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和防范经济诈骗

律师回答
摘要:诈骗行为包括虚假签约、骗取担保、逐步诱骗、失信违约、非法占有等。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一旦涉及财物,超过一定数额,将受到刑事追究。刑法规定了相应处罚,数额不同,有期徒刑、罚金也不同。警惕社交工具诈骗,交易时留证据,最好现场交易并警惕诈骗嫌疑。
满足以下的情况都属于诈骗行为:
1、通过虚假的单位组织或者冒充其他人的名义和受害人签订协议或者合同的;
2、通过假冒伪造等手段得到的材料或者产权证明骗取他人用作担保的;
3、没有相应的能力完成协议或者合同,先以小的合同骗取受害人信任,再诱惑对方签订更大的协议或者合同;
4、在收到受害人的财物后,失信违约没有履行承诺的;
5、其他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私自非法占有。
诈骗行为既可以是个人进行也可以是单位或者组织共同实施,一旦诈骗的财物超过一定的数额,就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对诈骗行为的处罚,如果存在诈骗公共财物或者是属于个人的财产,而且涉事的数额或者数量比较多,会被处以不到三年的有期徒刑或者拘留,除此以外还需要缴纳处罚金。
如果是数额或数量特别大的,会被处以三年到十年的有期徒刑,也要缴纳一定的罚金。如果数额数量巨大以外,还存在其他严重的犯罪情节,那么会被判处超过十年的有期徒刑,甚至是无期徒刑,没收犯罪人的财产。上诉说的的数额数量的判定,拿金额来说,如果是一万到十万之间,属于比较大的范围,如果是十万到一百万之间,那么属于特别大的范围,一百万以上的就属于巨大的范围了。
通过社交工具进行诈骗在现在非常常见,广大人民应该在社交软件或者网上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时候要提高警惕,一旦涉及到资金方面的往来一定要注意诈骗行为。如果存在交易,且对方是第一次打交道,那么最好是留有证据。如果可以,最好进行现场的交易,现场交易也要注意是否有诈骗的嫌疑。
延伸阅读
结语:诈骗行为涉及多种手段,如虚假组织、冒充他人、假材料、失信违约等,其严重性不容忽视。我国刑法对诈骗行为有明确规定,并给予相应的刑事处罚。特别是涉及巨额财物或其他严重犯罪情节,刑罚将更为严厉。因此,我们在社交工具上的交流中,应提高警惕,尤其是涉及资金往来时更需谨慎。与陌生人交易时,保留证据并尽量选择现场交易,以减少诈骗风险。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第十二条 违反国家规定,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POS机)等方法,以虚构交易、虚开价格、现金退货等方式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现金,情节严重的,应当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实施前款行为,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资金二十万元以上逾期未还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经济损失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严重”;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资金一百万元以上逾期未还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上述方式恶意透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的规定,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第五条 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所称“冒用他人信用卡”,包括以下情形:
(一)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二)骗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三)窃取、收买、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并通过互联网、通讯终端等使用的;
(四)其他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五节 金融诈骗罪 第一百九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恶意透支的。
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如何识别经济诈骗?

中国法律中没有“经济诈骗罪”的概念,而是将经济诈骗分为一般诈骗、合同诈骗和金融诈骗。经济诈骗罪的认定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涉及公私财物所有权,使用欺诈手段非法获取财物所有权,犯罪主体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犯罪主观表现为故意占有财...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和防范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复杂客体、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取对方财物、数额较大;诈骗行为可表现为虚构单位签订合同、以伪造票据或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先履行小额合同诱骗继续签订合同、收受财物后逃匿、其他骗取财物的方式;个人或单位均可构...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和防范敲诈勒索?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对象为公私财物,且危及他人的人身权利或其他权益。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采用威胁、要挟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主观上必须具有非法强索他人...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和预防贷款诈骗?

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虚假理由、合同、证明文件或使用虚假担保,骗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这种罪行包括假引资、虚假合同、虚假证明、虚假担保和其他欺诈手段。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犯罪行为都将受到法律追究。...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和防范欺诈性担保?

如何判定被欺诈担保,如何处理被欺诈订立的合同,以及如何判定主合同和担保合同的有效性等问题。同时介绍了预防担保合同欺诈的方式以及订立合同被欺诈的处理方法。...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和预防信用证诈骗?

信用证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侵害国家信用证管理秩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五条所规定的信用证诈骗活动;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主体为已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查看全文

数字经营项目的骗局识别和防范

网上被骗的,可以通过三种途径维权:一是通过诈骗分子提供的联系电话号码,查明其所在地,然后向属地公安机关报警;二是如果是涉及商品交易的诈骗,还可以向工商部门投诉;三是向公安部门的不良网站举报中心举报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前两...查看全文

如何辨别经济纠纷和诈骗?

经济纠纷是市场经济主体间因经济权利和义务矛盾引起的争议,包括平等主体涉及经济内容的纠纷;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与行政机关因行政管理发生的涉及经济内容的纠纷。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较大数额财物的行...查看全文

如何差别经济纠纷和诈骗?

律师解答: 经济纠纷是指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因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矛盾而引起的权益争议,包括平等主体之间涉及经济内容的纠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之间因行政管理所发生的涉及经济内容的纠纷。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查看全文

如何区别诈骗和经济纠纷

诈骗和经济纠纷的区别在于,经济纠纷是指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因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矛盾而引起的权益争议,诈骗是非法占有。经济纠纷包括平等主体之间涉及经济内容的纠纷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之间因行政管理所发生的...查看全文

如何辨别经济纠纷和诈骗

经济纠纷包括经济合同纠纷和经济侵权纠纷,合同纠纷是经济纠纷的主要部分。保证合同纠纷不一定属于经济纠纷,但合同纠纷是经济纠纷的主体。买卖合同纠纷一般不支持误工费,但可以主张赔偿其他损失。...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和防范偷税漏税?

偷税漏税是指企业或个人通过虚假账目、隐瞒收入等手段逃避纳税义务。偷税罪是指故意偷逃税款,判决根据税款数额和恶意程度。偷税漏税罪的立案标准是税款数额超过一定限度,处罚包括罚款、拘役、有期徒刑等。偷税与不申报纳税的界限在于故意隐瞒收入...查看全文

保险公司如何识别和防范骗保行为?

保险公司在发生事故后会进行内部调查,包括采集证据和与车主沟通,希望其放弃索赔。如果车主不愿放弃索赔,保险公司会采取强硬态度,并与公安局的经济侦查联系,事态将变得严重。...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和预防消费欺诈?

商业欺诈案件中,主体是从事商业欺诈行为的法人、经济组织和个人;主观上表现为具有欺诈的故意;客观上表现为故意陈述虚假事实或隐瞒事实情况;侵犯的客体是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以及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和防范商标侵权行为?

商标法第52条规定了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几种行为,包括未经许可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更换商标并投入市场、销售侵权商品。销售者若不知道商品侵权且能证明合法取得,不需承担赔偿责任。此外,伪造、擅自制造、销售注册商标标识也属于侵权行为。还...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和防范恶意调岗行为?

恶意调岗的主旨:恶意调岗是指用人单位擅自更改劳动合同工作内容,未经协商或协商不一致,没有证据证明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岗位,或调岗决定违法侮辱性和惩罚性。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变更劳动合同应经双方协商一致且采用书面形式,各自保...查看全文

经济纠纷和经济诈骗的区别?

律师分析: 1.主观目的不同:诈骗主观目的是非法占有,而经济纠纷主观上并不是想诈骗。2.客观手段:诈骗采取的是欺骗或隐藏事实的手段,而经济纠纷是正当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查看全文

经济纠纷和经济诈骗的区别

法律分析:1.主观目的不同:诈骗主观目的是非法占有,而经济纠纷主观上并不是想诈骗。2.客观手段:诈骗采取的是欺骗或隐藏事实的手段,而经济纠纷是正当行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查看全文

经济纠纷与诈骗罪的区别及防范方法

经济纠纷与诈骗行为在主观目的和客观手段上存在实质性区别。经济纠纷是双方发生经济方面的争议,而诈骗行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欺骗手段骗取财物。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和第二百一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于诈骗行为有相应的刑罚规定。...查看全文

防范电信诈骗小知识

目前银行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段有:1、制造虚假的中奖信息,以收取“个人所得税”或“手续费”为借口让用户汇款骗走钱财,或骗取客户提供短信验证码转走账户资金。2、以金钱为诱惑进行买卖账户交易,用于在各个网络贷款平台申请信用贷款。3、误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