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时撒谎,是否属于诈骗,应充分考虑行为人借钱时的主观故意、有无偿还能力以及对所借款项的使用情况等综合因素。如果借钱时根本就没想着要归还,真实意图是不归还,这就是要占为己有,就是诈骗了;如果撒谎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能够顺利借到钱,内心还是要归还借款的,那就不是占为己有,就不是诈骗。
一、欠钱不还是刑事犯罪吗
欠钱不还一般情况下属于民事纠纷,不构成犯罪,报警的话,公安也只会建议到法院起诉,只有在特定情形下才构成犯罪。
首先,可能构成诈骗罪,如果在借钱时主观方面就抱着不想归还的心理,客观上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使他人产生错误认识而借钱,数额较大就构成诈骗罪,在认定是否构成诈骗罪时,由于与民间借贷很相似,司法机关都会严格审查,会综合考虑主观心理(是否有非法占有目的)、偿还债务能力(是否明明没有偿还能力,还去借钱)、借款用途(是否借钱后用于赌博、挥霍等),只有形成完整证据链是才能认定为诈骗罪,在很多地方在立案前只要归还钱款,就认为不具有不想归还的故意,不构成诈骗罪。
其次,如果借钱时打算还,借钱后不打算还,那能否构成侵占罪呢,侵占罪指将他人代为保管财物,拒不交出或者拒不归还的行为,其中包括他人借用的财物,这时他人对财物有占有权,没有所有权,但如果借是钱的话就比较特殊,法律规定钱转移了占有就转移了所有,把钱交给了对方,这部分钱已经是欠款方的了,只是欠款方有偿还债务的义务,侵占罪要求将占有变为非法所有,所以欠钱不还不能认定为侵占罪。
最后,欠钱不还可能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通过法院生效判决裁定,欠债人有能力归还欠款,却拒不归还,如果情节严重,就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所以,欠钱不还在一般情形下是不构成犯罪的,碰到欠钱不还的民事纠纷,应当通过协商、调解等多种方式解决,必要时可以用法律武器(申请支付令、诉讼等)来维护自身权益。
二、恶意借钱不还多少
是不是诈骗和借钱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行为人在借钱时就具有不归还的意图,在借款时采用了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手段,如虚构借款用于某种投资或营利性的活动,导致出借人产生错误的认识,误信行为人有还款的能力,在借到钱后,行为人在使用上毫无顾虑和节制,就可以算诈骗,否则不算诈骗。一般遭遇借钱不还的,向对方催收后依旧不还的,应当及时起诉。《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三、恶意诈骗信贷的认定标准是怎样的?
1、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即行为人在借钱时就具有不归还的意图。诈骗罪以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主观构成要件的,因此,诈骗人“借钱”只是其虚构的幌子,主观上根本没有归还的意图。
2、在借款时都会采用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手段,导致被害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如虚构借款用于某种投资或营利性的活动,又如虚构自已的财务状况,使被害人误信其有归还的能力。
3、在骗得财物后不会考虑归还财物,因此在财物的使用上毫无顾虑和节制,直接造成财物的灭失,如将借款用于赌博、吸毒或个人挥霍。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