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诉法新解释关于举证期限的新规定

律师回答
摘要:民诉法新解释关于举证期限:《解释》规定一审普通案件举证期限不少于15日,二审案件不少于10日,同时给予补正机会。逾期提供证据需说明理由,若故意或重大过失则不采纳,否则应采纳并训诫当事人。当事人可要求赔偿必要费用。新规避免了“证据失权”规则,强调及时提出证据并由法官判断是否采纳,但仍需明确处理方法和罚款数额,以确保司法公平。
民诉法新解释关于举证期限
《解释》第九十九条人民法院应当在审理前的准备阶段确定当事人的举证期限。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并经人民法院准许。
人民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得少于十日。
举证期限届满后,当事人对已经提供的证据,申请提供反驳证据或者对证据来源、形式等方面的瑕疵进行补正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确定举证期限,该期限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
《解释》规定人民法院确定一审普通案件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十五日,第二审案件提供新证据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十日,修改了此前人民法院确定一审普通案件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二审案件没有举证期限,若提供新证据,除不开庭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以外,其他应在开庭前或开庭审理时提出的旧规定。同时《解释》规定在缩短庭审前准备阶段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的同时,又给当事人提供了在之后提供反驳证据或补正证据的机会;改变了以往“一刀切”的方式——简单规定法院指定举证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更符合民事诉讼实践要求。
《解释》第一百零一条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必要时可以要求其提供相应的证据。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逾期提供证据,或者对方当事人对逾期提供证据未提出异议的,视为未逾期。
第一百零二条当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不予采纳。但该证据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的,人民法院应当采纳,并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予以训诫、罚款。
当事人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采纳,并对当事人予以训诫。
当事人一方要求另一方赔偿因逾期提供证据致使其增加的交通、住宿、就餐、误工、证人出庭作证等必要费用的,人民法院可予支持。
新民诉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放弃了刚性的“证据失权”规则,以要求当事人及时提出证据的强制性规定,同时辅之以法官的自由心证判断,来审视当事人逾期提出的证据是否可以进入审判。但未细化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形下法官应当采取的不同处理方法和态度,也没有明确具体训诫的程度和罚款的数额,这有可能会引发关于司法尺度统一和公平性的新疑问。
延伸阅读
结语:新民诉法的最新解释对举证期限进行了明确规定,一审案件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十五日,二审案件提供新证据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十日。这一修改更符合民事诉讼实践的要求,避免了以往的一刀切方式。同时,解释还规定了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处理方式,对于非故意或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采纳并训诫当事人。此外,当事人有权要求对方赔偿因逾期提供证据而产生的必要费用。然而,该解释在具体处理方法和态度、训诫程度和罚款数额方面尚未细化,可能引发新的司法尺度统一和公平性的疑问。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三、举证时限与证据交换 第五十八条 当事人收到对方的证据后有反驳证据需要提交的,人民法院应当再次组织证据交换。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民诉法新解释关于举证期限的新规定是什么

当事人应及时提供证据,法院根据案情确定证据及期限。若困难可申请延期,逾期需说明理由;无理由或理由不成立,法院可不采纳或训诫、罚款。举证期限可由当事人协商,并经法院准许。第一审案件不少于15日,提供新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少于10日。简...查看全文

新民事诉讼法举证期限

法律分析:简易程序中的民事审理,举证期限和答辩期限一般受《民事诉讼法》答辩15日和举证期限不少于三十日的规定,但因当事人要求答辩和延长举证期限的,人民法院可延长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但简易程序的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一般不超过1...查看全文

新民事诉讼法举证期限

法律分析:简易程序中的民事审理,举证期限和答辩期限一般受《民事诉讼法》答辩15日和举证期限不少于三十日的规定,但因当事人要求答辩和延长举证期限的,人民法院可延长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但简易程序的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一般不超过1...查看全文

新民事诉讼法举证期限

法律分析: 简易程序中的民事审理,举证期限和答辩期限一般受《民事诉讼法》答辩15日和举证期限不少于三十日的规定,但因当事人要求答辩和延长举证期限的,人民法院可延长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但简易程序的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一般不超过15日。...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离婚诉讼举证期限的规定

本文指出离婚诉讼的举证期限与普通民事案件相同,一般为三十天。在离婚一审普通程序中,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然而,双方当事人同意的话,指定的举证期限可以少于三十日。此外,如果有特殊情况,举证期限可以进行延长。法律对于特殊延...查看全文

新民诉法中关于举证期限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新民诉法举证期限的具体内容是: 根据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5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人民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中关于举证期限是怎么规定的

法律分析:民事诉讼中,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的规定如下:(1)人民法院应当在审理前的准备阶段确定当事人的举证期限。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并经人民法院准许。(2)人民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查看全文

民诉法关于回避的最新规定

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 1、回避适用的对象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包括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员等。 2、适用回避的情形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查看全文

新民诉法关于抚养权的规定

《新民诉法》对抚养权的管辖规定,离婚案件一般由被告住所地法院处理。 争取孩子抚养权需考虑优先直接抚养条件、子女意见和父母的抚养能力。离婚时需协商并签署协议书,如协商无效需准备材料并向指定法院起诉。...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关于反诉的相关规定解释

《民事诉讼法》规定,原告可以放弃或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反驳诉讼请求,并有权提起反诉。此外,根据第一百四十条,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时,可以合并审理。...查看全文

新民诉关于反诉时间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反诉和增加诉讼请求的提出时间是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举证期限届满前。当事人应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否则将被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如果在举证期限内确有困难,当...查看全文

新民事诉讼法关于再审的规定

新民事诉讼法关于再审的规定是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民事案件需要在一审文书生效后六个月内提出,民事诉讼法再审理由包括有新的证据、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或者是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等.  &nb...查看全文

最新年份下的举证期限规定

管辖权异议后的举证期限为三十日,法院在驳回异议后重新指定,且不少于三十日。异议成立则移送管辖,驳回则继续审理。法院指定举证期限需遵循相关规定,裁定生效后开始计算。...查看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庭外和解期限的最新规定

目前法律没有关于申请庭外和解最长期限的规定,庭外调解是指当事人不经过开庭审理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因此如果已起诉到人民法院,应该在民事判决之前进行和解,和解达成原告方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撤诉。我国法律规定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查看全文

新民法典关于物业最新规定

一、民法典关于物业管理费方面的规定是怎样的 1、业主应当按照约定向物业服务人支付物业费。物业服务人已经按照约定和有关规定提供服务的,业主不得以未接受或者无需接受相关物业服务为由拒绝支付物业费。 2、业主违反约定逾期不支付物业费的,...查看全文

新民法典关于物业最新规定

一、民法典关于物业管理费方面的规定是怎样的 1、业主应当按照约定向物业服务人支付物业费。物业服务人已经按照约定和有关规定提供服务的,业主不得以未接受或者无需接受相关物业服务为由拒绝支付物业费。 2、业主违反约定逾期不支付物业费的,...查看全文

最新司法解释中关于公司经理的规定

经理是指在董事会领导下负责公司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业务执行机构,包括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执行董事会决议、组织实施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拟订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以及基本管理制度。...查看全文

新民诉法执行申请期限的规定?

律师分析: 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一十五条 债权人提出...查看全文

新民诉法执行申请期限的规定

法律分析: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查看全文

新民诉法执行申请期限的规定

法律解析: 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一十五条 债权人提出...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