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许可擅自拿走他人财物是否违法?

律师回答
摘要:拿别人东西未经允许是违法行为,涉嫌盗窃罪。根据法律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多次盗窃的构成盗窃罪。数额较小也属违法,会受治安管理处罚。盗窃罪是侵犯财产的最古老犯罪,量刑根据盗窃数额、次数、手段等确定。累犯、前科、弱势人员受害等情节可加重刑罚。在重大灾害期间故意犯罪也会增加刑罚。
违法。
未经别人允许拿别人东西是违法的。若果拿的东西数额较大或多次未经别人允许拿别人东西的,涉嫌盗窃罪。根据法律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构成盗窃罪。如果拿的东西数额较小的,也属于违法,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罪是最古老的侵犯财产犯罪,几乎与私有制的历史一样久远。
构成盗窃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1)达到数额较大起点的,两年内三次盗窃的,入户盗窃的,携带凶器盗窃的,或者扒窃的,可以在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达到数额巨大起点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以在三年至四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3)达到数额特别巨大起点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可以在十年至十二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依法应当判处无期徒刑的除外。
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盗窃数额、次数、手段等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多次盗窃,数额达到较大以上的,以盗窃数额确定量刑起点,盗窃次数可作为调节基准刑的量刑情节数额未达到较大的,以盗窃次数确定量刑起点,超过三次的次数作为增加刑罚量的事实。
加重情节
(1)对于累犯,应当综合考虑前后罪的性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至再犯罪时间的长短以及前后罪罪行轻重等情况,增加基准刑的10%-40%,一般不少于3个月。
(2)对于有前科的,综合考虑前科的性质、时间间隔长短、次数、处罚轻重等情况,可以增加基准刑的10%以下。前科犯罪为过失犯罪和未成年人犯罪的除外。
(3)对于犯罪对象为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妇等弱势人员的,综合考虑犯罪的性质、犯罪的严重程度等情况,可以增加基准刑的20%以下。
(4)对于在重大自然灾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期间故意犯罪的,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增加基准刑的20%以下。
延伸阅读
结语:违法行为需受法律制裁。未经允许占有他人财物属于违法行为,涉及盗窃罪。根据法律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均构成盗窃罪。数额较小的行为也属违法,将受治安管理处罚。盗窃罪作为最古老的财产侵犯犯罪,其量刑起点可根据不同情形确定。根据盗窃数额、次数、手段等犯罪事实,可增加刑罚量。对于累犯、有前科、犯罪对象为弱势人群以及在灾害期间故意犯罪者,可酌情增加刑罚幅度。
法律依据
《刑法》
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未经允许擅自拿走他人财物是否违法?

非法占有他人物品且故意不归还可能涉嫌侵占罪或职务侵占罪。侵占罪指将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且拒不退还,数额较大者可判处有期徒刑或罚金。职务侵占罪指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数额较大者可判处有期徒刑并没收财产。...查看全文

未经他人允许擅自取用他人财物是否违法?

未经他人允许拿他人物品属于违法行为,涉及数额较大或多次未经允许拿他人物品的可构成盗窃罪,根据法律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均构成盗窃罪,而拿的物品数额较小则属于违法行为,可能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查看全文

未经同意擅自拿取他人财物是否违法?

盗窃罪的刑罚根据数额和情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涉及数额较大、多次、入户、携带凶器、扒窃等情况的,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如果数额较小,则可能被按治安管理处罚法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并处罚款;情节较...查看全文

未经许可盗取他人财物是否违法?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抢夺财物的行为。暴力可指身体打击或强制,其他方法指使被害人无法反抗的手段。抢劫罪的主体是年满14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查看全文

未经许可擅自借用他人财产

侵占罪是指非法占有他人财物、遗忘物或埋藏物,并拒不退还的行为。数额较大者可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者可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于非法占有他人遗忘物或埋藏物并拒不交出者,同样适用上述规...查看全文

拿走他人财物是否违法?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或保管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抢夺财物的行为。抢劫罪的主体是年满14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查看全文

未经同意擅自拿别人物品是否违法?

盗窃罪的刑罚根据数额大小和情节轻重而定。数额较大、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等行为将受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较小者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受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查看全文

未经允许拿走他人财物,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盗窃行为涉及法律,根据物品价值和犯罪情节的不同,刑罚也有所不同。盗窃数额较大、多次盗窃、携带凶器、入户盗窃或扒窃等行为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罚金,最高可判无期徒刑。对于被盗财物的价值,可以通过有效价格证明或委托估...查看全文

父母未经孩子同意擅自拿走其物品是否违法?

私自带走孩子违法涉嫌犯罪,监护人需负责保护责任。父母偷拿子女物品构成盗窃罪,建议沟通解决。孩子偷拿家人财物需谅解,如需追究刑事责任应从宽处理。盗窃公私财物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罚金,数额巨大或有特别严重情节处十年以上徒刑或没收财产。...查看全文

未经过他人允许拿取他人财物?

律师分析: 是犯法的,涉嫌盗窃罪。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但如果价值数额较小,达不到刑法规定的量刑标准,则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查看全文

未经过他人允许拿取他人财物

是犯法的,涉嫌盗窃罪。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但如果价值数额较小,达不到刑法规定的量刑标准,则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查看全文

未经他人允许私自动用他人物品,是否违法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财产权、人身自由和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搜查和侵入。搜查权仅属于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其他单位和个人无权进行搜查。...查看全文

未经许可偷拿他人物品是否犯罪?

私自拿别人东西是否犯法,主要看东西价值。涉嫌盗窃罪的行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金额少按治安案件处理,金额大或存在法定情节则涉嫌盗窃罪,处以刑法并处罚金。个人拿走他人...查看全文

未经允许私自借用他人物品是否违法?

未经允许动别人东西属于违法行为,可能构成侵权、盗窃或侵占罪。未经允许拍照也可能侵犯他人肖像权,除非符合特定情况下的合理使用。捡到他人东西可以协商索要报酬,但过高索要或使用威胁手段是违法的。失主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追回失物。根据民法典和...查看全文

未经主人允许私自拿走物品?

律师分析: 国家法律明文规定,未经公安部门批准,任何人均不得随意搜查、没收公民的私人物品,违者属违法行为,私自拿走物品,涉嫌了盗窃罪。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能。 【法律依据】: ...查看全文

未经允许擅自拿别人物品的行为

盗窃与盗用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具备非法占有目的。盗窃属于违法犯罪,金额少则按治安案件处理;盗用则更多涉及民事纠纷,可能需要进行民事赔偿。事实认定是关键,认定为盗窃较为麻烦,认定为盗用则较为常见。...查看全文

他人创作小说时,未经允许擅自使用是否违法?

未经原作者允许改写别人的小说属于侵权行为,包括未经许可使用作品、改编作品和侵犯署名权。即使只是在自己电脑或手写纸上改写,也已构成侵权,只是因未发布而未造成实际侵权。尊重原创作者的创作和劳动是原则,商业使用需得到作者同意。...查看全文

未经允许擅自借用他人财物会触犯哪些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侵权法》规定,私自翻别人的东西侵害他人的所有权属于侵权行为,被侵害者可以要求侵害者承担侵权责任并接受相应惩罚。隐私权是自然人的人格权,包括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生活信息,未经公开且不愿意公开披露的信息构成隐私。侵害...查看全文

未经许可擅自取水违法吗

一、非法取水是否构成刑事犯罪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取水的、未依照批准的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处二万元以上十万...查看全文

未经过允许,拿他人财物抵债

债权人拿走债务人财物抵债哪些事 1、债权人能否拉走债务人的物品抵债应依情况而定。在未经债务人的许可下强行拿走,是违法的。债务人在场并未拒绝或阻拦的,可以视为债务人默许债权人实施上述行为。债权人不承担法律责任。 2、法律依据《民法典...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