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出借款诈骗?

律师回答
摘要:贷款诈骗与借贷纠纷的界限在于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只有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的行为才构成贷款诈骗罪。在区分二者时,需要考虑借贷人在申请贷款时是否清楚自己无法履约,是否将贷款用于规定的用途,并且是否积极偿还贷款。综合考察行为人的主观心态和客观行为,以确定是否存在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这对于正确划分贷款诈骗与借贷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1、“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区别罪与非罪界限的重要标准。在认定诈骗贷款罪时,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贷款到期不能偿还,就以诈骗贷款罪论处。实际生活中、贷款不能按期偿还的情况时有发生,其原因也很复杂,如有的因为经营不善或者市场行情的变动,使营利计划无法实现不能按时偿还贷款。这种情况中,行为人虽然主观有过错,但其没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故不能以本罪认定。有的是本人对自己的偿还能力估计过高,以致不能按时还贷,这种情形行为人主观上虽然具有过失,但其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不应以本罪论处。只有那些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欺骗的方法取得贷款的行为,才构成贷款诈骗罪。
2、要把贷款诈骗与借贷纠纷区别开来。有些借贷人在获得贷款后长期拖欠不还,甚至在申请贷款时就有夸大履约能力、编造谎言等情节,而到期又未能偿还。这种借贷纠纷,十分容易与贷款诈骗相混淆,区分二者的界限应当把握以下四点:
(1)若发生了到期不还的结果,还要看行为人在申请贷款时,履行能力不足的事实是否已经存在,行为人对此是否清楚。如无法履约这一点并不十分了解,即使到期不还,也不应认定为诈骗贷款罪而应以借贷纠纷处理。
(2)要看行为人获得贷款后,是否积极将贷款用于借贷合同所规定的用途。尽管到期后行为人无法偿还,但如果贷款确实被用于所规定的项目,一般也说明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诈骗贷款的故意,不应以本罪处理。
(3)要看行为人于贷款到期后是否积极偿还。如果行为仅仅口头上承认还款,而实际上没有积极筹款准备归还的行为,也不能证明行为人没有诈骗的故意,不赖帐,不一定就没有诈骗的故意。
(4)将上述因素综合起来考察,通过多方做客观行为全面考察行为人主观心态,从而得出是否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这对于正确区分贷款诈骗与借贷纠纷的界限具有重要意义。
延伸阅读
结语:在认定贷款诈骗罪时,不能简单地以贷款到期不能偿还为标准。必须明确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的行为才构成贷款诈骗罪。同时,要区分贷款诈骗与借贷纠纷,需综合考察行为人申请贷款时的履行能力、贷款用途的符合情况以及到期后的偿还行为等因素。只有通过客观全面的考察行为人的主观心态,才能准确判断是否存在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这对于正确界定贷款诈骗与借贷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一百九十二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如何识别出借钱的骗局?

诈骗贷款罪的界限在于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借贷纠纷需考虑行为人履行能力、贷款用途、积极偿还等因素。仅到期不还不一定构成诈骗,需综合考察行为人主观心态。正确区分二者对于法律界限具有重要意义。...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和预防贷款诈骗?

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虚假理由、合同、证明文件或使用虚假担保,骗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这种罪行包括假引资、虚假合同、虚假证明、虚假担保和其他欺诈手段。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犯罪行为都将受到法律追究。...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诈骗案件

本文讲述了诈骗罪的金额分类和对应的刑罚。诈骗金额在5000元至5万元之间属于较大的数额,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以罚款;诈骗价值在五万元以上五十万以下为数额巨大,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诈骗价...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合同诈骗?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这种犯罪行为在我国市场经济中越来越普遍,不仅侵犯了他人财产权,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与经济纠纷难以区分。根据犯罪数额的大小和情节的严重程度,合同诈骗罪的刑罚也...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经济诈骗?

中国法律中没有“经济诈骗罪”的概念,而是将经济诈骗分为一般诈骗、合同诈骗和金融诈骗。经济诈骗罪的认定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涉及公私财物所有权,使用欺诈手段非法获取财物所有权,犯罪主体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犯罪主观表现为故意占有财...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出欺诈合同?

合同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欺骗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合同,获取不正当利益。欺诈行为包括虚假的质量、标识、合同主体、宣传和价格信息,以及主观和客观的欺诈故意。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撤销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查看全文

员工如何识别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是一种对多数人实施诈骗的犯罪行为,我国法律对此采取了严厉打击措施,包括追究刑事责任和其他惩戒手段。作为电信诈骗的行为人,应主动投案自首,并如实陈述情况,以获得从宽处罚。...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网络钓鱼诈骗?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受到诈骗?通过聊天记录和截图信息的差异来判断,检查财务和心理上是否受损,关注是否存在短时间内巨大财产损失且以投资名义诱骗的情况。...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和防范经济诈骗

诈骗行为包括虚假签约、骗取担保、逐步诱骗、失信违约、非法占有等。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一旦涉及财物,超过一定数额,将受到刑事追究。刑法规定了相应处罚,数额不同,有期徒刑、罚金也不同。警惕社交工具诈骗,交易时留证据,最好现场交易并警惕...查看全文

如何区别诈骗和民事借款纠纷?

1、民事借贷纠纷,是指因借款人与贷款人达成借贷协议,由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而产生的纠纷。属于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应受民事法律调整,不产生刑事责任。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查看全文

借款诈骗罪如何判

判断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即行为人在借钱时就具有不归还的意图。1、诈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非法集资诈骗公司?

1、非法集资是指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未经有权机关批准向社会公众非法募集资金的行为; 2、集资诈骗罪的诈骗方法是行为人采用虚构集资用途,以虚假证明文件和高回报率为诱饵进行集资; 3、两者的联系在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诈骗的方法进行...查看全文

非法集资诈骗公司如何识别

法律分析:对于进行非法集资,有集资诈骗行为的公司,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识别: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诈骗的方法进行非法集资;以虚假证明文件和高回报率为诱饵进行集资。《刑法》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和预防信用证诈骗?

信用证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侵害国家信用证管理秩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五条所规定的信用证诈骗活动;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主体为已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和防范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复杂客体、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取对方财物、数额较大;诈骗行为可表现为虚构单位签订合同、以伪造票据或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先履行小额合同诱骗继续签订合同、收受财物后逃匿、其他骗取财物的方式;个人或单位均可构...查看全文

借款型诈骗罪的相关知识

借款型诈骗罪的取证需视具体情况而定。我国刑法中没有“借款诈骗罪”,而是存在贷款诈骗罪。该罪行的构成要素包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编造虚假理由、合同、证明文件、担保等手段,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对于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查看全文

借款型诈骗如何认定?

律师分析: 借贷型诈骗的认定是借贷型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借贷的形式,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受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并自愿处分财产,从而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多表现为以借款之名转移财产,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等...查看全文

借款如何定性为诈骗?

律师分析: 认定借款人是诈骗的方式是:1审查行为人借款的用途是否具有非法性:行为人对于借款用途的非法性是判断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目的的重要依据。2.审查行为人在借款时是否实施了诈骗手段。手段的非法性是确定行为人主观目的...查看全文

借款如何定性是诈骗

借款定性为诈骗的条件如下:1、审查行为人借款的用途是否具有非法性;2、审查行为人在借款时是否实施了诈骗手段;3、审查行为人有无还款能力;4、审查行为人不能归还借款的原因;...查看全文

借款诈骗案如何起诉

如果在跟对方合作或者是借款的过程中发现对方有通过借贷作为外衣掩盖其真实意图,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或它相关情形的,那就可以去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公安局会根据你提供的材料决定是不是立案,报案以后的一个月内公安就会给你出具立案通知书或者...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周燕平

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

专职律师公司事务、公司事务

已服务100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