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联可以做伤残鉴定吗

律师回答

法律分析:一、残联可以做伤残鉴定吗
残联出具的残疾证不能作为伤残登记的鉴定结论。建议你通过法定的程序进行司法鉴定,然后提起诉讼。
二、工伤伤残等级鉴定时间
(一)器官损伤。器官损伤是工伤造成某人体器官肢体的直接损伤或者缺失,如手被机器绞断等,另外,由于器官功能严重衰竭、肢体严重损伤、感染而采取的器官切除和截肢手术也可以包括在器官损伤中。虽然器官的损伤缺失较为直观和具体,评定分级也有严格清晰的限定,在损伤发生或者器官切除、修补时就可以决定伤残等级。
(二)功能障碍。《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在总则部分规定:“对功能障碍的判定,应以评定伤残等级技术鉴定时的医疗检查结果为依据”。
(三)职业病损伤。同意外事故造成的工伤致残不一样,职业病对人体的损害主要是内科伤害,而且病情可能在不同时间有变化,很难有准确的医疗终止期。《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规定:“本标准所列各类血液病,内分泌及免疫功能低下及慢性中毒性肝病等,病情常有变化,对已进行过评残,经继续治疗后残情发生变化者应按国家社会保险法规的要求,对残情重新进行评级。”
三、伤残评定与伤情鉴定有什么区别
两者之间的联系或曰相同点:
(一)都需要由具有相应资格的专业人员进行。
(二)都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
(三)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在受害人重伤的情况下,往往同时会出现受害人残疾,即两者经常同时出现。
(四)作为案件中的证据之一,评定结论和鉴定结论的法律地位相等。
两者之间的区别或不同点:
(一)确定的时间不同。伤情鉴定在伤情发生后即应进行,而伤残评定则应在治疗终结后进行,这是因为两者的评价基础不一样。
(二)目的不同。伤残评定主要在于评判治疗终结后的伤残程度,即对受害人工作、生活、社交能力的影响程度,而伤情鉴定在于确定损伤本身的严重程度。鉴于其目的不同,因此,反映在损伤程度和伤残程度的评定上是有一定区别的,也就是说,可以被鉴定为重伤的不一定构成伤残。因为有些损伤本身可能很严重,但经过治疗后可能痊愈而不影响功能。
(三)标准依据不同。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伤残评定的依据的标准是《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GB18667-2002》,属于强制性国家标准;而伤情鉴定,目前依据的是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联合制定的《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和《人体重伤鉴定标准》。这是文件依据的不同。而上述标准制定时所参照的医学或生理依据也不同。
(四)使用目的不同。伤残评定结论多用来确定民事赔偿责任,而伤情鉴定则多用来确定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比如,交通事故大小的划分,即是以轻、重伤或死亡多少人来划定的。
(五)等级划分不同。伤残评定根据对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影响的程度划分为I级(1级)至X级(10级),伤情鉴定则根据损伤本身的严重程度划分为轻微伤、轻伤和重伤。

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工伤认定申请表;(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伤残鉴定可以做假吗?

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过程中,运用科学技术或专门知识对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伤残鉴定也是司法鉴定的一种,由合格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不存在造假的可能。...查看全文

工伤可以不做伤残鉴定吗?

律师分析: 认定工伤后不一定要做伤残鉴定,如果认定为工伤后,经过医疗治疗后,实际没有影响肢体功能障碍,达不到伤残标准,则可以不用做鉴定,前提是单位、个人都没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如果有一方不同意,则最终还是需要经过伤残鉴定的环节,出...查看全文

工伤可以不做伤残鉴定吗

认定工伤后不一定要做伤残鉴定,如果认定为工伤后,经过医疗治疗后,实际没有影响肢体功能障碍,达不到伤残标准,则可以不用做鉴定,前提是单位、个人都没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如果有一方不同意,则最终还是需要经过伤残鉴定的环节,出具是否构成伤...查看全文

伤残鉴定可以做两次吗

伤残鉴定可以申请几次 两次,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伤残鉴定)。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六条之规定,申请鉴定的单位或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做出的鉴定结论...查看全文

伤残鉴定可以提前做吗

法律分析:伤残鉴定一般不可以提前做。当事人因交通事故致残的,在治疗终结后,应当由具有资格的伤残鉴定机构评定伤残等级。法律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九十二条_x000D_ 因确定损害赔偿...查看全文

个人可以做伤残鉴定吗

个人可以做伤残鉴定吗      一般的,伤残鉴定机构不接受个人的委托。如果自己委托鉴定机构做了伤残鉴定,这个鉴定提交到法庭的话...查看全文

个人可以做伤残鉴定吗

法律分析: 个人和用人单位都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的流程进行工伤等级和劳动能力鉴定。但若未被认定为是属于工伤的,则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不接受鉴定申请。职工有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醉酒导致伤亡的;自残或者自杀情形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查看全文

伤残鉴定随时可以做吗

伤残鉴定并非随时可进行。该项鉴定属于司法鉴定,虽然申请无时间限制,但特殊情况除外。例如,交通事故伤残鉴定需在公安交管部门调查结束后的三天内委托进行。伤残鉴定也属于劳动能力鉴定,工伤职工需在伤情相对稳定或停工留薪期满后申请。...查看全文

私人可以做伤残鉴定吗

私人申请伤残鉴定仅限于工伤事故,对刑事方面的伤残鉴定无权申请。即使自己委托鉴定机构,法院也要求重新鉴定。确定鉴定机构有协商选择和摇号抽取两种方式。鉴定意见经邮寄送达法院,任何一方可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异议。...查看全文

自己可以做伤残鉴定吗?

法律解析: 自己能办理工伤鉴定,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查看全文

伤残鉴定可以做两次吗

法律分析:伤残鉴定可以做两次,法律没有规定做伤残鉴定的次数。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六条_x000D_ 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查看全文

伤残鉴定可以做两次吗

法律分析: 伤残鉴定经当事人申请可以做两次,法律没有规定做伤残鉴定的次数。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查看全文

伤残鉴定可以自己做吗

伤残鉴定是可以自己去做的,劳动者只要携带相关的病历资料以及相关资料到当地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做伤残鉴定即可。1、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劳动局)申请工伤认定,公司需要在事故发生的一个月内申报,如果公司不申请,则工伤职...查看全文

医院可以做伤残鉴定吗

法律分析:医院是可以做伤残鉴定的。如果职工患上职业病的,医院可以出具相关的鉴定意见;而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如果需要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的,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也是应当予以协助的。所以医院可以做鉴定。...查看全文

伤残鉴定可以自己做吗

劳动者可以自行携带相关资料到当地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进行伤残鉴定。申请工伤认定需提交相关材料,如工伤认定申请表、劳动关系证明、医疗诊断证明等。治疗后若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应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并根据伤残等级获得相应补偿。若缺乏劳动关系...查看全文

骨折可以做鉴定伤残吗

法律分析:劳动者因工伤导致骨折的,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如果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可以做伤残鉴定。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导致骨折,人体组织器官结构破坏或者功能障碍,以及个体在现代临床医疗条件下难以恢复的生活、工作、社会活...查看全文

自己可以做伤残鉴定吗?

律师分析: 自己能办理工伤鉴定,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查看全文

骨折可以做鉴定伤残吗

法律分析: 骨折可以做鉴定伤残。劳动者因工伤导致骨折的,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如果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可以做伤残鉴定。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导致骨折,人体组织器官结构破坏或者功能障碍,以及个体在现代临床医疗条件下难以恢复的生活...查看全文

自己可以做伤残鉴定吗

自己能办理工伤鉴定,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查看全文

没做工伤认定可以做伤残鉴定吗

法律分析:一、没做工伤认定可以做伤残鉴定吗不可以,工伤认定和伤残鉴定其实是一回事,没有工伤认定,就不可以做伤残鉴定。工伤认定后的鉴定结论书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劳动能力级别鉴定等级,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下...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张伟

北京市-北京市-西城区

认证律师法律顾问、法律顾问

已服务99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