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宪法的制定背景和目的

律师回答
摘要:中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保障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促进了人权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宪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其他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主体是人民。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我国宪法谁制定的作用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保障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宪法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宪法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宪法是每一个民主国家最根本的法的渊源,其法律地位和效力是最高的。中国宪法是由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延伸阅读
我国宪法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适应
我国宪法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适应是一个涉及我国法律体系发展的重要议题。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宪法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演变,以适应社会变革和法治进程的需要。从最初的1954年宪法到现行的1982年宪法,我国宪法在不断完善中体现了国家制度和法治建设的进步。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我国宪法不仅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体现了人民权益的保障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宪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现实的需要。因此,我国宪法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旨在保障国家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结语: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保障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推动了人权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国宪法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旨在保障国家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福祉。作为最高法律的渊源,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其他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中国宪法体现了国家制度和法治建设的进步,是我国法律体系发展的重要议题。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档案法立法背景和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查看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立法背景与目的

该段内容介绍了我国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充分发挥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以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颁布的《森林法》。该法规范了在我国领域内从事森林、林木的培育种植...查看全文

我国宪法是谁制定的?

律师分析: 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该宪法4章共106条,是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的基础上,根据国...查看全文

征信管理条例的立法背景和目的

《征信业管理条例》旨在规范中国境内的征信业务,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该条例适用于从事征信业务及相关活动的机构,包括对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加工以及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务等。...查看全文

我国目前的现行宪法

一、我国现行宪法是什么法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现行《宪法》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查看全文

我国宪法的制定责任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多个领域。...查看全文

我国宪法制定权的归属

我国宪法的主旨是:我国宪法制定的主体是人民,而制宪机关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全体人民享有制宪权,是制宪主体,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享有制宪权,而是制宪机关。...查看全文

我国宪法哪一年制定的

我国先后在1954年、1975年、1978年和1982年制订过四部宪法。1982年宪法中的部分条款,后来又有修改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查看全文

反间谍法立法背景与目的

反间谍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防范、制止和惩治间谍行为,维护国家安全。反间谍工作坚持中央统一领导,公开与秘密工作相结合,专门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积极防御,依法惩治。国家安全机关是主管机关,其他有关部门和军队部门按职责分工密切配合,依法开展...查看全文

医疗限制的法律依据和背景

精神病人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严重威胁人身安全,经法定程序鉴定不负刑事责任,但有可能继续危害社会的,可以强制医疗。人民法院受理强制医疗申请后,需组成合议庭审理,通知被申请人或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参加。如未委托代理人,法院应通知法...查看全文

时代背景与远景目标的概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五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我国正迈入新发展阶段。...查看全文

保释规则的制定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有严重疾病、怀孕或正在哺乳婴儿、生活不能自理但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可以暂予监外执行。无期徒刑罪犯如果怀孕或正在哺乳婴儿也可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可能危害社会或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确有严重疾...查看全文

安全生产法立法背景及目的

《安全生产法》的立法目的是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制裁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该法对全面加强我国安全生产法制建设,提高全民族的安全法律意识,规范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强...查看全文

政府采购法立法背景与目的

政府采购的规范与提高效益,维护国家和社会利益,以及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重要目标。政府采购应遵循市场规则,防止不平等和不诚信的行为。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能够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同时,政府...查看全文

药品管理法立法背景及目的

药品管理法的主旨是维护公众健康和用药安全的合法权益,确立医药事业的准则和规范,加强药品监督,提高药品质量,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现药政管理的法制化。...查看全文

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制度

法律分析: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是对的。宪法是我国各个法律的母法,也是我国的基本大法,它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以及经济制度,和改革开发的基本的目标和目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查看全文

了解拆迁项目的背景

主要包括拆迁项目的性质,是属于集体土地上的拆迁,还是国有土地上的拆迁?拆迁的主体是谁,项目的规划内容是什么?拆迁的期限,拆迁的规模、是否和公共利益相关联?拆迁的补偿总额是多少?(这对企业客户确定心理价位很重要)项目是否得到区、县及...查看全文

我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机关有哪些

法律解析: 我国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六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修改宪法; (二)监督宪法的实施; (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查看全文

我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机关有哪些

法律分析:我国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六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一)修改宪法;(二)监督宪法的实施;(三)...查看全文

我国宪法由谁制定

律师分析:我国的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六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一)修改宪法;(二)监督宪法的实施;(三)制定和...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