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律规定及维权途径

律师回答
摘要:未经授权偷拍和发布视频会承担侵权行为的责任,包括罚款和可能被判处刑罚。未经他人允许发布他人照片或视频也属于侵权行为,会侵犯他人肖像权和隐私权,情况严重时,还可能被判处刑罚。若对当事人造成严重人身伤害或名誉损伤,当事人可向法院起诉,要求精神赔偿。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否则构成侵权行为。影楼不能未经被拍摄者的同意,就将为其拍摄的写真卖给广告商,否则也构成侵权行为。
一、未经授权偷拍和发布视频,会承担哪些法律后果?
未经他人允许上传视频是违法行为,属于侵权行为。未经他人允许发布他人照片或视频,若造成严重后果,将需承担刑事责任。未经允许发布照片或视频,首先侵犯他人肖像权和隐私权。情况严重时,除罚款外,还可能被判处刑罚。当事人也有权追究发布人的责任。若对当事人造成严重人身伤害或名誉损伤,当事人可向法院起诉,要求精神赔偿。
二、别人拍了视频传到了网上,可以告他吗
可以。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一、网络侵害肖像权的法律后果有哪些1、法律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由此可见,构成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通常应具备两个要件:(1)未经本人同意;(2)以营利为目的。2、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因社会公共利益,可未经肖像权人的同意而使用其肖像:(1)使用社会公众人物肖像;(2)为宣传报道而使用参加游行集会、游园活动的人的肖像;(3)旨在行使正当的舆论监督而使用公民的肖像;(4)因通缉犯罪嫌疑人或报道已判决案件而使用罪犯的照片;(5)为肖像权本人的利益而使用其照片;(6)国家机关为执行、适用法律而使用公民的肖像;(7)作为证据而使用公民的肖像;(8)为了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目的而在一定范围内使用他人肖像。二、肖像权怎么才算侵权在未经本人同意,非以营利为目的的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中,只有具有阻却违法事由的行为才是合法行为。如为新闻报道、公安机关为缉拿犯罪嫌疑人而发的“通缉令”等等。肖像权与姓名权一样,具有专有权,对于自己的肖像的占有、使用和处分,只能归公民本人所有,未经本人同意,他人不得享有。侵犯肖像权的行为,不在于以盈利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而在于不尊重公民对其肖像的专有权。因此,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将公民肖像予以复制、传播、展览等,都应征得公民的同意,否则就构成对肖像权的侵害。三、影楼可否擅自将拍摄的他人写真卖给广告商影楼不能未经被拍摄者的同意,就将为其拍摄的写真卖给广告商。根据法律规定,受委托为他人拍摄的写真,如果当事人对著作权归属没有约定的,则著作权归影楼所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影楼可以随意使用该照片,因为被拍摄者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任何人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其肖像。
延伸阅读
结语:未经授权偷拍和发布视频会承担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包括罚款和可能被判处刑罚。未经他人允许发布他人照片或视频,首先侵犯他人肖像权和隐私权,情况严重时,还可能被判处精神赔偿。别人拍了视频传到了网上,可以告他。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否则构成侵权行为。影楼不能未经被拍摄者的同意,就将为其拍摄的写真卖给广告商,否则也构成侵权行为。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维权途径及法律规定

手机被骗应报案,提供证据。依法先行拘留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逮捕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诈骗罪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罚金。刑法规定了不同情节的刑罚。...查看全文

相关法律法规及途径

取保候审的保证金不退时,可向办案部门交涉,交涉不了的话,可向警务督察部门、监察委、人民检察院投诉解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未违法,可凭解除通知书和法律文件到银行领取退还保证金。没收保证金由县级以上执行机关决定,公安机关...查看全文

借贷人维权途径及法律规定

借贷人是否可以起诉取决于具体情况。作为债务人,借贷人通常是被起诉的一方。然而,如果借贷人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并符合起诉条件,他们也可以起诉债权方。因此,借贷人是否可以起诉并不固定,而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查看全文

了解法律规定与维权途径

房屋买卖合同纠纷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根据《民法典》第188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超过20年的不予保护,特殊情况可申请延长。...查看全文

工伤评残难获赔偿?了解相关规定及维权途径

工伤未致残评不上伤残等级仍需赔偿,包括医疗费用、康复费用、生活护理费等。根据《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治疗费用、康复费用、交通食宿费等。伤残等级评定标准根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包括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评定。...查看全文

探讨法律适用及维权途径

股权转让合同引起的纠纷属于合同纠纷,股权转让主要有内部、外部、全部、部分、普通、特殊、约定和法定等方式,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出资转让需满足条件,包括股东间转让、向第三人转让以及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查看全文

公司拖欠工资的法律规定及维权途径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的,除了要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足额补发劳动者被拖欠的工资外,还应该支付其一定的经济补偿金。具体标准相当于工资的百分之二十五。如果用人单位还存在逾期不支付的,还应该支付劳动者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查看全文

买卖合同欺诈的法律规定及维权途径

买卖合同欺诈的后果包括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及仿造公文、证件、印章罪,同时可能导致合同无效或被撤销、解除,买受人可以要求返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并要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查看全文

相关法律法规及维权指南

工伤鉴定程序及处罚措施:市级鉴定委员会指定医院检查,随机挑选3-5名专家给出意见,再综合得出结论。不服可向省级鉴定委员会申请再次鉴定。提供虚假鉴定意见者罚款2000元至1万元,严重者构成犯罪。用人单位、职工或近亲属骗取工伤保险待遇...查看全文

工伤事故与劳动合同关系:维权途径及法律规定

劳动者工伤期间赔偿纠纷应通过劳动仲裁解决,而非直接向法院起诉。劳动者需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伤期间的赔偿和双倍工资。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在保障权益受侵害时,可通过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仲裁及法院起诉等途径维护权益,但需...查看全文

法律规定的维权途径是什么?

劳动者无论是否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都有支付工资的义务。我国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不得随意扣减、拖欠。劳动者可以通过向法院申请支付令、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进行劳动争议解决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查看全文

房屋装修质量问题维权途径及法律规定

装修质量问题发生的纠纷属于装修合同纠纷,业主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因财产和人身关系发生纠纷,都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在起诉状中,必须明确双方身份信息、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查看全文

欠条的法律效力及维权途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了出借人可以凭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起诉借款人。即使债权凭证上没有明确债权人,借款人仍可提起诉讼并获得受理。被告可以提出抗辩,但法院会审查原告的债权人资格,如果被告...查看全文

起诉途径及法律规定

劳动争议案件一般需要先进行劳动仲裁程序,除非涉及欠条的劳动报酬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对于社保问题,只能向检查部门或社保部门投诉,仲裁和法院不处理。...查看全文

离婚协议书失效:相关法律规定及解决途径

一方自愿离婚且已登记领证,反悔后无法诉诸法院。但对财产分割协议反悔可起诉,需证明欺诈或胁迫。若离婚协议书未约定事项,可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若对方隐瞒、转移、毁损共同财产,可起诉要求分割。《民法典》规定,侵害共同财产者可被减少或不分...查看全文

了解法律维权途径

如何确定是否被起诉离婚?需注意签署协议时的身份信息,核对协议上的署名和内容,明确解决方式和财产分割,并约定财产转移、子女抚养权和共同财产证明。若未约定,需注意转移、抚养权和财产证明问题。确保协议明确,避免财产证据不足。...查看全文

法律规定的讨要工资赔偿标准及维权途径

讨要工资的起诉费用与欠薪数额挂钩,诉讼费用随之增加。对于劳动争议,需先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无需支付费用。若仲裁裁决不满意,可向法院提起诉讼,需支付少量诉讼费。劳动仲裁裁决一经作出,不服可向法院起诉。...查看全文

法律维权途径与方法

合同违约可向法院起诉,要求履行或解除合同并赔偿损失。损失包括合同利益,但不能超过可预见的违约损失。当事人需全面履行义务,遵循诚信原则,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应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查看全文

知识产权维权途径及方法

根据《著作权法》第五十条,著作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采取措施以制止侵权行为并保护其权益。法院在处理此类申请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查看全文

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与维权途径

股东知情权诉讼的法律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公司会计账簿,但公司可拒绝若认为股东目的不当。拒绝后,股东可向法院起诉要求提供查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股东要求查阅需书面请求并说明目的。公司可合理拒绝,但须在15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