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犯罪与再次犯罪的概念差异

律师回答
摘要:累犯与再犯的区别:累犯指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的法定期限内再次犯罪,需受一定刑罚;再犯指两次或两次以上实施犯罪,前后罪无时间限制且无需一定刑罚。累犯要求前罪与后罪必须是故意犯罪,再犯没有此限制。再犯包含了累犯。
累犯与再犯之间的区别
累犯与再犯不同,一般意义上,所谓再犯,是指再次犯罪的人,也即两次或两次以上实施犯罪的人。就再犯而方,后犯之罪在实施的时间上并无限制,既可以是在前罪刑罚执行期间实施的,也可以是在刑满释放之后实施。累犯与再犯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为:都是两次或两次以上实施了犯罪行为。
《刑法》
第六十五条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
第六十六条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累犯与再犯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1)累犯前罪与后罪必须是故意的犯罪;而再犯前后罪没有此种限制。
(2)累犯必须以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和后罪应受一定的刑罚处罚为成立条件;而再犯,并不要求前后两罪必须判处一定刑罚。
(3)累犯所犯后罪,必须是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的法定期限内实施;而再犯的前后两罪之间并无不时间方面的限制。也就是说再犯包含了累犯。
延伸阅读
连续犯罪与再次犯罪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连续犯罪与再次犯罪的定义和影响因素是犯罪学领域中的重要议题。连续犯罪指的是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连续多次犯罪的行为,而再次犯罪则是指一个人在已经被定罪或服刑后再次犯罪的行为。这两个概念在法律和社会科学研究中有着明确的定义和区分。
影响连续犯罪和再次犯罪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个人特征、社会环境、经济因素等。个人特征方面,心理健康问题、人格特质、教育程度等都可能影响一个人是否会持续或再次犯罪。社会环境方面,家庭背景、社会支持网络、社会经济地位等都可能对犯罪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此外,经济因素如就业机会、经济压力等也可能促使某些人持续或再次犯罪。
深入研究连续犯罪和再次犯罪的定义和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和再次发生,维护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
结语:累犯与再犯之间的区别包括:累犯必须是故意犯罪,前后罪都受过一定的刑罚且后罪应受一定刑罚,后罪必须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的法定期限内实施;而再犯则没有这些限制。连续犯罪和再次犯罪是犯罪学领域的重要议题,个人特征、社会环境、经济因素等影响着这两种犯罪行为。深入研究并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有助于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和再次发生,维护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第三条 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足以伪造可进行交易的信用卡,或者足以使他人以信用卡持卡人名义进行交易,涉及信用卡一张以上不满五张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二款的规定,以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定罪处罚;涉及信用卡五张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数量巨大”。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第八条 恶意透支,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五百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第五条 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所称“冒用他人信用卡”,包括以下情形:
(一)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二)骗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三)窃取、收买、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并通过互联网、通讯终端等使用的;
(四)其他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

《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了一系列危害国家和社会的行为,包括颠覆政权、破坏秩序、侵犯财产和人身权利等,这些行为根据情节的轻微程度决定是否构成犯罪。...查看全文

上游犯罪与下游犯罪的概念

洗钱罪的上游犯罪是指产生用于洗钱的犯罪收益的犯罪行为,如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等。洗钱罪的主体应是与上游犯罪无共犯关系的自然人或单位,而不是实施上游犯罪的犯罪分子。...查看全文

犯罪的概念

一、什么是犯罪的概念 1、犯罪具体指对犯罪各种内在、外在特征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是对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简要的说明。犯罪构成就是刑法规定的犯罪成立条件。它是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的具体标准。犯罪构成理论是在刑法...查看全文

犯法与犯罪的差异

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在于性质、概念和处罚方法。违法行为是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破坏社会关系和秩序,需承担法律责任;而犯罪行为更严重,不仅违反法律,还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应承担更严厉的法律责任。违法行为的处罚包括警告、行政拘留...查看全文

集合犯和连续犯的差异

连续犯与集合犯的区别在于:集合犯是刑法规定同种的数行为为一罪,而连续犯是连续实施的同种数行为均独立构成犯罪,但作为一罪处理。集合犯的行为之间可以有间隔,而连续犯的行为必须具有连续性,不能间隔过久。...查看全文

抢夺罪与抢劫罪在概念上的差异

抢夺罪和抢劫罪的区别及刑罚差异。抢夺罪是指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财物,判刑根据数额和情节轻重而定。抢劫罪是采取暴力、胁迫等手段抢劫财物,判刑较重,根据情节分为不同程度的刑罚,如入户抢劫、持枪抢劫等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查看全文

理解犯与牵连犯的差异

牵连犯和吸收犯的主要区别如下:1.牵连犯触犯不同罪名,吸收犯触犯相同罪名;2.牵连犯的行为相互牵连,吸收犯的行为相互吸收;3.牵连犯的故意不同,吸收犯的故意相同;4.牵连犯从重处罚,有时并处轻罪的附加刑,吸收犯仅以吸收之罪论处,不...查看全文

探讨复婚与再婚的概念及差异

复婚是指已经离婚的男女双方彼此自愿恢复夫妻关系,重新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行为。复婚登记的流程包括申请、填写声明书、签名和审核登记等步骤。复婚必须经过法定的程序,即到婚姻登记处办理登记手续,并撤销原离婚证或法院判决书,发放复婚证,以确...查看全文

犯罪概念和犯罪的关系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的关系,犯罪概念的基本属性,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包括罪主体、罪的主观方面、罪的客观方面和罪客体。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的关系及其基本属性,以及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 犯罪概念与...查看全文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差异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虽然有联系又有区别,但都反映了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需求。犯罪动机产生在前,而犯罪目的是动机的推动下产生的结果。两者在定罪量刑中都有影响,但犯罪目的更关注定罪,犯罪动机更关注量刑。...查看全文

共同犯罪的概念与内涵

共同犯罪分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主要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在共同犯罪中,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是主犯,对其应按全部罪行处罚。其他主犯按参与的犯罪处罚。除主犯、从犯、胁从犯外,还有教唆犯。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包括认识...查看全文

毒品犯罪的概念与特点

毒品犯罪的主旨是违反禁毒法律、破坏毒品管制活动的行为将受到刑法处罚。《刑法》第6章第7节规定了与毒品犯罪相关的罪名和处罚,包括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等罪行。无论毒品数量多少,都将追究刑事责任并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查看全文

犯罪中止的概念与特点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它具有三个特性:必须在犯罪过程中有效地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中止是自动的;中止犯罪必须是彻底的,而非暂时的,即犯罪分子决心不再继续已中止的犯罪活动。...查看全文

犯罪中止的概念与特征

法律解析: 一、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二、特征:1、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2、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3、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查看全文

过失犯罪的概念与特点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在过失心态下实施的犯罪,根据《刑法》规定,分为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两种情况。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或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这种结果的,构成过失犯罪。只有在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过失犯...查看全文

刑事犯罪的概念与特点

刑事犯罪的特点及要件。刑事犯罪具有刑事违法性,危害性不一定都构成犯罪。犯罪行为包括违法行为、违反社会道德和破坏纪律的行为。只有危害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被认定为犯罪。刑事犯罪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犯罪主...查看全文

犯罪中止的概念与特征?

律师分析: 一、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二、特征:1、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2、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3、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查看全文

犯罪中止的概念与特征

法律解析: 一、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二、特征:1、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2、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3、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查看全文

共同犯罪的概念与特点

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和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形。同时,如果行为人已实施了一部分实行行为,后行为人以共同犯罪的意思参与实行或提供帮助,则为承继的共同犯罪。...查看全文

经济犯罪的概念与特点

绝大多数经济犯罪皆为数额犯,即以数额较大为犯罪成立条件之一。与一般经济犯罪相比,涉众型经济犯罪由于针对的是为数众多的被害人,这就决定了该类犯罪涉案数额往往特别巨大,其中又以非法集资类犯罪更为显著,非法传销类犯罪往往也是如此涉众型经...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宋向东

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

专职律师合同纠纷、合同纠纷

已服务103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