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税改如何计算?5000元工资如何扣税?

律师回答
摘要:新个税法规定:起征点为每月5000元,减税向中低收入倾斜,多项支出可抵税。新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但2018年10月1日起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按新规定计税。
起征点确定为每月5000元。新个税法规定: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减税向中低收入倾斜。新个税法规定,历经此次修法,个税的部分税率级距进一步优化调整,扩大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缩小25%税率的级距,30%、35%、45%三档较高税率级距不变。
多项支出可抵税。今后计算个税,在扣除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和“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外,还增加了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新个税法规定: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新个税法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最新起征点和税率。新个税法规定,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以及专项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依照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综合所得适用)按月换算后计算缴纳税款,并不再扣除附加减除费。
延伸阅读
工资税改政策变化对个人收入的影响如何?
工资税改政策的变化对个人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新的税改政策可能会导致个人的税务负担增加或减少,具体影响取决于个人的工资水平和税法规定。对于一些低收入人群来说,税改可能会带来税务减免,从而增加他们的可支配收入。然而,高收入人群可能需要支付更多的税款,从而减少他们的可支配收入。此外,税改政策还可能影响个人的福利和社会保障权益。因此,个人应及时了解和适应税改政策的变化,以合理规划自身财务和税务事务。
结语:新个税法的实施对个人收入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新的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确定为每月5000元,并引入了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税率方面,低税率级距得到优化调整,而较高税率级距则保持不变。这一税改政策可能会导致个人税务负担的增加或减少,具体影响取决于个人工资水平和税法规定。因此,个人应及时了解和适应税改政策的变化,以合理规划自身财务和税务事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19修订): 第四章 税收优惠 第一百零二条 企业同时从事适用不同企业所得税待遇的项目的,其优惠项目应当单独计算所得,并合理分摊企业的期间费用;没有单独计算的,不得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19修订): 第四章 税收优惠 第一百零一条 本章第八十七条、第九十九条、第一百条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19修订): 第七章 征收管理 第一百二十五条 企业汇总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应当统一核算应纳税所得额,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工资15000元如何计算扣税?

月工资15000元的扣税额为1870元,根据最新工资个税税率表,应纳税所得额为11500元,税率为25%,速算扣除数为1005元,计算出的应纳个税金额为1870元。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收,根据2018年修改的个人所得...查看全文

工资超过5000元如何计算纳税?

新个税法规定起征点为每月5000元,减税向中低收入倾斜,多项支出可抵税。新个税法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最新起征点和税率。...查看全文

5000元工资如何扣除税款?

工资个税计算公式为:应交个税=(当月薪资收入-3500)乘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个人所得税的范围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查看全文

工资扣税如何计算

法律分析:1、工资范围在1-5000元之间的,包括5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0%;2、工资范围在5000-8000元之间的,包括8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3、工资范围在8000-17000...查看全文

工资5000元如何缴纳税?

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月收入5000元以下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减去各项扣除项目得到应纳税额。根据草案,个人所得税计算还需考虑各项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查看全文

工资超过5000如何扣税?

个人工资超过5000元时,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为:月度收入-5000元起征点-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其他法定扣除。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赡养老人等六项,纳税人可在申报纳税时...查看全文

6500元工资如何计算个税?

新个税修改实施条例于2019年1月1日施行,主要是根据个人所得税法修改的内容作相应的修改,优化个人所得税相关征管措施,包括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委托扣缴义务人办理汇算清缴等,同时明确计算方法,根据月度收入减除费用、专项扣除等计算个税。...查看全文

个人所得税如何扣减工资5000元?

本文讲述了纳税人根据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同被分为不同的级别,每个级别的纳税比例和速算扣除数也有所不同。并给出了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同级别的税率速算扣除数对应表。最后,根据个人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减去速算扣除数,可以得到个人需要...查看全文

工资5000元如何缴纳税款?

个人所得税是根据工资范围不同而有不同税率的一种所得税制度。根据2019年规定,5000元以下的工资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和居住在本国的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种,对财政收入和经济有较大影响。...查看全文

工资超5000怎么扣税,个人所得税如何计算?

法律分析:按照改革前的纳税标准,以月薪一万为例,具体计算其实不难,按照北京标准,扣除四险一金,差不多剩下7780元。按照现行的税率标准,以3500元作为起征点,则税基(即征税的基础金额)为7780-3500=4280元。其中428...查看全文

工资薪金如何计算扣税?

劳务报酬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及税率。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应纳税额为(每次收入额-800)*20%。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额为每次收入额*(1-20%)*20%。超过20000元的部分还需根据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查看全文

工资扣税标准如何计算?

《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工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5000元,个税计算公式为(当月薪资收入减(由个人承担的三险一金)减5000)乘以适用税率减速算扣除数。新的个税税率表(从2018年10月1日起实行)根据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分段,税...查看全文

工资超过5000该如何扣税

法律分析:按照改革前的纳税标准,以月薪一万为例,具体计算其实不难,按照北京标准,扣除四险一金,差不多剩下7780元。按照现行的税率标准,以3500元作为起征点,则税基(即征税的基础金额)为7780-3500=4280元。其中428...查看全文

5000元工资的税收负担如何?

个人所得税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工资薪金的纳税起征点为5000元,超过5000元部分按不同税率征收。低于3000元部分按3%计算,高于3000低于12000部分为10%。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包括居民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居民纳...查看全文

一万元工资如何扣税?

中国个人所得税分为居民纳税义务人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居民纳税义务人需缴纳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全部所得的个人所得税,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仅需缴纳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工资收入金额-各...查看全文

工资7000元如何扣除税?

个人所得税是根据收入计算的,根据规定的税率和应纳税所得额计算个人所得税。根据7000元月收入的情况,扣除五险一金和起征点等因素后,个人所得税为60元。个人所得税是公民的义务。...查看全文

工资税后如何计算

税后工资是指在税前工资基础上扣除个人交纳的五险一金和个人所得税后,实际到手的工资收入。计算公式为税后工资=应发工资-保险-个人所得税,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为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其中扣除标准为3...查看全文

工资税率:如何计算?

个人所得税新规定:工资超过5000元需缴纳个税,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工资-五险一金-扣除数)×税率-速算扣除数。新税法修订了扣除标准、税率结构和纳税期限,方便纳税人申报。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包括工资、个体工商户所得、承包经营所得、...查看全文

工资如何计算税率?

薪金所得税税率采用七级超额累进税率,最低税率3%,最高税率为45%。1,全月应纳税额不超过1500元的,税率为3%,速算扣除数0;2,全月应纳税额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105元;3,全月应纳税额...查看全文

如何计算税前工资

法律分析:税前工资等于所有收入总和减去社保和公积金之和。税前工资计算结果小于五千元,则不再征税。税前工资计算结果大于等于五千元,则按征税制分级征税。税前工资Q(应发工资)=到手工资D(实发工资)+社保个人缴纳部分W...查看全文