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诉讼时效的最新司法解释

律师回答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最新规定诉讼时效为三年,但可根据其他法律规定调整。诉讼时效过期不会导致无法起诉或上诉,但会失去胜诉权,上诉权仍存在。诉讼时效期间为权利受损之日起三年,超过二十年不予保护,可根据特殊情况申请延长。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时效的最新规定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时效的最新规定为三年,但是如果其他法律有具体规定的话,就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2、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诉讼时效过了还能起诉吗
1、诉讼时效的经过并不会产生无法起诉或上诉的法律后果,只是会在对方当事人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时丧失胜诉权,但上诉权并未丧失,仍然可以上诉。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延伸阅读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诉讼时效的司法指导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诉讼时效的司法指导意见,旨在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明确解释和指导。该指导意见对于确保诉讼时效的合理运行,维护司法公正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件,明确了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和期限,为当事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此外,该指导意见还强调了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于时效问题的重视,要求法院及时审查案件的时效性,防止诉讼时效被滥用。通过这一司法指导意见的发布,有助于进一步规范诉讼时效的适用,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保障。
结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时效的最新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但若其他法律有具体规定,则以其他法律为准。诉讼时效过期并不意味着无法起诉或上诉,只是在对方当事人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时,胜诉权会丧失,但上诉权仍然存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指导意见对于明确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和期限,维护司法公正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一指导意见的发布,将进一步规范诉讼时效的适用,为各方合法权益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保障。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二条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二条 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其他依法有权解决相关民事纠纷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提出保护相应民事权利的请求,诉讼时效从提出请求之日起中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三条 权利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从其报案或者控告之日起中断。
上述机关决定不立案、撤销案件、不起诉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立案、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之日起重新计算;刑事案件进入审理阶段,诉讼时效期间从刑事裁判文书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时效的司法解释

法律分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时效的司法解释之前是在民法总则的诉讼时效的司法解释中,但是因为根据2021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则》已经失效,所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查看全文

最高院关于诉讼时效的司法解释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约定延长或者缩短诉讼时效期间、预先放弃诉讼时效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认可。第三条,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查看全文

最高院关于诉讼时效的司法解释?

律师分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约定延长或者缩短诉讼时效期间、预先放弃诉讼时效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认可。第三条,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查看全文

最高院关于诉讼时效的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约定延长或者缩短诉讼时效期间、预先放弃诉讼时效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认可。第三条,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查看全文

最高法发布关于诉讼时效最新规定

最高法院最新规定诉讼时效为三年,但可根据其他法律规定调整。诉讼时效过期不会导致无法起诉,只会丧失胜诉权,但仍可上诉。根据《民法典》第188条,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自权利受损之日起计算。超过20年则不予保护,特殊情况可申请延长。...查看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时效的最新规定

法律分析: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时效的最新规定为三年,但是如果其他法律有具体规定的话,就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2、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查看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时效的最新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规定诉讼时效为三年,但根据其他法律规定执行。诉讼时效过期并不影响起诉,只会丧失胜诉权,上诉权仍然存在。诉讼时效期间为权利受损之日起三年,超过二十年则不予保护,可根据特殊情况延长。...查看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时效的最新规定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时效的最新规定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时效的最新规定为三年,但是如果其他法律有具体规定的话...查看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法律分析: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查看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法律分析: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查看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律师分析: 该解释主要对刑事诉讼中涉及到的证据收集、利用和排除、量刑、社区矫正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其中,对于证据的认定,提出了“认定有罪的证据不能由一证推全部”、“单证不足以认定罪名的,应当作无罪处理”等原则。在量刑上,提出了应...查看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律师解答: 该解释主要对刑事诉讼中涉及到的证据收集、利用和排除、量刑、社区矫正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其中,对于证据的认定,提出了“认定有罪的证据不能由一证推全部”、“单证不足以认定罪名的,应当作无罪处理”等原则。在量刑上,提出了应...查看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内容是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且有证据证明曾经提出控告,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刑事...查看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夫妻共同债务的司法解释

夫妻共同债务的司法解释及离婚后责任承担:根据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夫妻共同签字或一方事后追认的债务应视为夫妻共同债务。在婚姻期间,一方个人名义下的家庭日常生活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而超出日常生活需要的个人债务则不属于共同债务,除非能...查看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送达的最新规定

公告送达是在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无法通过其他方式送达时的一种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规定,经过六十日的公告后,即视为送达。最高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的送达工作高度重视,通过一系列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细化了送...查看全文

最高院关于醉驾最新司法解释

法律分析: 最高法院关于醉驾最新处罚解释如下:   1.构成危险驾驶罪的,可以在一个月至二个月拘役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危险驾驶行为等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  ...查看全文

最新司法解释发布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的罪与非罪界限是:当事人不报或谎报安全事故,导致事故抢救延误。情节未达严重程度,仅属一般违法行为,不构成刑事责任,不构成本罪。...查看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送达的司法解释

法律分析: 关于送达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为:在其中对于送达有所规定,因当事人提供的送达地址不准确、拒不提供送达地址、送达地址变更未书面告知人民法院,导致民事诉讼文书未能被受送达人实际接收的,直接送达的,民事诉讼文书留在该地址之日...查看全文

最高法发布关于销售假药的司法解释

销售假药的司法解释:生产销售假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应认定为严重后果,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可认定为特别严重后果。提供便利条件或自家生产技术的共犯也会被追究刑责。生产、销售假药罪数额认定标准包括金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满足...查看全文

最高法发布关于一房二卖司法解释

一房二卖行为的司法解释规定了房屋出卖人的责任,保护购房人的权益。出卖人需承担合同解除费用和赔偿责任,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最高不超过12万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