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恶言相向的法律问题

律师回答
摘要:在互联网上辱骂人是违法的,受害人有权维护自己的权利。辱骂程度不同,可能构成侮辱、诽谤罪或侵犯名誉权。情节严重者可被判刑,轻微者可要求停止侵权、恢复名誉、赔偿损失。名誉权侵权行为包括侮辱、诽谤、新闻报道失实和诬告。网上恶意诽谤需要报警,被害人可自诉或由法定代理人提起诉讼。各级法院审理案件需有起诉作为前提条件。建议理性维权、冷静处事。
一、在互联网上辱骂人是违法的吗
在互联网上辱骂人是违法的,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上辱骂他人当然也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受害人有权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维权方式根据辱骂程度的不同而不同:辱骂他人情节严重的,将涉嫌侮辱、诽谤罪,情节轻微的,属于侵犯他人名誉权的侵权行为。如果情节严重构成侮辱、诽谤罪,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如果情节轻微没有构成犯罪,受害人有权要求行为人停止侵权、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或赔偿损失。因此,网络上辱骂他人是违反法律规定的,根据严重程度的不同可能会被追究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建议理性维权、冷静处事。
二、名誉权侵权的行为有哪些
名誉权的侵权行为有:
1.侮辱:指语言、文字或暴力手段贬损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分为口头侮辱、文字侮辱和暴力侮辱。
2.诽谤:指无中生有、捏造并散布虚假的事实,恶意中伤他人的行为,分为口头诽谤和文字诽谤。
3.新闻报道失实。
4.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三、网上恶意诽谤怎么报警
诽谤他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这类案件属于刑事自诉案件。如果没有当事人向法院起诉,就没有法院的审理。法院审理刑事案件,分公诉和自诉两种。公诉案件,由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自诉案件,由被害人自己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向人民法院直接提起诉讼。
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是指被害人、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为了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自诉案件,是"公诉案件"的对称。在我国,各级法院审理案件以起诉作为审判前提条件。
延伸阅读
结语:网络辱骂违法,受害人有权维护自己的权益。辱骂程度不同,涉嫌侮辱、诽谤罪或侵犯名誉权。情节严重者可被判刑,轻微者应赔偿损失、恢复名誉。建议理性维权、冷静处事。名誉权侵权行为有侮辱、诽谤、新闻报道失实、诬告等。网上恶意诽谤应向法院自诉,追究刑事责任。自诉案件需被害人或代理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请遵守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十章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第一百一十九条 拘传、罚款、拘留必须经院长批准。
拘传应当发拘传票。
罚款、拘留应当用决定书。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五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
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恶语相向的法律问题

辱骂他人违法,需承担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公然侮辱他人处拘留或罚款;情节严重者可判拘役、有期徒刑。名誉是社会评价,不可侵害。教唆他人辱骂他人也违法。...查看全文

网络讨论组中恶言相向是否违法?

骂人是否违法需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骂人行为不违法,但公然侮辱或诽谤他人可能受行政处罚。如采用暴力或其他手段公然侮辱或诽谤他人,并且情节严重,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最高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查看全文

短信恶言相向的法律后果

短信辱骂他人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法律责任。一般骂人不违法,但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等信息干扰他人生活或威胁人身安全,将面临行政处罚。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可判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查看全文

在线恶意言论的法律问题

本文讲述了在网上公开相互辱骂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会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同时,自然人和法人、非法人组织都享有不同的权利。其中,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查看全文

网络谣言的刑事责任问题

网络造谣犯法,侵犯名誉权和商誉,需承担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散布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者,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网络造谣也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处以拘留和罚款。恐吓、侮辱、...查看全文

网络骂人的法律问题

网络谩骂的合法性取决于具体情况。互相谩骂游戏或聊天交友不违法,但违反道德义务。涉及隐私权或诋毁他人名誉则属违法行为,如宋祖德案。根据刑法第246条,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严重的网络谩骂也可...查看全文

投诉中介恶言相向

中介机构应遵守法律法规,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但有些机构出言恶语,违法失信。客户可通过合同投诉、向部门投诉、法律途径维权,维护自身权益。同时,警惕中介机构的恶意行为,共同推动中介行业健康发展。...查看全文

在疫情期间网络谣言的法律责任承担问题

网络造谣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将受到刑法处罚,被判处有期徒刑。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导致航班中断、经济损失、居民生活混乱等后果,将面临重罪定罪。在疫情期间,故意编造谣言也会受到刑法惩罚,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查看全文

关于网络发言的法律

当前社会中,我国公民是可以在网络上发表个人言论的,但发表个人言论要遵守法律的规定,不得造谣、不得侮辱诽谤他人。那么,网络言论不当怎么处罚?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下面由我为大家进行相应的解答,以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以下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查看全文

网络谣言的法律责任

网络造谣的量刑和认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制造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网络造谣行为的认定标准包括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次以上或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查看全文

网络购物涉及的法律问题

律师分析:1、买家卖家的信息不对称2、信誉问题3、沟通方面的误解4、实物与网站上的东西的差距法律依据:《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第七条 从事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经营者...查看全文

网络敲诈勒索的法律问题

遭受网络诈骗时,受害人应该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提供骗子的银行账号、电话等信息,警察有可能冻结骗子的账户,从而增加追回损失的可能性。此外,人民银行也规定了个人通过ATM等自助柜员机转账的时限,为24小时,以便受害人向发卡行申请撤...查看全文

网络侵权法律问题的探讨

网络侵权法律责任的认定及起诉方法。网络侵权由有过错的侵权人承担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未采取必要措施也需承担连带责任。起诉时需收集证据并申请诉前证据保全,可选择被告住所地或侵权行为发生地的法院起诉,提交起诉状、相关证据和委托书。依据《...查看全文

网络签约的法律效力问题

网签合同的法律效力取决于具体情况。根据《民法典》第143条和第470条,只有当合同主体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并且合同的内容符合法律规定时,网签合同才有效。合同内容一般包括当事人信息、标的、数量、质量、价款、履行期限、违约...查看全文

涉及网络造谣的法律问题

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希望结果发生的行为构成诽谤罪。若误认为真实事实或无损害目的,不构成诽谤罪。暴力、捏造事实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查看全文

短信恶言相向如何依法处理

短信骂人报警,一般处理如下:警方会进行调解处理。如果短信涉及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其他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信息,可处以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者可处以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查看全文

面对恶言相向,如何应对?

遭到辱骂可报警处理,一般辱骂属民事纠纷,可向法院起诉要求停止侵权、赔偿损失;严重辱骂可向公安机关提刑事控告,要求立案侦查、追究刑责、赔偿损失。...查看全文

找回网络打赏钱的相关问题

未成年人网络打赏的钱能要回来,成年人的则不能。未成年人没有完全民事法律行为能力,赠与行为无效,主播应退还。成年人的赠与行为有效,钱不能要回来。...查看全文

网络赌博参与者的法律问题

在网络中参与赌博活动且以赌博为业可能会构成赌博罪,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赌博所涉及的赌资属于非法财产,不受法律保护。如果被警方收缴,这些赌资将会被没收并处理。如果不在以赌博为业,也不属于聚众赌博,那么就不构成犯...查看全文

网络威胁与恐吓的法律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了网络威胁恐吓的法律责任。对于发送恐吓信或以其他方式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可处以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者,可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