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合同撤销的申请期限是多长?

律师回答
摘要:民法典中申请合同撤销的期限为一年,起算点是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计算。如果在期限内未行使撤销权,则撤销权消失。撤销权的行使可以通过诉讼或仲裁,也可以通过双方协商直接达成撤销合同的后果。撤销权是一种形成权,无需相对人同意。
一、民法典中申请合同撤销需要多久
民法典中关于申请合同撤销需要多久并未作出具体规定,但合同撤销权的行使期间为1年,其起算点是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计算。
为了平衡和保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以及维护市场交易的安全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赋予了当事人撤销权,但撤销权的行使并非是无时间限制的权利,它有着法律规定的行使期间。如果撤销权人在该期间内未行使撤销权,则其撤销权消灭,当事人不得再以存在撤销事由为理由,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条【撤销权的消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强制性规定及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二、如何申请撤销合同
合同撤销权的行使,必须由享有撤销权主体资格的人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提起请求,由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依法立案、审理并作出撤销合同的裁判;另一种观点认为,合同撤销权的行使,不一定必须通过诉讼、仲裁的方式。如果撤销权人主动向对方作出撤销的意思表示,而对方未表示异议,则可以直接发生撤销合同的后果。如果对撤销问题双方产生争议,则必须提起诉讼或仲裁,要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予以裁决。因为合同撤销权在性质上也属于一种形成权,因而根据形成权的特点,撤销权的行使,为撤销权人单方的行为,无须相对人表示同意。
延伸阅读
结语:合同撤销权是一项重要的法律保护措施,它平衡了合同双方的利益,维护了市场交易的安全和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根据《民法典》规定,申请合同撤销的行使期间为1年,起算点是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计算。如果在行使期限内未行使撤销权,则撤销权消灭,当事人不得再以撤销事由为理由请求撤销合同。撤销权的行使可以通过诉讼或仲裁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当事人之间的协商达成一致。撤销权的行使是撤销权人单方的行为,无需相对人的同意。合同撤销权的设立和行使,为维护合同交易的公平性和合法性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章 合同的履行 第五百三十二条 合同生效后,当事人不得因姓名、名称的变更或者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承办人的变动而不履行合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章 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第五百四十四条 当事人对合同变更的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推定为未变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合同的订立 第四百七十一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取要约、承诺方式或者其他方式。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民法典中合同撤销权的期限多长

根据民法典规定,合同撤销权的期限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计算。为确保诚实信用原则和交易安全,当事人应尽快行使撤销权,以便尽早确定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查看全文

民法典可撤销合同的期限是多长时间

法律分析:可撤销的期限是: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可以撤销;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可以撤销;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可以撤销;法定其他情形等。...查看全文

民法典规定合同撤销权的期限是多长?

《民法典》规定合同撤销权的期限有: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可以撤销;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可以撤销;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可以撤销;法定其他情形等。当事人自民事...查看全文

民法典规定合同撤销权的期限多长

法律分析:《民法典》规定合同撤销权的期限有: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可以撤销;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可以撤销;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可以撤销;法定其他情...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合同撤销的时限是多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申请撤销合同的当事人应在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申请撤销,超过5年则撤销权消失。可撤销合同范围包括重大误解、显失公平、乘人之危、欺诈和胁迫等情形。...查看全文

民法典:网签合同撤销申请的时限是多久?

《民法典》规定,网签合同可在一年内申请撤销,超过5年则丧失撤销权;效力待定合同以无效为原则,可变更可撤销合同以有效为原则,申请权由有权机构行使。...查看全文

民法典合同撤销诉讼的审理期限是多长?

合同撤销官司时间限制:根据民法典,普通程序审理合同撤销案件的期限为6个月,简易程序审理的期限为3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审限。合同撤销的情形包括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和乘人之危。...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赠与合同撤销诉讼的期限是多长?

民法典规定赠与合同撤销期为一年,赠与合同的终止事由包括任意撤销、法定撤销和法定解除。赠与人在赠与财产权转移前可任意撤销,但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和公证的赠与合同除外。赠与人在受赠人严重侵害、不履行扶养义务或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撤销合同期限是多久

民法规定可撤销合同是一种可变更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但其效力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是一种相对无效的合同。可撤销的期限为一年或九十天,当事人受胁迫等情况也可以撤销合同。...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合同撤销权的期限是多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合同撤销权的行使期限为一年,起算点是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如果在期限内未行使撤销权,则撤销权消灭。撤销权的最长期限为五年,起算点是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重大误解构成的条件包括对合同主要内容的重大误...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规定的合同撤销权期限是多长时间?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一)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申请合同撤销需要多久,如何申请撤销合同

合同撤销权行使期间为1年,起算点是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计算。撤销权的消灭有时间限制,如一年内未行使撤销权,撤销权消灭。申请撤销合同可通过诉讼、仲裁或双方协商。撤销权人可直接向对方作出撤销表示,对方未表示异议即可生效。如双...查看全文

民法典可撤销合同期限

法律分析:对于可撤销合同,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查看全文

民法典可撤销合同期限?

律师分析: 对于可撤销合同,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撤销合同撤销权的期限是多长

1)可撤销合同撤销权的期限是一年,基于重大误解的撤销权期限为九十日;2)合同撤销权期限过了就不能再解除合同。 合同撤销权的期限和条件。 合同撤销权的期限为一年,基于重大误解的期限为九十日,期限过后不能再解除合同。...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赠与合同撤销期限是多久?

赠与合同的撤销期限及限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当事人发现赠与合同有可撤销情形时,一般应在一年内行使撤销权。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的情形包括严重侵害赠与人权益、不履行扶养义务等,撤销权行使期限为一年。对于已转移权利的赠与财...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申请合同撤销需要多久

《民法典》规定,签订的合同出现可撤销情形时,撤销权消灭需满足一定时间限制。另外,在合同效力纠纷诉讼程序中,需要确定诉讼管辖法院、书写起诉状并整理相关诉讼材料、进行法庭辩论质证以及判决生效阶段。...查看全文

民法典规定赠与合同的撤销期限为多长时间

赠与合同撤销权的行使期限有三种:第一种是:在财产权利转移之前,赠与人都可以撤销赠与。但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第二种是: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撤销欺诈合同的期限

撤销欺诈合同的期限和欺诈合同遭受损失的赔偿要求。根据民法典规定,受欺诈方可以在一年内申请撤销欺诈合同,合同被撤销后无效。对方欺诈订立合同并导致实际损失的,可以主张赔偿。欺诈合同包括虚假质量、商品标识、合同主体、宣传、价格等行为。赔...查看全文

合同可撤销的期限是多长

法律分析: 合同可撤销的期限一般是1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重大误解的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90日内行使。此外合同订立起5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也消灭。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