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一个人判死刑吗?

律师回答

法律分析:一、杀一个人判死刑吗?
杀人不一定会判死刑,可能会判死刑的情况如下:
二、行为人犯故意杀人罪,导致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行为人没有法定从从轻情节。
1、要求行为人实施的是故意杀人行为。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有导致被害人死亡的可能性。例如:用用拳头猛击被害让你头部,导致被害人死亡的,该行为就可以被认定是故意杀人的行为。如果行为人击打的是被害人的腿部,导致被害人没有站稳摔倒,头部触地死亡的,就不能认定为该行为故意杀人行为。
(1)我国法律只对“故意杀人”行为,设定了死刑的刑罚。首先故意杀人可以分为直接的故意杀人和间接故意杀人,显然直接的故意杀人,其主观恶意更强一些。例如:行为人和物业收费员起了冲突,行为人不交物业费,物业保安不让走,行为人猛踩油门向物业保安冲过去,结果可能有二种,一种是直接导致物业保安的死亡,另一种是导致物业保安的受伤;如果是前者一般会认为行为人是故意杀人罪,如果是后者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还不好说。
(2)因为故意是行为人实施行为时一种主观心里状态,人的主观心里状态,我们无法判断,需要从客观的行为来判断行为人实施行为的主观心里。就故意而言,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对结果的出现保持一种希望的心里态度,而间接故意是指对结果的出现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结果出现我高兴,结果不出现我也不反对。就上面的这个案例而言,我们至少可以判断出行为人对死亡结果的出现是一种放任的心里态度,可以定故意杀人罪。
(3)对于后一种结果,辩护人很有可能抗辩说,行为人没有杀了的故意,行为人只是向吓唬对方,结果是由于操作失控导致的车子启动了,内心并没有想真的撞向行为人。即便最后法院认定行为人的故意杀人罪成立,那也是未遂,不会判处死刑。
(4)对于某些故意杀人罪,由于事出有因,一般也不会判处行为人死刑。例如在一起强奸案中,行为人被强奸,整个强奸行为已经结束后,行为人趁被害人不注意,用石头猛砸被害人头部,导致被害人死亡。行为人的行为毫无疑问是故意杀人罪,但是一般也不会判处死刑。
2、行为人杀人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3、死亡结果是行为人积极追求的结果。如果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不是行为人所积极追求的,也就不能认为行为人在主观上有杀人的故意,死亡结果的出现是意外,只能说明行为人在主观上存在过失。
4、不存在其他法定的从轻、减轻的法定量刑情节。如果出现了法定的应当减轻的处罚的情形,比如重大立功,也不能判处死刑。
三、行为人实施了多起杀人行为,虽然有法定从轻情节,还是会被判处死刑。
四、行为人虽然实施了杀人行为,但是没有导致死亡的结果,大概率不会被判死刑。
1、行为人虽然实施了杀人行为,但是没有将人杀死,即行为人构成了故意杀罪未遂,在没有其他的法定的从重情节下,一般不会判处死刑;
2、行为人虽然实施了杀人行为,但是后来中止自己的杀人行为,将被害人积极送往医院救治,被害人被救活的,虽然成立故意杀罪,但属于故意杀人中止,应当减轻处罚。
3、行为人的杀人行为还处于预备阶段就被抓获的,虽然也成立故意杀人罪,但也不会判处死刑。
五、判处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
1、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后,才能生效;
2、判处死缓的,需要高级人民法院进行复核,才能生效。
六、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法院为中级人民法院。

法律依据:【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杀一个人判死刑吗?

故意杀人罪的处罚根据自首情节可以减轻,一般不会判处死刑。积极赔偿被害人并取得谅解可以减少刑期,赔偿数额、能力、认罪、悔罪程度等也会被综合考虑。抢劫、强奸等严重犯罪应从严处理。...查看全文

杀一个人会被判死刑吗

杀一个人会被判故意杀人罪,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但对于有自首情节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一般不会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查看全文

杀一个人自首的话会判死刑吗

要看具体情况。如果虽有自首情节,但犯罪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罪行极其严重的,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附带赔偿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亲属各项民事赔偿。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查看全文

杀一个人如果自首会判死刑吗

法律分析:杀一个人如果自首,是否会被判死刑要根据犯罪的情节确定,如果犯罪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罪行极其严重的,即使自首也应判处死刑。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法律依据:《《中华人...查看全文

杀一个人如果自首会判死刑的吗

自首在刑事案件中的处罚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犯罪手段残忍、情节恶劣且罪行严重,应判处死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赔偿被害人亲属。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尤其是积极赔偿被害人家属并获得谅解的情况下。故意杀人的刑罚可为...查看全文

杀一个会被判死刑吗

法律分析:杀一个人,最高刑事制裁就是死刑,有可能会被判死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查看全文

杀一个会被判死刑吗

法律分析:杀一个人,最高刑事制裁就是死刑,有可能会被判死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查看全文

杀人一定判死刑吗

关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案件要准确把握故意杀人犯罪适用死刑的标准。对故意杀人犯罪是否判处死刑,不仅要看是否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结果,还要综合考虑案件的全部情况。对于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故意杀人犯罪,适用死刑一定要十分...查看全文

杀人一定判死刑吗?

法律解析: 关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案件要准确把握故意杀人犯罪适用死刑的标准。对故意杀人犯罪是否判处死刑,不仅要看是否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结果,还要综合考虑案件的全部情况。对于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故意杀人犯罪,适用死...查看全文

杀人一定判死刑吗?

律师分析: 关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案件要准确把握故意杀人犯罪适用死刑的标准。对故意杀人犯罪是否判处死刑,不仅要看是否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结果,还要综合考虑案件的全部情况。对于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故意杀人犯罪,适用死...查看全文

杀人一定判死刑吗

法律分析:杀人并非一定要判死刑。根据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的,情节较轻的,可以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另外,对于犯罪时未满18周岁的人,不能适用死刑。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也不能对其适用死刑。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杀人一定要判死刑吗

法律分析:杀人不是一定要判死刑。构成故意杀人罪的,一般对行为人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查看全文

杀了一个人会不会判死刑

杀人了就一定要判死刑吗 答案是不一定,应该分情况对待。杀人这一行为,根据主观方面可以分为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 1、我国《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查看全文

杀人判死刑吗

法律分析:杀人可能判死刑。根据《刑法》的规定,构成故意杀人罪的,一般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故意杀人罪在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查看全文

杀了两个人会判死刑吗

法律分析:杀了两个人是可能会判死刑的。杀了两个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一般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故意杀人罪是实害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本罪,就应当立案追诉。法律依据:_x00...查看全文

杀了两个人会判死刑吗

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如果行为人故意杀害两个人的,并且造成一人或者两人死亡的,是属于罪行极其严重的情形,是可以判处死刑的。 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查看全文

杀了三个人要判死刑吗

法律分析:行为人杀死三个人的,很有可能会判死刑,因为这种情况十分恶劣,后果极端严重。《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查看全文

杀人了一定会判死刑吗

法律分析:杀人了不是一定会判死刑,杀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一般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一般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是实害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本罪,就应当立案追诉。...查看全文

杀人了一定会判死刑吗

法律解析: 答案是不一定,应该分情况对待。杀人这一行为,根据主观方面可以分为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查看全文

杀人就一定会判死刑吗

法律分析:杀人不一定会判死刑。判处的刑罚,应根据具体的犯罪情节和量刑情节确定。故意杀人的量刑标准是:一般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邓煦

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

认证律师合同纠纷、合同纠纷

已服务121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