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裁员应该如何赔偿

律师回答

一、公司裁员应该如何赔偿

1、公司裁员,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而不是赔偿金。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补偿金额根据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决定,工作不满半年的,也有半个月工资的补偿金。补偿年限不得超过十二年。

2、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二、公司裁员赔偿标准有哪些

1、公司有裁员的权利,及支付给员工补偿金的义务。具体补偿金额为每年工龄补偿一个月工资,工龄零头不满6个月补偿0.5个月工资,6个月以上的补偿一个月工资。补偿的工资标准是最近12个月平均工资。

2、加班费是属于工资,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你有权利要求公司付一直以来的加班费。就算是以前产生的加班费,只要中间劳动关系没有断过,都可以要求支付。公司有义务将工资册拿出来证明是否已支付足够的加班费给你,但因证据原因,一般司法实践是只支持2年内的加班费,2年之前的,需要劳动者自己拿证据证明存在加班事实、以及公司支付的工资情况不包含加班费。所以2年内的加班费希望很大,2年之前的加班费不一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1)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2)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3)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3、年休假,带薪年休假的300%工资报酬和法定节假日加班的300%加班工资含义不同。带薪年休假的300%工资报酬中已包含了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部分,实际为另付200% 。(2年内单位有义务举证,比如说单位拿不出员工请假条等证明你请了假或是补休、拿不出工资条或是工资条上没有相应项目补了工资,那可反证未付年休假工资给你)

4、降温费不属于工资,属于一种福利待遇。可要求支付一年内的。

对劳动者的一些基本权利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也是公司在对员工的一些管理时必须要遵守的法律规定,现实生活中很多劳动争议发生,公司在进行裁员时要给与经济补偿,依据劳动法公司裁员赔偿标准来进行,这样才能落实劳动法的规定,使得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保障。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公司裁员时应该如何赔偿?

1、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协商一致;2、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的。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经...查看全文

如果在试用期内被公司裁员,应该如何赔偿?

劳动者在试用期的,用人单位是有权解除劳动合同的,但解除劳动合同有一个条件,就是在试用期的劳动者不符合录用规定的,而法律对怎样认定劳动者不符合录用规定并没有作出说明,所以如果就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问题产生纠纷的,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查看全文

签订三年合同后,遭公司裁员,应该如何赔偿?

签了三年合同遭公司裁员的赔偿方式:按照六个月的工资进行赔偿。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且用人单位违法...查看全文

在哺乳期公司裁员时应该如何赔偿?

哺乳期公司裁员怎么赔偿?女职工在哺乳期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也是不允许被裁员的。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查看全文

公司如果裁员了应该如何赔偿和维权

1、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公司因经营问题进行经济性裁员的,劳动者年工作满一年的,用人单位要支付一个月的工资作为经济补偿。2、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查看全文

公司并购裁员时应该如何赔偿?

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裁员的,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第四项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查看全文

员工遭受无故裁员,公司应该如何赔偿?

公司无故开除员工需按工作年限赔偿,劳动者可要求支付赔偿金,标准为经济补偿两倍。经济补偿标准: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月工资超过平均工资三倍按三倍支付,最高不超过十二年。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查看全文

公司裁员时被辞退了应该如何赔偿?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按照上述第三十六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关系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查看全文

公司要改制裁员应该如何支付赔偿和维权

1、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2、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查看全文

员工因公司裁员而被迫辞退,应该如何赔偿其损失?

员工辞退需支付的赔偿类型及情形。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解除或终止合同时,需支付辞退员工赔偿金。此外,企业破产、合同期满不续签、宣告破产等情况也需要支付补偿金。对于特定情况,如员工病愈后无法从事工作、经过培训仍不能胜任工...查看全文

公司裁员应该应该赔偿

一、公司裁员应该应该赔偿 1、公司裁员,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而不是赔偿金。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补偿金额根据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决定,工作不满半年的,也有半个月工资的补偿金。补偿年限不得超过十二年。 2、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查看全文

公司裁员该如何赔偿

法律分析:公司裁员不会赔偿员工,只会进行补偿。标准为每满一年向劳动者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若是不支付的,劳动者可以申请仲裁,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查看全文

公司裁员该如何赔偿

法律分析:1、合法裁员的经济性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2、非法裁员的经济性补偿: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查看全文

公司裁员应该如何补偿员工

法律分析:公司裁员应该按下列标准来补偿员工:员工在本公司的工龄每满一年,向其支付一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则向其支付半月的工资作为补偿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查看全文

签订合同为3年,工作了1年,公司要裁员这个应该如何赔偿?

1、用人单位违约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要求赔偿。 2、《劳动合同法》第46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章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有过错,劳动者单方解除); (二)用人...查看全文

裁员公司应该怎么赔偿

公司裁员怎么赔偿 法律上的裁员一般指企业由于经营不善等经济性的原因,解雇多个劳动者的情形。经济性裁员属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情形。合法的经济性裁员,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第47条的规定,由用人单位按照劳动者在单位的工作年限,...查看全文

公司裁员应该怎么赔偿

法律分析:公司裁员,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而不是赔偿金。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补偿金额根据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决定,工作不满半年的,也有半个月工资的补偿金。补偿年限不得超过十二年。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查看全文

公司裁员如何赔偿?

律师分析: 公司裁员且属于法律规定的可以裁员的情形时,赔偿标准为:按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的工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法律依...查看全文

公司裁员如何赔偿

律师分析:公司裁员且属于法律规定的可以裁员的情形时,赔偿标准为:按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的工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查看全文

公司裁员应该如何给予员工补偿

法律分析:公司裁员的,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支付经济补偿,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公司违法裁员,按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支付赔偿金。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法律依据:《《...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