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诉法新解释关于举证期限的新规定是什么

律师回答
摘要:当事人应及时提供证据,法院根据案情确定证据及期限。若困难可申请延期,逾期需说明理由;无理由或理由不成立,法院可不采纳或训诫、罚款。举证期限可由当事人协商,并经法院准许。第一审案件不少于15日,提供新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少于10日。简易程序不超过15日,小额诉讼一般不超过7日。期限届满后可补正,法院可再次确定期限。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19修正)》第五十一条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并经人民法院准许。
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得少于十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不得超过十五日,小额诉讼案件的举证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七日。
举证期限届满后,当事人提供反驳证据或者对已经提供的证据的来源、形式等方面的瑕疵进行补正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确定举证期限,该期限不受前款规定的期间限制。
延伸阅读
民诉法新规定:举证期限调整对诉讼当事人的影响
根据最新的民诉法新规定,举证期限得到了调整,这对诉讼当事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过去,举证期限可能会对诉讼双方造成不公平,有时候一方可能因为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证据而丧失了胜诉的机会。然而,新规定的出台为当事人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灵活性来准备和提交证据。这意味着当事人有更多的机会收集、整理和呈现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主张。这对于维护诉讼公正性和当事人的权益非常重要。因此,民诉法新规定中关于举证期限调整的改变对于诉讼当事人来说是一个积极的变化,将有助于提高诉讼的公正性和效率。
结语:新的民诉法规定调整了举证期限,对当事人产生了重要影响。过去,举证期限可能导致不公平,一方可能因未能及时提交证据而失去胜诉机会。然而,新规定为当事人提供了更多时间和灵活性来准备和提交证据。这意味着当事人有更多机会收集、整理和呈现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主张。这对于维护诉讼公正性和当事人权益至关重要。因此,民诉法规定中关于举证期限调整的改变是积极的,将有助于提高诉讼的公正性和效率。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三、举证时限与证据交换 第五十八条 当事人收到对方的证据后有反驳证据需要提交的,人民法院应当再次组织证据交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一条 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一条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应当提供原件或者原物。如需自己保存证据原件、原物或者提供原件、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经人民法院核对无异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民诉法新解释关于举证期限的新规定

民诉法新解释关于举证期限:《解释》规定一审普通案件举证期限不少于15日,二审案件不少于10日,同时给予补正机会。逾期提供证据需说明理由,若故意或重大过失则不采纳,否则应采纳并训诫当事人。当事人可要求赔偿必要费用。新规避免了“证据失...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中关于举证期限是怎么规定的

法律分析:民事诉讼中,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的规定如下:(1)人民法院应当在审理前的准备阶段确定当事人的举证期限。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并经人民法院准许。(2)人民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查看全文

新民事诉讼法举证期限

法律分析:简易程序中的民事审理,举证期限和答辩期限一般受《民事诉讼法》答辩15日和举证期限不少于三十日的规定,但因当事人要求答辩和延长举证期限的,人民法院可延长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但简易程序的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一般不超过1...查看全文

新民事诉讼法举证期限

法律分析:简易程序中的民事审理,举证期限和答辩期限一般受《民事诉讼法》答辩15日和举证期限不少于三十日的规定,但因当事人要求答辩和延长举证期限的,人民法院可延长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但简易程序的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一般不超过1...查看全文

新民事诉讼法举证期限

法律分析: 简易程序中的民事审理,举证期限和答辩期限一般受《民事诉讼法》答辩15日和举证期限不少于三十日的规定,但因当事人要求答辩和延长举证期限的,人民法院可延长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但简易程序的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一般不超过15日。...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离婚诉讼举证期限的规定

本文指出离婚诉讼的举证期限与普通民事案件相同,一般为三十天。在离婚一审普通程序中,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然而,双方当事人同意的话,指定的举证期限可以少于三十日。此外,如果有特殊情况,举证期限可以进行延长。法律对于特殊延...查看全文

新民诉法中关于举证期限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新民诉法举证期限的具体内容是: 根据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5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人民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查看全文

工伤鉴定新规关于期限的规定是什么?

律师分析: 工伤鉴定新规关于期限的规定是:1.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2.用人...查看全文

工伤鉴定新规关于期限的规定是什么

法律解析: 工伤鉴定新规关于期限的规定是:1.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2.用人...查看全文

工伤鉴定新规关于期限的规定是什么

法律解析: 工伤鉴定新规关于期限的规定是:1.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2.用人...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规定举证期限是什么

举证时限的一般规定: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并经人民法院准许。人民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得少于十日。1、被告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二审举证期限的相关规定是什么?

举证期限是指当事人向法院提供证据的期限。当事人应在举证期限内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否则视为放弃举证权利。举证期限可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法院认可,但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10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审...查看全文

新公司法司法解释二关于解散公司的规定是什么

法律分析:新公司法司法解释二关于解散公司的规定是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当公司有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第一条规定的事由之一的可以提起解散公司诉讼。法律依据:_x000D_ 《...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证据规则关于举证的规定是什么?

《民事诉讼法》证据规则关于举证的规定是以“谁主张,谁举证”为一般性规定,举证责任倒置为特殊性规定。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少于三十日,自当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举证期限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民事诉讼举证期限规定及超期起诉问题:根据《民诉解释》,人民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第一审不得少于15日,第二审不得少于10日。举证期限届满后,法院可酌情再次确定,不受限制。超过诉讼时效可以起诉,但胜诉可能性不大。诉讼时效抗辩是个人权利,...查看全文

民诉法关于回避的最新规定

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 1、回避适用的对象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包括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员等。 2、适用回避的情形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查看全文

新民诉法关于抚养权的规定

《新民诉法》对抚养权的管辖规定,离婚案件一般由被告住所地法院处理。 争取孩子抚养权需考虑优先直接抚养条件、子女意见和父母的抚养能力。离婚时需协商并签署协议书,如协商无效需准备材料并向指定法院起诉。...查看全文

新刑诉法关于律师会见的新规定是什么

法律分析:律师可以与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和通信,会见时需要出示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可以了解案件有关情况,提供法律咨询等并且不被监听。法律依据:_x000D_...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关于反诉的相关规定解释

《民事诉讼法》规定,原告可以放弃或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反驳诉讼请求,并有权提起反诉。此外,根据第一百四十条,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时,可以合并审理。...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中鉴定和举证期限的相关规定是什么?

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期限规定及起算点。一审普通程序举证期限不少于30日,但可酌情调整;简易程序可少于30日,但需征得当事人同意;管辖异议提出后可重新指定30日举证期限;法院调查证据后,当事人可要求提供相反证据;二审提出新证据,举证期限...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