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巡抚在中国历史上,是两个比较年轻的官职,从明中期以后才逐步形成的。但是以名气而言,它们却和尚书、大学士一样,是经常被人提及的两个官名,素有封疆大吏之称。
清代高级京官,一般都有兼职,而且还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官场制度。比如大学士、军机大臣,一般都有兼职,如果是旗人,一般兼领侍卫内大臣、八旗都统、尚书、侍郎、内务府总管大臣的居多;如果是汉臣,一般都是兼尚书、侍郎以及翰林院掌院学士等,不太涉及八旗政务。
清代历史上兼职最多的就是和_,鼎盛时期有十多个要职。此外,一些京官岗位按例都有兼职,比如内阁学士必兼礼部侍郎,但这种情况不多见,仅是少数。高级京官兼职,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加强其权威性,以达到名实相符的目的。
相对于京官,地方官兼职的就不多了,仅有总督、巡抚例有兼职,督抚以下的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知州、知县一类的,往往只有一个官职。
总督的兼职具体分为三种情况,每一种兼职都有不同的含义。
第一种是按惯例的兼职
按清制,从雍正朝以后,各省的总督例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巡抚例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副右都御史衔(巡抚的情况不多介绍),这类兼职大家都很熟悉,兼兵部尚书衔一是为了提高其品级并赋予掌管有限兵权,节制属下武官。
总督按照品级而言属于正二品,和各部侍郎同级,但兼了兵部尚书衔就成了从一品,直接跨入了一品大员的行列。实际上,兵部尚书衔名义大于实际,别说是各省督抚,就是正儿八经的兵部尚书,手里头也没有多少权力,和吏部、户部、礼部不可同日而语。
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其品级也是从一品和左都御史平级。这个职务是专门为总督量身定制的,京城中并没有右都御史这个岗位。
相比兵部尚书而言,右都御史的兼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因为只有兼了右都御史衔的总督,才具备从法律层面监督属下百官的职能,相比兼兵部尚书那点可怜的兵权而言,右都御史是实实在在的,因为有了监察权,就无形中加重了总督的权力,可以有效震慑属官。
第二种是兼殿阁大学士
内阁大学士是正一品,是文官的最高品级。从乾隆以后形成了三殿、三阁的制度,但实际上内阁大学士通常不设满,最多的时候只有五人,多数情况下只有三四人,因此内阁大学士是极为尊贵的,就是很多军机大臣往往也没有跻身大学士的行列。
总督兼大学士的情况是不多见的,至少在雍正之前并没有这样的先例。这也不奇怪,因为从品级的角度而言,总督比六部尚书要低一级,大学士如果空缺,一般都是由协办大学士、尚书一类的作为替补,怎么轮也轮不到总督。而且,总督若是兼大学士很容易遭到同僚的嫉妒,导致官场形态失衡,这是皇帝不愿意看到的。
雍正以后,开始出现了总督兼大学士的情况,比如鄂尔泰以云贵总督兼内阁大学士。这是因为雍正对鄂尔泰过于宠信,称他是“督抚的楷模”,不过鄂尔泰确实也有不少的政绩,后来调往京城,任首席军机大臣。
乾隆时期,总督兼大学士的情况就不是个例了,比如了福康安就以云贵总督兼大学士,不过福康安属于皇亲国戚,又很受乾隆宠信,而且在历次征战中也立了不少的功劳,他是以军功跻身中枢的。还有两江总督尹继善,也曾兼任大学士。
从雍正朝开始,一直到咸丰朝,总督兼大学士的情况较为常见,但有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旗人的特权,汉臣中是没有这样的先例的。
同治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以总督的身份兼任大学士,这与晚清时期中央政权内轻外重,汉人督抚手握实权不无关系。不过这些汉人总督兼任大学士,大多是给个头衔,并无实际意义,他们也不会到内阁去当差。
第三种是总督兼军机大臣
这种情况就较为少见了,军机大臣和大学士是完全不同性质的。军机大臣没有具体的品级,但权力很大,而且是在皇帝眼皮底下实实在在干事的。以总督兼军机大臣这种做法本来就很难成立,当了军机大臣就不能当总督,当了总督就不能当军机大臣,两者无法兼顾。
有清一代,总督兼军机大臣的仅有鄂尔泰、福康安等少数几人。这种兼职可以向文武百官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皇帝对他们极为宠信,而且不久将要调任军机处,总督不过是个过渡性的工作而已。
总督兼任军机大臣这个荣誉,汉臣是无法享受的。左宗棠收复新疆后,被慈禧太后调到京城当了几个月的军机大臣,但同时也免去了他的陕甘总督一职。李鸿章受宠程度比左宗棠更高,但慈禧也没有让他兼任军机大臣。
从以上三个兼职类型来看,总督兼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是工作需要,兼大学士是皇帝额外恩宠,只有兼军机大臣才是实打实的和权力相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