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取保候审单位的信息吗?

律师回答
摘要:取保候审不会通报单位,但单位可能会知道员工取保候审。对于取保候审员工,用人单位可暂缓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但不能以此为由予以辞退。取保候审办理程序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其代理人向司法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即填写取保候申请表。具体处理方式需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决定。
一、取保候审单位会知道吗
取保候审一般不会通报单位,但是员工取保候审了单位可能会知道。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67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二、用人单位对取保候审员工的规定
关于用人单位对取保候审的原固定工是否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以及可否予以辞退处理的问题,可参照《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二十八条有关规定办理。即:劳动者涉嫌违法犯罪被有关机关收容审查、拘留或逮捕的,用人单位在劳动者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间,可与其暂时停止劳动合同的履行。对原固定工在取保候审期间,用人单位可暂缓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但不能以此为由予以辞退。在审理结束后,可视具体情况,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三、取保候审办理程序
办理取保候审,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也可以由他们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以及侦查阶段聘请的律师或者审查起诉之后委托的辩护人,向司法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即填写取保候申请表。在侦查阶段,向侦查机关提出申请;在审查起诉阶段,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请;在审判阶段,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7条的规定,取保候审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取保候审期间,用人单位可暂缓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但不得以此为由辞退员工。取保候审的申请可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委托的律师提出。在审理结束后,根据具体情况,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五章 对重新犯罪的预防 第五十二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无固定住所、无法提供保证人的未成年人适用取保候审的,应当指定合适成年人作为保证人,必要时可以安排取保候审的未成年人接受社会观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取保候审相关信息

取保候审期间,限制嫌疑人被告人进入特定场所、与特定人员会见或通信,但允许与委托的律师会见和通信。禁止从事特定活动,需交出护照等证件。违反规定将导致保证金没收或变更措施。...查看全文

能否在取保候审期间查看用人单位信息?

公安机关可查询犯罪记录,但单位一般不会被通知。公司可委托律师查询员工涉嫌刑事犯罪情况,取保候审只是临时措施,最终法院判决决定是否有犯罪记录。外企可能要求无犯罪记录证明,刑事拘留记录不会提供证明。大型企业调查人事档案,判决记录会进档...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执行单位

法律分析: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单位会开除吗

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后,回到原单位进行工作,单位一般是不会将其开除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单位会开除吗

法律分析: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后,回到原单位进行工作,单位一般是不会将其开除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的人都要采集信息吗

法律解析: 不一定。派出所进行采集,是核实被取保候审人的身份以及相关材料的正常采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单位有权开除员工吗?

取保候审期间用人单位可以暂缓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但不能以此为由辞退。法律规定未经审判的,不得确定其有罪,因此只是取保候审,还没有定罪,用人单位不得以劳动者存在犯罪行为而解除劳动合同。 ...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期间单位有权辞退吗

企业不分大小,都有辞退违纪职工的权力。对一些小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是否需经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由各省政府确定。劳动者涉嫌违法犯罪被有关机关收容审查、拘留或逮捕的,用人单位在劳动者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间,可与其暂时停止劳动合同的履行。”对原...查看全文

事业单位取保候审工作吗

法律解析: 被取保候审和被监视居住人员的工资处理问题 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取保候审或被监视居住的,在取保候审和被监视居住期间停发工资(含各类津补贴、奖金,下同),改按以下办法计发生活费: 原为国家公务员的,按照本人原基本工...查看全文

事业单位取保候审工作吗?

法律解析: 被取保候审和被监视居住人员的工资处理问题 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取保候审或被监视居住的,在取保候审和被监视居住期间停发工资(含各类津补贴、奖金,下同),改按以下办法计发生活费: 原为国家公务员的,按照本人原基本工...查看全文

事业单位取保候审工作吗?

法律解析: 被取保候审和被监视居住人员的工资处理问题 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取保候审或被监视居住的,在取保候审和被监视居住期间停发工资(含各类津补贴、奖金,下同),改按以下办法计发生活费: 原为国家公务员的,按照本人原基本工...查看全文

事业单位取保候审工作吗?

律师分析: 被取保候审和被监视居住人员的工资处理问题 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取保候审或被监视居住的,在取保候审和被监视居住期间停发工资(含各类津补贴、奖金,下同),改按以下办法计发生活费: 原为国家公务员的,按照本人原基本工...查看全文

事业单位取保候审工作吗

法律分析:被取保候审和被监视居住人员的工资处理问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取保候审或被监视居住的,在取保候审和被监视居住期间停发工资(含各类津补贴、奖金,下同),改按以下办法计发生活费:原为国家公务员的...查看全文

单位可以申请取保候审吗

法律分析:单位可以为单位员工申请取保候审,并作为保证人。单位申请取保候审,应监督被保证人遵守取保候审的规定;发现被保证人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违反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向执行机关报告。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的人保要求执行单位吗?

法律解析: 需要,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但由于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等原因,对犯罪嫌疑人尤其是检察、法院交付执行的被告人基本处于失控状态,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住所地在外省、市的,是由案发地公安机关执行,还是由被告人住所地公安机关执...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的人保要求执行单位吗?

律师解答: 需要,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但由于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等原因,对犯罪嫌疑人尤其是检察、法院交付执行的被告人基本处于失控状态,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住所地在外省、市的,是由案发地公安机关执行,还是由被告人住所地公安机关执...查看全文

倒卖个人信息能取保候审吗

法律分析:倒卖个人信息构成犯罪的,如果满足以下情形的能取保候审:_x000D_ 1、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_x000D_ 2、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_x000D_ 3...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有回执单吗

取保候审回执单是取保候审程序中的法律文书,凭此可领取退还的保证金。拿到报警回执单并不等于立案,只是证明警方已受理报警。根据《刑事诉讼法》,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取保候审。公安机关应及时审查案件或线索,必要时进行调查核实。...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可以考事业单位吗

应该是可以工作的,在法律上面没有特别的规定。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期间可以换单位吗

法律分析:调动工作当然可以。按照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