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原告捏造事实怎么还击

律师回答

1.假造花销的认定及处理

如果一方当事人想让对方少分在自己名下的或自己掌握的财产,可能会向法院提交钱财已消费的证据,以求从自己掌握应分的共同财产中扣减。

遇到另一方可能涉嫌假造花销的情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

其一,要看对方所述花费用于何处。

只有为家庭生活的开销,才能作为共同财产的合理消耗。如果一方给予其姐妹亲友,或一方声称赌博输掉,均不能成为让另一方共同承担消耗的理由。

其二,要看对方所谓开销,有何证据印证。

比如,对方声称用于家庭开销,但开销数额过大,超出合理范围,就应要求对方举证。比如,对方声称其两个月前取出的3万元用于家庭开销,而一般家庭开销一个月只需一两千元,或对方根本没有承担什么花费,这种情况下,另一方则有权要求一方对于具体开销的项目、大致数额进行说明,并将相关的票证出示。在质证票证时,要看对方出具的是否为正规发票,要分析对方所举票证的真实性和关联性。一般情况下,若对方主张在短时间内大额合理支出,而没有必要的和合理的票证佐证,法院对其诉求难以支持。

其三,要结合一方花销的婚姻背景,分析其开销是否存在主观恶意。

比如,某男在其妻离婚诉讼期间,在商场大肆购物,不仅购买了高级时装,而且还购买了名贵手表等,开销达数万元。在离婚时,声称这都是其个人专属的物品。或者突然携父母出国旅游,开销巨大等情况。这些情况下,基于双方夫妻感情恶化,甚至处于或即将处于离婚诉讼,一方由此产生的不合理的开销,法院一般也难以让双方承担。

2.涉嫌假造债务的认定及处理

涉嫌“债务作假”很多体现在房产上。因为其他方面的生活开销较少,即使作假,数额也不会太大。而购房资金在大城市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经济利益牵涉巨大,因此,当事人造假的现象较多。

当事人在房产争议上涉嫌造假主要体现在房款来源上,即声称在购房时,向父母或其他亲属朋友借款。有的涉嫌造假者还有“欠条”或“协议”佐证。比如,男女离婚时,男方在法庭上声称,两年前,夫妻购房款40万元中的30万元,是向其父母借的款,并且有向父母打借条,还有父亲的证言以及还款协议。因此,男方要求女方连带承担向父母的借款30万元。而女方则声称,其从未听男方说过购房款中有向男方父母借款的情况,也不承认购房款中有向男方父母借款的事实,认为这些钱款都是夫妻共同生活中赚来的。而男方则辩称,双方结婚不到三年,根据双方的收入情况,不可能有30万元的存款,而只有另10万元的存款,以此印证借款事实。

那么,如何处理该案系争房屋中的借款呢?

首先,本案审理的是一起离婚案件,涉及离婚、子女抚养、共同财产分割三部分的内容,但对于涉及第三人的借款法律关系,法院是不好在一个离婚案件中作出认定和处理的。因为一般的离婚案件,当事人只有原、被告双方,而无法列债务、债权人为第三人。如果法院对该债务是否属实进行了处理,可能会侵犯第三人的利益。比如说,认定债务不成立,那么第三人即刚才所述案件中的男方父母连上诉的权利都没有,无疑会大大影响其诉权的行使,导致对其权利的侵害。因此,法院在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在一个离婚案件中,处理涉及第三人权益的争议。如果男方认为债务关系存在,可由其父母另案提出一个债务诉讼,由法院处理。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原告捏造事实怎么还击

法律解析: 可以直接报案。法律规定,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查看全文

原告捏造事实怎么还击?

律师分析: 可以直接报案。法律规定,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查看全文

原告捏造事实怎么还击

法律解析: 可以直接报案。法律规定,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查看全文

如果原告捏造事实?

律师分析: 原告在起诉状中捏造虚假事实提起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符合虚假诉讼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属于刑法调整范畴中的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能会以无期徒刑的刑罚进行惩戒。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查看全文

原告起诉状有捏造事实?

律师分析: 人民法院、公安机关以及人民检察院依照相应的法定程序在当事人以及其他与该诉讼行为有关的参与人共同见证的情况的,就当事人相关的诉讼请求进行审理的程序就叫做刑事诉讼。根据诉讼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诉讼活动可以具体分为刑事诉讼、民...查看全文

被告澄清事实,原告是否捏造罪名?

诬告陷害罪的主观意图是关键,存在故意恶意性才构成罪行,证据不足或错告不属于此罪。根据《刑法》第243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严重情节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此罪会受到更严厉处...查看全文

捏造事实诬告他人是什么罪

法律分析: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为虚假诉讼罪。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查看全文

别人打12345捏造事实诬告我怎么办??

明确证据可向公安机关报警,要求对诬陷者受治安处罚;情节严重者可追究刑事责任。《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规定:恐吓、侮辱他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诬告陷害他人等行为,处拘留或罚款;《刑法》第243条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情节严重...查看全文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怎么处罚

法律分析: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处罚:构成诬告陷害罪的,对行为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则对行为人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_x...查看全文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怎么处理?

法律分析:一、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怎么处理?1、行为人向公安机关虚假举报刑事案件的,若其行为具有故意,则可能构成法律中的诬告陷害罪: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查看全文

怎样才算捏造事实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查看全文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怎样处罚

法律分析: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刑事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起诉离婚捏造事实的后果是什么

离婚诉讼中捏造或夸大事实增加败诉风险,不承担其他责任;故意提起虚假诉讼涉嫌虚假诉讼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07条之一,以捏造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严重侵害他人权益,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情节...查看全文

为打击竞争对手捏造事实该如何定性

法律分析:   为打击竞争对手捏造事实,可能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而构成诋毁商誉的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诋毁行为的主体是市场经营活动中的经营者,其他经营者如果受其指使从事诋毁商誉行为的,将会构成共同侵权人。 ...查看全文

怎样才能认定捏造事实?

律师分析: 行为人虚构、臆造根本不存在,与真实情况相悖的事实情况就可以认定为捏造事实。捏造事实既可以是完全捏造,毫无真实成分,也可以是存有部分真实成分,部分捏造。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查看全文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怎么认定

如何认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行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行为。行为人诽谤他人的内容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行...查看全文

捏造事实属于什么行为?

律师分析: 需要看具体情况。 一、如果是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意图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就构成诽谤罪; 二、如果是捏造事实,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就构成诬告陷害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查看全文

捏造事实侵犯了什么权

法律分析:名誉权。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在作出判决前,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查看全文

故意捏造事实是什么罪

法律分析:1、故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犯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查看全文

什么情况属于捏造事实?

律师分析: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