪情节中考察不是以成为犯罪分子从轻处罚的根据的,就可以不对其从轻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较轻而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免除处罚。这里的犯罪较轻,《刑法》没有规定法定标准。被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可以视为较轻之罪,否则就是较重之罪。
什么是自首
自首是指犯罪后自动投案,向公安、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自首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但部分犯人自首后依然有判处死刑的可能。如果对自首后的犯罪嫌疑人过于普遍地从宽处罚会产生弊病,与预防犯罪的目的相悖,尤其是对社会危害大的罪名。
哪些情节属于自动投案
自动投案的情形有以下几种:
(一)投案行为必须是发生在犯罪人尚未归案之前,这是自动投案的时间规定。
犯罪人尚未归案之前,是指:
1、犯罪事实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之前。
2、犯罪事实已被司法机关发现,但犯罪分子本人尚未被司法机关发现之前。
3、犯罪事实和犯罪分子均以被司法机关发现,但司法机关尚未对犯罪分子采取讯问或强制措施之前。
4、犯罪分子的犯罪事实尚示被司法机关发现,仅因犯罪分子形迹可疑而被审查、教育主动交待的,也符合犯罪人尚未归案之前的情形。
(二)投案行为是犯罪分子的意志所决定的,这是自动投案是否成立的关键。
犯罪分子的意志所决定的,是指犯罪分子在前述的时间规定内,由犯罪分子自己的意志决定投案行为,他有以下几种表现:
真诚的认罪、悔罪、争取从宽处罚。
2、经家长、亲朋好友规劝而投案。
3、社会力量迫使其投案。
(三)必须是向司法机关或者个人承认自己实施了犯罪行为,这是投案自首的实质性条件。这里所指的司法机关是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个人是指犯罪分子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其他有关负责人。
(四)必须是自愿置于有关司法机关或者个人的控制之下,等待进一步交待犯罪事实。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甚至免除处罚。自首是指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罪行。然而,自首并非绝对从宽原则,而是相对从宽原则。根据犯罪情节的严重性,犯罪分子可能仍需受到相应的惩罚。此外,我国《刑法》未对犯罪较轻的法定标准进行明确规定。自首行为必须发生在犯罪人尚未归案之前,且必须是自愿置于司法机关或个人的控制之下。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适当处理。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请问犯罪自首罪如何定罪

(一)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查看全文

共同犯罪的自首如何认定

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如实供述部分犯罪行为只能认定为部分自首,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需供述同案犯才能被认定为自首。...查看全文

共同犯罪的自首如何认定

法律分析: 我国刑法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这四种,基本上是按作用分类,只有教唆犯是按分工分类。 共同犯罪的自首认定如下: (1)实行犯的自首。实行犯有单独实行与共同实行之分。单独实行犯存在于复杂的共同犯罪中...查看全文

共同犯罪的自首如何认定

犯有数罪的犯罪嫌疑人仅如实供述所犯数罪中部分犯罪的,只对如实供述部分犯罪的行为,认定为自首。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还应当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查看全文

刑事犯罪的自首如何确定

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被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一)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查看全文

自首的罪犯如何判刑

传销案投案自首的量刑标准: 1、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自首罪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2、组织领导要求参与者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的名义,通过支付费用或者购买...查看全文

刑事犯罪自首如何认定

法律解析: (一)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查看全文

刑事犯罪自首如何认定

法律分析:刑事犯罪自首的认定:犯罪后自动投案,向公安、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法律依据:_x...查看全文

刑事犯罪自首如何认定?

律师分析: (一)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查看全文

刑事犯罪自首如何认定

法律解析: (一)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查看全文

单位犯罪自首如何认定-

法律分析:单位犯罪自首的认定是:自动投案由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实施。自首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必须如实交代单位的罪行。自首必须是单位整体意志的集中体现。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查看全文

单位犯罪自首如何认定

法律分析:单位犯罪自首的认定为:犯罪以后经由集体研究决定,由能够代表单位意志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单位直接主管和直接责任人员,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单位其他罪行的,...查看全文

职务犯罪自首如何认定?

律师分析: 认定自首必须同时具备两项基本要件:一是必须自动投案;二是必须如实地供述自己的罪行。所以,职务犯罪自首的认定就是在职务犯罪后能向公安机关主动如实地供述自己的犯罪行为,就是自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查看全文

职务犯罪如何认定自首

法律分析:职务犯罪认定自首的情形有: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情形;行为人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情形。法律依据:《《中华人民...查看全文

职务犯罪自首如何认定

法律分析:职务犯罪自首的认定标准为: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_...查看全文

如何认定共同犯罪中的自首?

本文主要讨论了不同角色在供述中应该涵盖的罪行范围。主犯应供述其组织、策划、指挥下的全部罪行,其他主犯应供述其在首要分子支配下实施的共同犯罪及与其他共同犯罪人共同实施的犯罪行为。从犯应供述自己实施的犯罪以及与主犯和胁从犯共同实施的犯...查看全文

如何定性共同犯罪中的自首?

自首的犯罪分子可得到减轻或免除处罚,但自首不会影响其他共同犯罪者的认定。自首包括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服刑罪犯如实供述未掌握的其他罪行也可视为自首。...查看全文

职务犯罪准自首的如何认定

职务犯罪准自首是指犯罪分子交代办案机关未掌握的罪行,使案件得以侦破。包括如实交代不同种罪行和在办案机关未掌握范围外犯同种罪行。...查看全文

犯罪自首如何处理

法律分析:对犯罪自首的处理是,可以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如果犯罪较轻的,还可以免除处罚。行为人如果同时具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两个要件的,才能够成立自首。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查看全文

犯罪自首如何办理?

法律解析: 犯罪后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刘晓静

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

认证律师婚姻家庭、婚姻家庭

已服务208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