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分析:所谓地方债务风险其实就是指在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影响下,地方财政资金遭受损失或财政支出出现困难而危及地方政权正常运转及其职能行使的可能性。清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采取措施恢复市场信用;是拆解企业债务链,鼓励企业主动“自救”;三是维护正常民间信用;四是切断高利贷与银行信贷资金之间的进路与退路。其有效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该主要从建立全国层面的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应对地方突发债务风险的应急措施两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就能将潜在的风险隐患和暴露出的问题逐步化解,避免走欧美等一些国家政府性债务失控最终爆发债务危机的老路。
第一,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责任制,明确“谁负债,谁偿债”的偿债主体责任,完善地方政府考核模式,避免地方政府性债务无序蔓延。债者,人之责也。只有锁定偿债的责任,才能严肃财经纪律,控制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要严格执行地方政府预决算制度,将政府的举债数量、举债项目、举债投向、举债效益纳入本级预算管理,提高对预决算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改变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将债务负担率、债务偿还率等列入考核指标,对存在问题的投资项目,不管是否调任,都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第二,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同时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利用投融资平台公司来履行支出责任,中央和地方政府首先要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同时,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有限的政府财力投入到公益性较强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上,民营企业能做的事情,应放手让民营企业参与。即使公共品领域,也要创新方式提高民间资本的参与程度。
第三,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公私合作伙伴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有效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我国传统城镇化建设模式可以概括为“一高一低一难”,“一高”即融资平台债务高;“一低”即公共供给的效率低;“一难”即民间资本进入难。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必须利用PPP模式,打开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融资的通道,提高公共供给的效率。PPP模式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伙伴关系,政府和民营企业共同行使权力,共同承担责任;二是利益共享;三是风险分担。PPP模式对不同基础设施可采用不同方式,已有的基础设施可以采取PPP方式吸收民间资本的参与,改建、扩建、新建也都可以采取PPP方式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从而降低地方政府单纯依靠财政投入带来的资金压力。
第四,借鉴发达国家利用市政债券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资的经验,有序推进地方市政债券的发行,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将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的行为关进法律的笼子。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市政债券,能以较低的融资成本筹集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有利于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代际公平。将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交由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接受监督,使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公开透明化,以利于对地方债务的统一监管;研究制定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的法律制度,实现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的规范化,严格规定市政债券的发行主体、发债方式、发债规模、资金用途、偿债机制等,建立一套以规模控制、债券保险、信用评级、信息披露等内容为主体的市政债券风险控制体系;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的规模,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发行市政债券,防止地方政府利用市政债券将地方债务风险向社会扩散。
第五,加快编报政府资产负债表,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增长、政府融资机制、债务偿还资金来源等通盘考虑,寻求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平衡点。通过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明确设计和执行地方政府的负债率、偿债率等指标;建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债务之间的关联机制,将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预期债务进行测算,合理分析未来短期、中长期融资规模,提前做好债务融资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央要合理确定地方债务省际平衡比例,科学确定年度举债计划,并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指标体系,设定省、市、县三级债务风险指标控制上限。地方各级政府要在债务警戒线和中央核定的债务限额内,编制年度债务预算,报上级政府审核,报经同级人大审核批准。
第六,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风险预警机制,让政府债务在阳光下运行,改变地方政府性债务多头管理、各自为政、责权不明的现状。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最大的风险在于不透明。要组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息监测系统,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定期公布投融资平台的经营情况、负债情况和资金变动情况;构建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制度,尽快建立政府性债务的检测体系和风险控制标准,构建风险指标体系,可考虑使用各种债务指标、财政收支指标、经济指标、期限结构指标等,确保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和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