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权公证:法定继承人是否需要?

律师回答
摘要:遗产继承需要公证,办理房屋继承公证需提供相关证件,包括死者的死亡证明、房屋产权证明、法定继承人证明、放弃继承书及继承人身份证。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等。唯一法定继承人可以放弃继承,但需在遗产处理前书面表示。继承发生于被继承人死亡时,继承人放弃的是已继承财产的所有权。继承中的物权变动在继承开始时生效。
遗产继承唯一的法定继承人是需要公证的。在办理房屋继承公证时,需要的证件有死者的死亡证明、房屋的产权证明或其他凭证、到村委会或者居委会开法定继承人的证明文件、其他合法继承人的放弃遗产继承的承诺书以及继承人的身份证件。
一、遗产继承唯一法定继承人还用公证吗
需要公证,需要办理亲属关系证明然后公证这个证明,当然,如果你们的户籍在一个户口本上,可以不用公证亲属关系,但是如果办理房产过户,需要继承遗产公证。
房产继承需要公证处开据公证书以及两个证明和两个证件:
(一)要到派出所开死者的死亡证明。
(二)该套房屋的产权证明或其他凭证;
(三)要到死者所在单位(或者居委会、村委会)开法定继承人证明。内容主要包括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的姓名和死者的父母是否已经过世等。
(四)如果法定继承人不只一个,而房产只过户给其中一人的话,需要其他人的书面同意,表示放弃对房产的继承。
(五)继承人的身份证件。
二、法定继承人范围如何确定
法定继承人范围的确定方式:
(一)第一顺位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二)第二顺位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三、唯一法定继承人可以随时放弃继承吗
可以放弃继承,我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四条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以书面形式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六十日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受遗赠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
根据《民法典》,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可以理解为,继承的发生是以被继承人死亡(生理死亡或被宣告死亡)为法定要件,不以继承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继承人放弃继承,放弃的应该是已经继承的财产的所有权。理由是继承在被继承人死亡时就已经发生,而此时,财产已经发生转移,只不过是在分割前由继承人共同共有。这一观点是比较正确的,持此观点者有法条依据,也可由学理所得出。“因继承发生的物权变动,在继承开始时生效。在继承的情形下,依法律关系的基本原则,遗物的所有权以及其他权利在继承开始时已经发生了转移。故继承中的物权变动,只能是在继承的事实条件成就时直接生效。”
延伸阅读
结语:综上所述,遗产继承的唯一法定继承人需要进行公证。办理房屋继承公证时,需提供死者的死亡证明、房屋产权证明或其他凭证、法定继承人的证明文件、其他合法继承人的放弃继承承诺书及继承人的身份证件。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唯一法定继承人可以随时放弃继承,但需在遗产处理前以书面形式表示。根据民法典,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继承人放弃的是已经继承的财产所有权。因此,继承中的物权变动在继承开始时生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章 继承 第三十一条 法定继承,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经常居所地法律,但不动产法定继承,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章 继承 第三十三条 遗嘱效力,适用遗嘱人立遗嘱时或者死亡时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国籍国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章 遗嘱继承和遗赠 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条 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急情况消除后,遗嘱人能够以书面或者录音录像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法定继承是否需要办理继承权公证

法律分析:法定继承需要办理继承权公证,需要提交被继承人的死亡证明、财产证明、亲属关系证明、身份证复印件、结婚证以及户口簿等资料。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若是公证遗嘱便不再需要办理继承权公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查看全文

遗产继承:法定继承人是否需要公证?

房产继承需要办理公证,包括公证亲属关系和继承遗产。办理房产过户需要提供死者的死亡证明、房产证明和法定继承人证明。如果有多个继承人但只过户给其中一人,需要其他人书面同意放弃继承权。遗产分配原则是同一顺序继承人一般均等分配,但特殊情况...查看全文

遗嘱继承:法定继承人是否需要公证?

房产继承需要公证和相关证明文件。遗产分配原则是同一顺序继承人一般均等分配遗产,但特殊情况下可以多分或少分。有扶养能力和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可不分或少分遗产。继承人可协商不均等分配。...查看全文

继承人放弃继承权是否需要公证

放弃继承权的相关声明不是必须要办理公证,当事人自愿放弃继承权,并且有书面凭证的话,不办理公证也受到法律保护。我国民法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以书面形式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受遗...查看全文

继承人放弃继承权是否需要公证?

放弃继承权的声明不必办理公证,只要有书面凭证,自愿放弃继承权也受法律保护。继承开始后,继承人需在遗产处理前以书面形式表示放弃继承,否则视为接受继承。...查看全文

法定继承是否需要办理继承公证

法定继承不一定要公证,公证不是必要条件。法定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与遗嘱继承相对,又称无遗嘱继承,指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查看全文

法定继承股权是否需要公证

法律分析:依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的股东死亡后,合法的继承人是有权继承股权的,但公司章程有规定的除外,但继承股权的不一定要办理公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七十三条 依照本法第七十一...查看全文

法定继承股权是否需要公证

法律分析:法定继承股权原则上不需要公证。但是若是公司章程中有其他的限制性规定,按照公司章程执行。因为有限公司更具有人合性。股权向第三人转让需要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查看全文

法定继承是否还需要办理继承公证

法定继承遗产需办理公证,但对于股票、基金等遗产,必须进行公证,其他遗产只要继承人明确放弃继承并签署声明,可不办公证。民法典规定同一顺序继承人应均等继承,但对有困难且无劳动能力者应照顾,对尽主要扶养义务或共同生活者可多分,有扶养能力...查看全文

继承人放弃继承是否需要公证

放弃继承权的声明不需要公证,只要有书面凭证就受到法律保护。民法规定,继承人要在遗产处理前书面表示放弃继承权,否则视为接受继承。受遗赠人应在六十天内表示接受或放弃,否则视为放弃受遗赠。...查看全文

公证遗嘱继承人是否需要办理继承权公证

不一定需要办理继承权公证。公证并非遗嘱有效的法定条件,未经公证的遗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也具备法律效力。...查看全文

法定继承是否需要公证

法定继承是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规定继承人的一种方式,不需要公证。法定继承包括继承人的范围、顺序、遗产份额和分配原则。...查看全文

法定继承是否需要公证

法律分析:法定继承不需要公证,满足以下条件也是有效的:_x000D_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_x000D_ (二)意思表示真实;_x000D_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查看全文

法定继承是否需要公证?

律师分析: 法定继承不一定要公证,公证不是必要条件。法定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查看全文

继承股权是否需要公证?

一般情况下股权的继承不一定需要公证的。我国相关法律对于股权的转让是否公证没有强制性的规定。在生活中股权的转让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系列的纠纷,在股权转让时办理公证是有好处的。公司股权的财产性决定了股权继承的可行性。当公证申请人办理的...查看全文

继承人放弃继承权需要公证吗

法律分析: 法律没有规定放弃遗产需要进行公证,是否公证全凭继承人的自愿,公证只是证明效力大一些。但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以书面形式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四条 继承开始...查看全文

继承人放弃继承权需要公证吗?

法律分析: 继承人放弃继承权不是必须公证的,即是否公证全凭继承人的自愿。公证只是证明效力大一些。法律虽然允许公民自愿放弃,但放弃继承权应当依法做出明确的意思表示。放弃继承权公证后一般不能撤销。 法律依据: 《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二...查看全文

法定继承人是否一定要继承

中国法律规定,法定继承人可以放弃继承,但需要书面表示。继承人应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继承财产,不一定需要继承。...查看全文

法定继承是否要公证

根据要求,以下是对所提供段落的70-80字摘要: 法定继承的遗产转让需要进行继承公证,而其他遗产,只要继承人达成一致意见,就无需公证。继承公证所需材料包括身份证明(如居民身份证、户口簿、社保卡等),若由代理人代为申请,则还需提供有...查看全文

法定继承遗产是否需要公证

法律分析: 法定继承遗产不一定需要公证。公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遗产纠纷,若是继承人之间对于继承的财产有明确的划分,并且都能按照约定履行义务的,则可以不公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_x000D_ 遗产...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