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双独二胎政策

律师回答

双独二胎政策

“单独二胎”是指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即可生二胎。2013年11月15日,单独二胎正式开放,如进展顺利,将于2013年年底或2014年年初试行;同时,关于2015年之后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也正在拟议中。

2019双独家庭生二胎政策

1、独生子女生的二胎政策可以这样理解,农村户口的话,头一胎是女的就可以生第二胎,但是前提条件是年满28周岁的夫妇,否则两胎要相隔四年才可以生第二胎。如果头一胎是男的,无论是什么户口都好,只能生一胎。这是汉族独生子女生二胎的条件。2、少数民族人口是我国人口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在少数民族中也实行计划生育,具体规定由民族自治地方和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本地的生育政策。一般是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有的可以生育三个或四个孩子。3、在新的二胎政策中,对于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国家是允许该夫妻申请生二胎的,夫妻可以带齐材料去附近的计划生育部门申请二胎。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没有规定必须要独生子女证。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夫妻,女方为再育的须年满30周岁。应在妊娠(怀孕)前持以下申办材料,到女方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二孩生育证》。

2020年二胎产假政策规定

2020年二胎产假政策规定具体如下:为了保护女职工权益,国务院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其中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但是生育二胎时,产假有变化。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要求: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那么,符合政策“单独”生二孩的也能享受晚育假吗计生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晚育假只能享受一次。不管是“双独”还是“单独”生二孩的,都不会再有晚育假,即女方是98天的产假,不再延长30天。同样,男方也没有护理假了。不管你是生第几个,只要符合计划生育政策,有“准生证”的,费用都可以报销,报销标准都一样。根据现行生育保险政策,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女职工,在分娩或实施计划生育手术时,只要用人单位已为其参加生育保险且连续不间断正常足额缴纳生育保险费满10个月,就可以报销生孩子的费用。虽然也能享受生育津贴,但因为生育津贴是与产假时间挂钩的,这就意味着,生二孩的女职工会少30天的津贴。60天晚育假是奖励,二胎没法享受。因此总的来说二胎时有产假的,只是比首胎的产假天数要少。

二胎政策

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夫妻双方户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关于再生育子女的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有利于当事人的原则适用。

二孩政策还是二胎政策

二孩政策不等于二胎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全会公报允许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孩子,也就是说,允许“二孩”而不是“二胎”,例如已经生育双胞胎的夫妻就不能再次生育。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双独二胎政策是什么?

“单独二胎”是指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即可生二胎。2013年11月15日,单独二胎正式开放,如进展顺利,将于2013年年底或2014年年初试行;同时,关于2015年之后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也正在拟议中。 2019双独家庭生二胎...查看全文

2001年生二胎罚款?

律师分析: 计划生育二胎罚款标准如下超生即超出计划的生育。超生罚款要多少对不具有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按照《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第四十二条 规定的基数的三至四倍征收社会抚养费。按照男女双方各自的子女数分别计征社会抚养费。有配偶者与他...查看全文

双方独生子女二胎政策时间

二胎开放时间是从2016年1月1日。2013年12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查看全文

双胞胎享受二胎政策吗

在很多家庭中,有可能出现生双胞胎的情况。那么对于在第一胎就生了双胞胎的情况下还能进行生二胎吗?这也是很多人不清楚的问题,因为我们开发了二胎政策,所以大家需要对此有清楚的了解。律师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2...查看全文

二胎政策第二胎是双胞胎需要罚款吗

生育第二胎为双胞胎是合法的,但如果第一胎也是双胞胎,再生就不合法了。这是计划生育的政策。...查看全文

一胎 二胎政策

一胎政策 男女双方均未生育,经依法登记结婚后,可以自愿安排生育第一个子女。 二胎政策 推行一对汉族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下列特殊情况之一者,由夫妻双方共同申请,经县级(含县级市、区,下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批,可按人口计划及间...查看全文

单独二胎政策有什么优点

法律分析:单独二胎政策目前已经不再适用,我国正在积极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三孩政策有以下优点:_x000D_ 1、确保人口稳定增长;_x000D_ 2、缓解人口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衡等危机;_x000D_ 3、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查看全文

哪年二胎政策开始

该政策的出台在国家层面迈出了值得肯定的一步。从微观上来说,对个体家庭的影响很大,从宏观上来讲,对国家社会的影响有限。光放开二胎还不够,应鼓励生育二胎,家庭养育成本应部分外部化、社会化,政府应承担更多的生育成本。二胎政策开放是哪一年...查看全文

2024年二胎奖励政策

2022年生二胎的,会有三万元的补助。...查看全文

孕妇如何享受单独二胎政策?

根据全面实行二胎政策以来的情况,准生证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因此,如果夫妇有两个以内的孩子,他们可以自行安排生育,无需办理任何手续。只需在之后进行登记即可。对于深圳准生证新政策,目前已经取消了准生证。我国已经全面实施两孩政策...查看全文

一方独生子女二胎政策时间

一、什么是二胎政策 二孩政策,是中国实行的一种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符合条件的夫妇允许生育“二胎”。因为是二孩政策,故第一胎为多孩时,不可生第二胎。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 2013年12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查看全文

放宽二胎政策哪一年

该政策的出台在国家层面迈出了值得肯定的一步。从微观上来说,对个体家庭的影响很大,从宏观上来讲,对国家社会的影响有限。光放开二胎还不够,应鼓励生育二胎,家庭养育成本应部分外部化、社会化,政府应承担更多的生育成本。二胎政策开放是哪一年...查看全文

哪年放开二胎政策的

法律分析:根据官方统计,在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后,二胎新出生的人口有一定的增长,但是二胎生育率和出生人口低于人口政策预期目标,总体来看生育率处于下降趋势。当初从单独二胎政策到全面二胎政策中间间隔不到2年,如今在二胎政策全面放开...查看全文

哪年开放的二胎政策

2016年1月1日开放的二胎政策。 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二胎产假期限具有生育证生育二胎,头胎没有销,二胎的产...查看全文

几几年放开二胎政策

该政策的出台在国家层面迈出了值得肯定的一步。从微观上来说,对个体家庭的影响很大,从宏观上来讲,对国家社会的影响有限。光放开二胎还不够,应鼓励生育二胎,家庭养育成本应部分外部化、社会化,政府应承担更多的生育成本。二胎政策开放是哪一年...查看全文

哪年放开二胎政策的

法律分析:根据官方统计,在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后,二胎新出生的人口有一定的增长,但是二胎生育率和出生人口低于人口政策预期目标,总体来看生育率处于下降趋势。当初从单独二胎政策到全面二胎政策中间间隔不到2年,如今在二胎政策全面放开...查看全文

2024年生娃二胎新政策

以前出生的二胎超生罚款还用交吗? 新计划生育法启动,即为政策落地,之后出生的二胎均属合法生育;之前的仍按照原条例处理,缴纳相应的罚款。违规性社会抚养费,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和新政策的落实就可以避免。因为社会抚养费属于行政性收费,具有...查看全文

二胎政策哪年开放的

2016年,我国实行了全面二孩政策,即放宽了生育条件,允许夫妻生育两个孩子。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子女。然而,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夫妻可以要求生育第二个子女。因此,自2016年元旦之后出生的二孩都...查看全文

二胎政策哪年开放的

一、二胎政策开放是哪一年 二胎是从2016年1月1日起开放的。 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15年修正)第十八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了“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这就向全国人民宣告,两孩生育新政策已在中国全面实施。 需要指出的是,...查看全文

哪年开始二胎政策的

该政策的出台在国家层面迈出了值得肯定的一步。从微观上来说,对个体家庭的影响很大,从宏观上来讲,对国家社会的影响有限。光放开二胎还不够,应鼓励生育二胎,家庭养育成本应部分外部化、社会化,政府应承担更多的生育成本。二胎政策开放是哪一年...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雷金牛

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

认证律师刑事辩护、刑事辩护

已服务233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