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账记录中备注借款就能认定为借款吗

律师回答
摘要:微信转账凭证不能完全证明借款关系,但若备注为借款或有聊天记录可作为证据。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证据包括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证据必须查证属实。
双方存在借款关系,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双方对借款偿还期限、数额等达成一致;
2、出借人将借款交付给借款人。因此,按照以上规定,出借人只提供转账凭证,只能证明双方的借贷关系生效,但是不能证明双方存在借贷关系的。因为只有微信转账凭证,可能说明双方存在其他经济纠纷,比如另一个借款关系。所以,这样便难以证明双方存在借款关系。不过,如果可以在转账时,备注成借给对方的钱,那么即可以得到证明。或者给对方转账前,双方为借钱互相沟通的聊天记录,出借人另外保存一起证明的,也可以得到证明。《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证据包括:(一)当事人的陈述;(二)书证;(三)物证;(四)视听资料;(五)电子数据;(六)证人证言;(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延伸阅读
转账记录中的备注是否足以构成法律上的借款约定?
转账记录中的备注通常不能单独构成法律上的借款约定。在法律上,借款约定需要具备一定的要素,如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间的意愿、借款金额、利率、还款方式等明确约定。尽管转账记录中的备注可能表明资金的借入借出关系,但仍需进一步的证据和约定来确立借款关系。因此,仅凭转账记录中的备注往往不足以构成法律上的借款约定,还需考虑其他相关证据和协议的存在与内容。建议在涉及借款的情况下,双方应当明确约定并书面记录相关条款,以确保权益的合法保护和明确性。
结语:在借款关系中,除了转账凭证外,还需要其他证据来确立双方的借款约定。转账记录中的备注通常不能单独构成法律上的借款约定,因此建议双方在借款时明确约定并书面记录相关条款,以确保权益的合法保护和明确性。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六条原告仅依据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转账系偿还双方之前借款或者其他债务的,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其主张后,原告仍应就借贷关系的成立承担举证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七条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七十四条第二款之规定,负有举证责任的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经审查现有证据无法确认借贷行为、借贷金额、支付方式等案件主要事实的,人民法院对原告主张的事实不予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五、证据的审核认定 第九十四条 电子数据存在下列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确认其真实性,但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除外:
(一)由当事人提交或者保管的于己不利的电子数据;
(二)由记录和保存电子数据的中立第三方平台提供或者确认的;
(三)在正常业务活动中形成的;
(四)以档案管理方式保管的;
(五)以当事人约定的方式保存、传输、提取的。
电子数据的内容经公证机关公证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真实性,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只有转账记录没有借条可以认定为借款吗

通过转账记录无法证明借贷关系,但搜集对方承认借款的手机短信、聊天记录、录音录像等证据,以及提供目击证人和证言,可以增加起诉成功的可能性,迫使对方承担还款责任。...查看全文

转账记录能否替代借条作为借款凭证?

转账记录可作为证据起诉口头借款无借条的情况。但单凭转账记录难以确立借款关系,需搜集其他证据如聊天记录、证人证言等来支持起诉。同样,有借条但无转账记录也可起诉,但需提供其他证据证明借款事实。法院将审查所提供的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查看全文

只有转账记录能要回借款吗?

法律解析: 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的规定,一方仅依据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在对方无法举证证明双方之前存在其他债务的情况下,凭转账记录是可以要回借款的。 【法律依据】: 《最高人...查看全文

只有转账记录能要回借款吗?

法律解析: 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的规定,一方仅依据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在对方无法举证证明双方之前存在其他债务的情况下,凭转账记录是可以要回借款的。 【法律依据】: 《最高人...查看全文

只有转账记录能要回借款吗?

律师分析: 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的规定,一方仅依据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在对方无法举证证明双方之前存在其他债务的情况下,凭转账记录是可以要回借款的。 【法律依据】: 《最高人...查看全文

转账记录可以作为借款证明吗

法律分析:转账记录可以作为借款证明。转账记录一般属于证据类型中的电子数据,只要转账记录是真实客观的,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的存在,经法院查证属实,可以作为借款证明来使用。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查看全文

借款人否认借款,仅凭转账记录如何维权?

在借款纠纷中,如果缺乏书面证据,出借人的诉讼地位通常较弱。然而,即使没有借条或借款合同,出借人仍有可能通过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提起诉讼。被告可以抗辩转账是还款,但需要提供证据支持。在被告提供证据后,原告仍需承担证明借款关系成立的责任...查看全文

借款必须有转账记录吗

可以向法院申请向债权人发出支付令,要求欠款人偿还债款;欠款人不偿还的,可以向法院起诉,一般需要提交借条或欠条等能够证明双方借贷关系的证明,没有借条或欠条的话,仅仅是银行交易流水是不足以证明的,还需要其他证据或者证人证言补强。如果法...查看全文

转账记录能否作为借条追回欠款?

借款无欠条有转账记录,可以追回款项,需提供其他证据。借条无效的情形包括:借款人名字错误、字迹难辨、故弄玄虚、非本人亲笔写、无担保人或保证责任未明确。...查看全文

银行转账无借条能否认定为借款

法律分析:银行转账没有借条不能认定为借款,如果只有银行转账的记录不能证明借款关系的存在,当事人可以收集其他证据证明借款关系的存在,如与对方的聊天记录等。法律依据:《民法典》第六百六十八条_x000D_ 借款...查看全文

只有转账记录能否要回借款吗

法律分析: 只有转账记录一般可以要回借款。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回借款,但若想法院支持上诉请求,仅仅只是转账记录面临败诉的可能性较大,除非对方承认借款的事实。因此,想要达到要求对方还钱的目的还需要收集更多的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查看全文

只有转账记录能否要回借款吗

法律分析: 只有转账记录,能要回借款,但还需要收集更多的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才可以。当事人可以收集的其他证据包括: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以及证人证言等。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查看全文

借款没有借条只有转账记录能起诉吗

借钱没有借条只有转账记录可以收集除了借条之外的其他证明债务关系存在的证据,在证据充足的情形下可以直接要求对方还款,不还的可以向法院起诉。起诉可以把银行的转账记录作为证据,能够证明欠款事实和欠款金额即可。但是仅凭转账记录,不能够证明...查看全文

只有转账记录对方不承认借款

法律分析: 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转账记录只能证明对方收到了钱,不能证明是否是借款,但可以作为辅助证据。借款款必须是双方的,也就是说,必须对方也承认,才能生效,如果对方承认借款,那就是完整证据,如果对方不承认,那就必须有别的证据与此相...查看全文

只有转账记录对方不承认借款

法律分析: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转账记录只能证明对方收到了钱,不能证明是否是借款,但可以作为辅助证据。借款款必须是双方的,也就是说,必须对方也承认,才能生效,如果对方承认借款,那就是完整证据,如果对方不承认,那就必须有别的证据...查看全文

只有转账记录对方不承认借款

法律分析: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转账记录只能证明对方收到了钱,不能证明是否是借款,但可以作为辅助证据。借款款必须是双方的,也就是说,必须对方也承认,才能生效,如果对方承认借款,那就是完整证据,如果对方不承认,那就必须有别的证据...查看全文

借款是否能凭转账记录要回?

最高法院最新规定:原告凭转账凭证起诉民间借贷,被告抗辩需提供证据证明转账为偿还借款或其他债务。法院支持原告请求,但存在风险,如多笔转账涉及其他款项,被告需提供证据。建议保留借款凭证、聊天记录、短信、通话录音等辅助证据。...查看全文

只有转账记录能否追回借款

只有转账记录是能要回钱款的。但是由于证据的薄弱性,原告需要证明该转账记录是源于借贷行为的。如果被告进行抗辩是属于其他债务,则此时举证责任转移给被告,被告要证明该记录是出于其他债务,否则就应该偿还债务。如果被告进行了举证,则此时原告...查看全文

只有转账记录能否要回借款

法律分析: 只有转账记录不能要回借款。单凭转账记录并不能证明借贷关系的成立,债权人起诉债务人时,还需要有其他能够充分证明当事人借贷关系的证据,这样才能获得有利于自己的判决结果。法律规定,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应当提供...查看全文

只有转账记录能要回借款嘛?

律师解答: 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的规定,一方仅依据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在对方无法举证证明双方之前存在其他债务的情况下,凭转账记录是可以要回借款的。 【法律依据】: 《最高人...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